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99部分

宋王-第99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s:  抱歉,昨晚网线出故障了,没能更新,各位书友见谅!

第一五三章 血债血偿

    守军前来报告,一位老者晕倒在钱塘县城门口,最后一句话提到是孟家人,要见林县令。

    守城将士不敢怠慢,立即前来禀报林昭!

    “人在哪?”林昭一听,脸色凝重了许多,根据守军的描述,这位老者很可能是……

    “已经用马车送到了县衙!”

    林昭点点头,吩咐于玄道:“速去请医者,再去孟小姐过来。”说完便匆匆转身而去。

    “是!”于玄毫不迟疑,立即前去办理。

    来到县衙后院的一处房间里,林昭瞧见了这位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老人,身体上累累伤痕清晰可见,此时正在昏迷之中。

    孟若颖来的很快,一接到消息,听到描述之后,心中惊慌关切不已,当即匆匆赶来。

    一进屋,瞧见床上的老者便惊呼一声:“孙叔!”随即瞧见老者的身体状况,焦急不已,眼眶已经红润,满是关切。

    “真的孙师傅?”林昭轻声询问。

    孟若颖轻轻点头道:“没错,他便是货船掌舵的孙师傅,你在哪里找到他的?”

    “不是我找到他的,是他自己到杭州来找你我的,结果晕倒在城门口,被守军送来了这里!”

    “那船呢?”

    林昭轻轻摇头道:“苏州那边尚未有确切消息过来,现在只有等孙师傅醒来才能知道。”

    话虽如此,但心中都已想到,恐怕是凶多吉少。

    没等多久。便有医者到来。孟若颖忙道:“麻烦先生快些为孙叔诊治!”

    医者诊治之后。说道:“病人伤势很重,身体似乎遭受过重击,或许是因为伤口浸水的缘故,病情在恶化。而且受伤之后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反而是着急赶路,所以变得更加严重……说句实话,他能支撑到现在是个奇迹!”

    孟若颖连忙问道:“啊,先生。那孙叔……麻烦你一定要救救他!”

    医者迟疑了片刻,摇头道:“回天乏术了,病人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不过似乎有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否则早就撒手人寰了!”

    “难道一点办法都没有吗?”林昭也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医者沉吟道:“在下尽力一试,兴许可以让他醒来,但是……”

    话说到这里,林昭与孟若颖便都心中了然,虽然很不情愿,却也得忍痛接受这个惨痛的事实。

    随后医者进行了治疗。立即开药抓药,煎好给老孙服下。然后众人一直守候在床边,等待着老孙的苏醒。

    孟若颖粉拳紧紧地握着,指甲甚至扎进玉掌之中。林昭也沉默不语,他在想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着老孙到现在,这个答案必将十分重要。

    终于在两个时辰之后,老孙悠悠醒转,当看到孟若颖熟悉的面容时间,年近花甲的他顿时泪流满面。

    “孙叔!”孟若颖轻声呼唤。

    “大小姐,对不起,老孙辜负了你的信任与期望!”

    船出事了,林昭与孟若颖心中最后一丝侥幸被击碎了,他们现在更在意的是到底是怎么出事的,其他的船工在何处?

    孟若颖低声问道:“孙叔,现在感觉如何,能否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嗯!”尽管很虚弱,但老孙头觉得,必须尽快告知大小姐,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一船的粮食,数十条性命,大仇岂能不报?

    老孙头艰难道:“很有可能是钱江三蛟……”

    那日货船在江南河平稳前行,对于安全问题,老孙头绝对有把握。进水沉没是因为船底破裂,而且不只是一处破裂,触礁也不可能是这样的结果,所以只有一个可能,船底是有人故意凿沉的。

    老孙头在绝望之时,看到了水下几条黑线远去,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在行船数十载的老船工,对于江南水中的厉害角色多少都有了解。能在这样的水情之中作案的,嫌疑最大的无疑就是钱江三蛟……

    钱江三蛟是兄弟三人,生长在两浙路的钱塘江边,恰好本身也姓钱。自小生长在江边,水性极好,即便是七八月间钱江大潮之中都能游泳,安然无恙,来去自如!

    据说他兄弟三人得了高人指点,会一种特殊的呼吸换气的法门,可以潜入水下许久,自比蛟龙,故而得了这个诨号。

    这是一项好本事,做些水上的营生是很不错,但被有心人发现并利用之后,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比如他们潜水上船偷盗,亦或者是受人请托,暗中凿沉竞争对手的船只。虽然一直没有明确的证据将他们绳之以法,但内行人心里都明白,他们兄弟的名声已经在外。

    老孙头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们,这几天思来想去,依旧认定他们的嫌疑最大。他不知道钱江三蛟为何要凿沉孟家的船只,但他必须将这个消息告知大小姐和林公子,追查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正是怀着这样一个信念,老孙头跳入河中,凭借着多年丰富经验,也加上些许运气,侥幸游出了漩涡。从河对岸上岸,然后朝钱塘县而来。

    凭这鉴定的信念,老孙头拖着已经疲惫不堪,伤病严重的身体来到了钱塘。到了城门口的时候,心里一激动,再也支撑不住,晕倒了。

    好在他知道林公子在此地为官,倒下前吐露了主人姓名,守军听说与县令大人有关,不敢疏忽,才赶紧来禀报的。

    老孙头叙述完之后,看着林昭,老泪纵横道:“林公子,船上好几十人,除了老汉一人,其他人全部遇难了,你一定要为他们报仇啊!”说话间紧紧抓住了林昭的手臂!

    “嗯,孙叔放心!”林昭许下一个郑重的承诺!

    报讯完成。得到了林昭报仇的许诺。老孙头再无牵挂。精神支柱轰然倒下,已经油尽灯枯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随即撒手人寰!

    “孙叔!”孟若颖一声惊呼,泪水也在忍不住,夺眶而出。

    虽说老孙头只是个帮工,可为孟家整整服务了四五十年,孟若颖素来敬重,这次又是因为孟家而死。孟若颖心中满是愧疚与悲伤。

    林昭拳头紧紧地握住,答应老孙头的许诺一定会完成。为了赚黑心钱,商业竞争竟然到了如此不择手段,丧心病狂的地步,简直令人发指。好几十条人命,这一次突破底线太多,林昭岂肯罢休。

    此刻当着老孙头的遗体,他在心中发下一个誓言,不管对手是谁,一定要让他血债血偿!

    ~~~~~~~~~~~~~~~~~~~~~~~~~~~~

    庆和堂。吕善走过来道:“大哥,已经确认清楚了。孟家的船只确实沉了!”

    “也就是说孟家自己是没有粮食补充的?”吕吉暗自思虑,之前孟家起死回生,他便好奇孟家的粮食来源。

    因为林昭去拜访过张子恒,所以广济粮行是第一怀疑对象。不过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孟家自己的货船到了,出于谨慎,吕吉又进行了核实,排除了这个因素。

    “那就是说粮食确实是张子恒给的?”吕吉沉声询问。

    “但是张子恒透露出的消息,说不是他出的粮食……”吕善似乎有些不解,沉吟片刻又怒道:“平日里装作是个正人君子,没想到也是个没胆的小人,敢做不敢当!”

    吕吉一直表现的比较谨慎,说道:“如果粮食真不是张子恒给的,那他们还会有什么粮食来源呢?”

    “大兄,我觉得张子恒那厮不老实,八成就是他两面三刀在背后捣鬼!”吕善似乎比较坚持。

    吕吉摇头道:“凡是考虑的多一些有好处,不可以太狭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吕善这才沉思道:“如果真的另有来源,那么……难不成是林昭从官仓给调拨的?”

    “官仓?钱塘县的官仓里就没多少粮食,否则林昭用得着这么紧张吗?”吕吉本在摇头,可是突然间神情一滞,说道:“不对,除了官仓,他还有常平仓!”

    “常平仓?”吕善当即摆手道:“钱塘县可是青苗法的试行地之一,常平仓的粮食,林昭敢轻易动用吗?”

    “别忘了,常平仓本身有一个作用就是平抑粮价!”吕吉道:“以林昭的特点而言,他未必不敢!”

    “平抑粮价又如何?”吕善笑道:“如果真是这样倒好了,这倒是个好机会,林昭私自调动常平仓储粮,挪动他用,谋取私利,如果有人上书弹劾,嘿嘿……”

    吕吉一听,脸上也露出奸诈的笑容,一条毒计已经在他的心中生成。旋即疑惑道:“不过,林昭如果真的调运常平仓的储备粮食,会不会已经得到了官家和王相公的允许呢?”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吕善道:“不过,想知道这个也不难,去信汴京,大郎能够接近中枢,打探到这点消息应该不难!”

    “嗯!”吕吉点头道:“马上去信给大郎,听二郎、三郎平日话中意思,大郎似乎对林昭有些不满。这个机会,想必大郎会喜欢的!”

    “那杭州这边?”吕善轻声询问。

    “是时候出手了,我们不能太被动!”吕吉沉声回答,同时想到一些事情也该善后,不能留下把柄!

    而与此同时,苏岸匆匆走进了县衙书房,尚未来得及说话,林昭吩咐道:“伯洲,给我追查几个人的下落!”

    “何人?”

    “钱江三蛟!”

    “是!”苏岸这才道:“公子,吕氏兄弟的后台有消息了!”(未完待续。。)

    ps:  猜猜吕氏兄弟背后的人物是谁?

第一五四章 诡计与阳谋

    “查到了?”林昭猛地坐直了身子,正色问道:“是谁?”

    苏岸沉声道:“吕吉与吕善都是泉州晋江人,吕氏在当地算是有名望的大族,族中现在有一位才俊在朝中担任要职,被认为前途无量!”

    “谁?”

    “王相公手下,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司农少卿吕惠卿!”

    这个答案让林昭有些震惊,万万没想到吕氏兄弟的后台竟然是吕惠卿。

    吕惠卿,泉州晋江人,其父曾为漳浦令。惠卿为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与苏轼兄弟、曾巩兄弟同年。嘉佑二年龙虎榜竞争何等激烈,能从其中脱颖而出,足可见吕惠卿的学问与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最开始阶段,吕惠卿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发展着。直到神宗熙宁年间,因为他得到了一个人的赏识而开始飞黄腾达。这个人就是当初的翰林学士,现在的参知政事王安石。

    王安石对吕惠卿的赞誉很高,曾对皇帝赵顼言道:“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

    熙宁变法一开始,便任用吕惠卿为检详文字,负责起草变法条文。王安石对其信任有加,事无大小必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毫不夸张地说,吕惠卿就是王安石最得力的助手,甚至可以说是新党第二号人物。

    由于其特殊的存在,在变法中起到的作用可不小,比如青苗法等许多的变法条目都是吕惠卿主持撰写的。熙宁变法的灵魂来自于王安石。但其中也融入了吕惠卿的诸多思想。他也是一个具体的推行者。这一点毫无疑问。

    吕惠卿现在的官职并不高,但说他前途无量那是肯定的,新党第二号人物,在变法的大浪潮下,权力极大,未来前途不可限量是肯定的。在原本的历史上,当王安石罢相之后,吕惠卿便成为新党新的代表。官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这样的人物会主使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有这个必要吗?若是别人兴许不会,但是吕惠卿还真就不好说了,因为这厮的人品不是很好。

    在变法开始之前,吕惠卿曾与司马光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此后,司马光曾对皇帝赵顼道:“惠卿憸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

    意思就是吕惠卿不是好人,王安石贤能,但是刚愎自用,不闲世务,事情多是其谋主吕惠卿谋划,致使王安石遭遇了很多诽谤与误解。

    皇帝赵顼道:“惠卿进对明辨,亦似美才。”吕惠卿进言奏对都很清楚明白,也像是不错的人才。

    司马光语不惊人死不休,给出了一个狠辣的回答:“惠卿诚文学辨慧,然用心不正,愿陛下徐察之。江充、李训若无才,何以能动人主?”

    江充是汉武帝晚年时期的人物,巫蛊之祸中的跳梁小丑,陷害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乃是遗臭万年的奸臣。李训是唐文宗时期大臣,著名的“甘露之变”由他导演,结果事败,使得晚唐颓势雪上加霜。

    司马光把吕惠卿与这两位相提并论,言下之意已经再明显不过。司马光虽然固执,但却是个正人君子,不至于因为与吕惠卿争执而污蔑。

    皇帝赵顼默然不语,司马光又贻书安石:“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

    王安石当时很是不悦,根本不以为意。可他万万没想到,司马光一语成谶。第一次罢相之后,将吕惠卿推上参知政事的位置,想要保存变法得以延续。

    但是没过多久,王安石再次被宋神宗召入汴京,再次为相。吕惠卿认为王安石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竟然丧心病狂地对自己的老师下手,将王安石与一桩谋反案联系,处处构陷打击王安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加之儿子去世,王安石倍受打击,才第二次罢相。某种程度上,熙宁变法的夭折与吕惠卿的作为大有关联。

    由此可见,这厮为了权势,为了自身利益,是个忘恩负义,不择手段的主。在宋史中的记录上,他也是被划归到《奸臣传》中的。由此可见,司马光不愧是史学家,眼光还是相当准的。

    那么吕氏兄弟在杭州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当真是吕惠卿主使的?林昭对吕惠卿并不是熟悉,目前的了解也只限于前半部分,所以对其人品还不好把握。

    苏岸道:“此事并不好断言,也有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