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477部分

宋王-第477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好景不长,宝元二年,昭节贵妃苗氏(赵福康生母)诞下一位皇子,是为雍王赵昕。

    也就是在这一年,赵宗实被礼送回汝南王府。毕竟仁宗皇帝有了亲生儿子,江山社稷后继有人,再将侄子养在宫中就不合适了。

    遗憾的是赵昕也早早夭折了,或许是天意吧!

    皇帝无子,国家却要有储君,赵宗实无意是成为头号人选。再加上渐渐长大的赵宗实谦逊有礼,仁孝忠厚,在百官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故而都对其十分看好。

    仁宗皇帝却不甘心,再接再厉之后,后宫的朱才人生下了第三子,取名赵曦。

    因为已经夭折过两个孩子,赵曦格外受到仁宗皇帝重视,出生之后照顾的十分精细。很幸运,这个孩子健健康康,逐渐长大。

    庆历三年正月初一,仁宗皇帝下诏,封皇子赵曦为鄂王。显而易见,这是培养储君的节奏。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正月初二,也就是封王一日之后,身体健壮的赵曦莫名其妙地夭折了!

    仁宗皇帝悲痛欲绝,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曾再生下男孩。

    有人说,也许是天意,仁宗皇帝命中注定无子,所以连续三个孩子都夭折了。

    可是——

    今天,濮王赵宗晟却告诉天下人,这不是意外,鄂王赵曦是被人毒害的。

    而凶手,正是他的十三弟赵宗实好其妻高滔滔!

    消息一出,天下哗然,宛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掀起惊涛骇浪!

    赵宗晟声称,连续两位皇子夭折,让赵宗实心生妄念,一心想要取得太子之位。但有三皇子赵曦在,他根本没有继位的可能,因而动了杀心。

    只是宫女乳母照顾精细,他一直不曾找到机会。直到庆历三年,正月初一乃是新年,宫中与民间一样,也都一片欢声笑语。再加上三皇子封王,宫中有庆贺,连带着宫女乳母都得到赏赐,得意欢乐之下有了疏忽。

    不想却乐极生悲,熟睡的三皇子被人掩住口鼻,活活闷死了。

    当年以为只是乳母的疏忽,认为赵曦死于意外。可赵宗晟却说,实际上是赵宗实胁迫了一位宫女所为。

    已经头发花白的老宫女也亲自出面承认此事,声称是赵宗实抓走了她的母亲和弟弟,威胁她必须听命行事。她一时糊涂,犯下了弥天大错。

    后来赵宗实还派人灭口,母亲和弟弟被活活烧死,她因为躲进水缸侥幸逃过一劫。

    赵宗晟说了,赵宗实登基之后曾经要他寻找这位宫女,并且灭口。因为是亲兄弟,又惧怕其为皇帝,手掌大权,所以违心答应了。

    但找到宫女之后却动了恻隐之心,加上良心谴责,下不了手。

    除了谋害鄂王,赵宗实还曾害的秦王赵昭险些不能降生,秦王之所以流落民间多年,罪责也在他!

    欧阳修出面作证,昔年林妃梦见五彩祥云绕身,旭日东升而有孕,仁宗皇帝料定是个男孩,将来会有出息。

    赵宗实唯恐即将出生的四皇子阻碍了自己的太子之路,丧心病狂地火烧宫室,若非有人相救,林妃将丧身火海,秦王也会未生而死。

    同样,与当年有关的人,赵宗实都委派他灭口。但这些人都被赵宗晟留了下来,这些年来夜不能寐,良心不断受到谴责,如今看到高滔滔再次扰乱朝纲,而大为愤慨,所以揭发旧事,公告天下!

    石破天惊,天下哗然!

    臣民都张大了嘴巴,想不到大宋皇位更迭中还有这种的事情?

    信不信?

    信!

    天下士子已经信了八成,首先是爆料人的身份很有可信度。濮王赵宗晟是英宗的亲哥哥,知晓内情合情合理。若非确有其事,赵宗实父子与高滔滔倒行逆施,濮王愤慨,哪里能这般污蔑他们?关键的是证据确凿。

    对于濮王的这种举动,没有人质疑。濮王和秦王之间并无关系,更谈不上亲密,相反还是英宗的亲兄长。他与秦王完全没有勾结的可能,更不会无缘无故诽谤君上,因此只能说是大义灭亲,民间对此多有称赞。

    再者,为了皇位,赵宗实完全行凶的动机,逻辑是通顺的。何况他有过忤逆曹太后经历,现在都被无限放大,质疑其人品。

    事情本身之中也有许多蛛丝马迹可循!

    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那么第三次,第四次呢?

    皇长子夭折了,皇次子也夭折了,精心照顾的皇三子赵曦身体健壮,头一天封王,第二天就莫名其妙死了?

    这正常吗?

    再说秦王,林妃梦旭日而有孕,望子若渴的宋仁宗格外重视,眼见临盆之期将近,宫殿却莫名失火了?

    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能是巧合吗?涉及到皇位争夺,动动脚趾头都能想到合理的解释。

    秦王还说了,母妃流落宫外之后,还曾遭到过追杀,若非上苍庇佑,险些遭难!

    由不得人不信啊!

    百姓这么想,官员们更是如此了。

    尤其是年纪大些的官员,多少都知道一些当年的立储风波,以及相关的传闻,如今看来都是确有其事。

    连濮王都出来指正了,还能有假吗?

    此事属实,那么……(未完待续。。)

第六八六章 人心尽失,遗臭万年

    濮王赵宗晟的举动,震动天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消息属实,那么宋英宗赵宗实就是个十恶不赦,心狠毒辣的小人,他谋害了鄂王赵曦,也曾谋害林太妃和秦王,是心术不正的杀人凶手。

    如此一来,他继位完全是通过非法手段,完全是伤天害理,采用阴谋诡计而来的。

    那么,他的皇位还有合法性吗?他的儿子继位还有合法性可言吗?他的孙子赵煦又有什么资格担任储君呢?

    一个心思歹毒,残暴不仁,谋害幼弟,欺君罔上的败类有什么资格当皇帝?他的子孙又有什么资格统治大宋?

    宋朝是一个文教昌隆的年代,读书人对道德是极为推崇和在意的。这个念头选择储君,必不可少的几个条件就是人品贵重,忠孝仁厚?

    试问赵宗实占了哪一点?他还有人品可言吗?他对谁尽忠了?残害仁宗皇帝亲生子,哪里有孝顺可言?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哪里有仁厚可言?

    这样的人竟然当了四年大宋皇帝,简直是耻辱啊!

    如今的官家继位也就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连同年幼的太子也让人无法接受,最无法容忍的该是即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高滔滔。

    濮王说的很清楚,罪行是他们夫妻一起策划实施的,高滔滔也是凶手之一。实在想不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竟然可以冷血残忍到这个地步,对襁褓中的孩子动手。如此恶毒的女人有什么资格母仪天下?还想垂帘听政?

    呸,做梦!

    对于天下人的反应。赵昭很满意。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是他和赵宗晟交换的结果。只要他能拿出打动自己的诚意,那就保全濮王一脉的大部分人的平安与荣华富贵。

    赵宗晟是个聪明人,他认定了在这场皇位争斗中,谁会占上风,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

    拿出的东西更是充满了诚意,以至于看到的时候,赵昭自己都震惊不已!

    三哥赵曦确实是赵宗实害死的,赵宗晟已经如实相告。并且跪在自己面前痛哭流涕,请罪自责。

    很显然,这事他也是有份参与的,甚至连已经死掉的濮安懿王赵允让,也牵连其中。当时的情况下,赵宗实继位对他们是好事。他们二十多个兄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否则赵宗晟也不会因此高滔滔的一句话,在太庙祭祀之日派人来行刺。

    请罪是应该的,杀了他都不为过!

    可是不能。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今之计必须忍耐。赵宗晟还有用。当年的事情就只能作罢,此事的基本态度就是只诛杀首恶。

    杀人灭口的任务估计也确有其事,没有办成并非他动了什么恻隐之心,有的是因为没办成。后来则是为了留后路,赵宗晟也担心十三弟翻脸不认人,所以为自己留下点保命的东西。结果赵宗实作孽太多,早早就死了。

    赵顼和他爹是一路货色,凉薄的厉害,也实在是把赵宗晟给逼急了,否则想要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很难!

    有了这件事,出兵汴京的理由就更充分了。

    现在不是靖难,但依然是匡扶社稷,也是为早早夭折的三哥报仇!

    是的,赵颢没有谋朝篡位,高滔滔似乎也名正言顺。但是现在,他们一家子都是乱臣贼子,都是罪大恶极的凶手。

    出兵讨伐他们有错吗?他们这一脉的皇位继承权完全失去了合法性。没有人会说自己错了,匡扶社稷是秦王的责任,出兵乃是天理。

    随后赵昭又将赵宗咏的两个儿子拉出来,揭露他们行刺自己的事实。并公布其详细身份,作案细节等等。并且声称,赵宗晟就是因此此事而感慨,良心不安,幡然悔悟,才揭发赵宗实一家的。

    官家竟然派了罪臣去刺杀秦王?太可恶了,由此可见,前面的那些事情都是的。赵宗实与赵顼父子果然一丘之貉,天性歹毒。

    毫无疑问,高滔滔和赵顼几乎彻底失去了民心!

    而此时,赵昭的大军已经来到洛阳城,城头的西京留守王圭,正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

    ……

    汴京皇宫里,高滔滔和赵颢才是真正的坐立不安!

    就在刚才,仁宗皇帝的妃嫔朱才人,也就是鄂王赵曦的生母,在太庙大哭之后,触壁而死!

    得悉儿子死亡的真实原因之后,朱才人大为悲痛欲绝。她想要报仇,凭一己之身却做不到,她相信秦王会做到的,他会为三哥报仇的。而自己,能做到就只能是追随仁宗皇帝和儿子于地下。

    同时,用死来向高滔滔示威,表达愤慨与仇恨,更让他们的局面变得更为糟糕。

    果不其然,消息传出去之后,顿时又是一片哗然!甚至连太皇太后曹氏都哭诉,自己当年瞎了眼,竟然选了一个冷血狠心的畜生养在宫中。

    高滔滔的脸色阴沉到了极点,万万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眼看着舆论攻势中已经有了转机,可以稳住局势,甚至倒打一耙的时候,形势巨变,陡然间将他们打到了谷底,逼上了绝路。

    他们不承认是赵宗晟所言,表示是与秦王勾结的污蔑。可是濮王的身份,再加上确凿的证据,天下人都信了,对他们的辟谣根本不理会。

    百姓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官员才是!

    汴京的官员心里都有数,当年的事情大家多少都有耳闻,大宋江山谁为正统,何去何从,都心里有数!

    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观望了,是该做出一些选择的时候了。

    ……

    “赵宗晟!”高滔滔脸上恨意浓重,眼神几乎可以直接杀死人,可是又能如何呢?既成事实,即便是银牙咬碎,也改变不得了!

    倒是躺在病榻上的赵顼连连苦笑,自责道:“都是我的错,我不该那么逼着他,不该让他去长安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赵顼可以算是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如今想想,当初是多么天真,让赵宗晟去长安,想办法杀了赵昭。结果人没杀成,最终却投靠了对方,给了自己致命一击!

    “仲针莫要自责!”高滔滔不忍心去责怪的长子,说起来该是她的错。是她低估了赵宗晟,对他少了戒备。

    倒是站在一边的次子赵颢,眼神之中有些怨怼,但埋怨之语终究没敢说出来。

    赵顼只是苦笑,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依旧苦苦支撑着。他心中有着强烈的不安,根本无法安心离去……

    “娘娘,对不起,只能靠你了!”赵顼说完之后就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呼吸格外粗重,仿佛怕被世界遗忘,仿佛一放松就会彻底离开!

    只是无论如何,离开都是必然,他的时日真的不多了!

    赵颢着急道:“现在说这些已经没用了,该怎么办吧?赵昭已经到洛阳了,汴京也是岌岌可危。得赶快让吴充掉河北军南下,否则就来不及了!”

    本来身上的压力小点,赵颢略有放松,可陡然间出了这个事情。赵颢顿时感觉汴京的空气越发的凝重,几乎让人窒息。这一次他感受的的不是压力,而是惊恐,更确切地说是死亡的威胁。

    汴京看似固若金汤的城防或许只是个摆设,赵颢心里没有丝毫的安全感。尤其是赵昭已经到了洛阳,距离汴京不过咫尺之遥。为今之计,也许只有大军重重保护,才能多少安心吧!

    韩琦表情沉默,一句话都没有说!

    他原本还指望着地方上有军队前来勤王,可现在看来,情况绝对已经不妙了。当年的事情他虽然没有完全参与,但多少知道一些。

    他太清楚这些事情曝光之后的杀伤力,原以为英宗皇帝肯定全都处理妥当了,却不想赵宗晟手中还是有把柄。可怜高滔滔竟然没笼络住这个亲哥哥,以至于落到今天这等众叛亲离的地步!

    赵颢一心指望着河北军,却不想想,吴充是傻蛋吗?会义无反顾跟着来送死?再者,即便是吴充有这个愚忠之心,可河北军就一定会南下吗?

    别人不知道,可是韩琦心里最清楚。自己离开之后,河北路的官员和将领都有过洗牌的,而那时坐镇大名府的正是文彦博,一切都是他主导完成的。

    以文彦博的手腕,安插亲信很难吗?很凑巧,文相公如今却去了西边,不知道是在长安,还是跟着秦王到了洛阳。韩琦很清楚老对手的能耐,他能这么做,就代表河北路已经指望不上了!

    一切都晚了,韩琦心中漫起强烈的恐惧,晚节不保已经注定,看样子还有遗臭万年的趋势。作为一个宰辅大臣,这是莫大的悲哀!

    赵颢根本没有注意到韩相公的神色,兀自念叨着河北军。

    可惜天不遂人愿,他的运气实在不好,辽军竟突然异动,吴充专注巩固边防,根本不理会汴京和长安之间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