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473部分

宋王-第473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林侍郎被李复圭冤枉,他被迫作伪证。真相大白之后,他再无法见人了,所幸没有被灭口,留下了一条性命。

    前途光明的进军出身,最终落得个卑微的守城士兵,几年如一日在这里看守东水门。

    苏岸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这些都是应该的,谁让自己当年昧着良心说假话呢?哪怕是被迫。也终究经不起良心的拷问。

    他曾想过去道歉。可始终无法鼓起勇气去面对。作为一个背叛者。有什么资格乞求原谅呢?

    何况,当年的林侍郎如今已经是权倾天下的秦王,自己一个小卒子,哪能有机会得见?贵人多忘事,秦王肯定已经忘记自己了。

    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伤感悔恨之后,苏岸接受了现实。就这样做个守城兵。一辈子默默无闻,没什么不好的。

    但是苏岸并未就此忘记,他会时刻关注秦王的消息。

    当得知他是仁宗皇帝亲生子的时候,苏岸惊讶不已,谁也不曾想到竟是这样的状况。

    苏岸似乎瞬间明白,官家为什么要自己做假证陷害秦王,太皇太后又如何亲自赶赴刑场救援。而自己,不经意间竟然卷入了皇室内斗中,险些犯了大错。

    再后来,秦王在西北立下赫赫战功。这次竟然直接灭了西夏。苏岸心中高兴,当年就觉得他不凡。能力出众,如今果然是所向披靡,成为大宋的英雄。

    最近汴京城中疯传,官家病危,皇位由谁来继承。

    当然是秦王了,苏岸心中这样想着,民间的呼声也很高。但这种事不是他们能做主的,更不是他们能随便多嘴的,只能默默地期待。

    却没想到,今天传来讯息。

    秦王府的家眷外出时,被的额西夏余孽掳走了。

    果真如此吗?

    虽然别人这样认为,但苏岸总觉得其中有猫腻。作为皇城司的成员,当年又有过那样的经历,他多少知道一些隐情。

    西夏的余孽会远隔千里突然出现在汴京?秦王府的家眷必然有侍卫保护,哪里能莫名其妙全都被掳走?

    西夏国已经灭亡,嵬名浪遇已经迁徙往横山夏州一代,想要复国是没有希望了,那掳走秦王家眷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想报复,直接刺杀不是更好吗?用得着如此麻烦吗?

    显然,目前的状况并不合理,所以掳走秦王家眷的绝非西夏人,或者秦王家眷并非被掳,而是主动消失了。

    朝廷如此大张旗鼓,封锁全城,目的是为了找人,而并非为了救人。

    秦王在长安虎视眈眈,当今太后与官家“找”他的家眷意欲何为?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苏岸叹息一声,帮不上忙,只能默默叹息一声,希望秦王家眷平安无事。

    东水门暂时封锁了,许多的船只堵在河道中,苏岸急忙派遣军士前去检查,然后放行疏导。

    奈何船只太多,大多都装载着货物,船上的空间很多,全都仔细检查,自然耗费时间很长。

    如此一来,顿时怨声载道。

    同样的情况在汴京各处上演,百姓们痛恨西夏余孽掳走了秦王家眷,却也抱怨朝廷的政令。所有的水道、城门口全都排起了长队,禁军将士在城中来巡视,在里正的引导下,挨家挨户的搜查。

    大宋立国百年,汴京百姓从未有过这样的遭遇,和平时期,都城之内鸡飞狗跳,百姓的心情可想而知。

    高滔滔和韩琦听闻之后,同样着急,奈何赵昭的妻儿太重要,必须要找到。无奈之下,只得发动更多的禁军将士参与,并且命令各处码头城门加快速度。

    与此同时,一股流言开始在汴京城中不胫而走。

    秦王家眷不是被西夏人掳走了!

    消息一出,许多人惊讶不已,朝廷是这么说的啊?

    立即有人解释了,秦王府家眷十多人,出门更有数十侍卫保护。想要掳走数十人,西夏余孽需要动用多少人呢?又会闹出多大的动静?

    这么大规模的西夏余孽潜入汴京,禁军没有一丝察觉?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者,听说秦王家眷是在大街上看驱傩表演时失踪的。这可是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任何的打斗,数十人被悄无声息地掳走了,这可能吗?

    当晚街上的路人不少,他们的疑惑成为最好的佐证。

    除非是秦王府家眷不曾反抗,主动配合,才有可能消失不见。

    对啊!百姓们听说之后深以为然,有道理啊!

    可是,朝廷为什么这样说呢?

    随即引出了更大的波澜。

    据说当今官家昏迷多日。储君之位成为焦点。官家赵顼曾有意立皇子赵煦为储君。太子年幼。官家担心主少国疑,准备让秦王来辅政。

    秦王是仁宗皇帝的亲生子,有这般有能耐,劳苦功盖,威望也无人能比。直接即位do可以,何况是做个辅政大臣,自然绰绰有余。

    老百姓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也称赞官家英明。

    可惜好事多磨。总有人破坏!

    据说皇太后疼爱次子,意欲以次子扬王赵颢为帝,反对太子登基,秦王辅政。故而才想要抓住秦王家眷,从而要挟秦王妥协。

    流言就像是涨了翅膀一样,一日时间就传遍整个汴京,顿时一片哗然。

    皇室内斗,朝堂纷争虽然距离百姓很远,但总有些消息流传民间,听起来完全合情合理。

    加上百姓对朝廷封锁城门。挨家挨户搜查登一系列扰民举动是十分反感,本身就心有怨怼。从而更容易接受流言,对朝廷的不满也开始加剧。

    随即还有说法,官家多日不上朝,可能已经驾崩。之所以秘不发丧,说明什么?

    很有可能官家已经被太后和扬王谋害了,立扬王为监国的可能也是太后矫诏而为。

    百姓大为惊恐,义愤填膺,纷纷不平道:“难道大宋就没有人能压制太后和扬王了吗?”

    有啊,只有太皇太后和秦王啊!

    这就是为什么太后和扬王要捉拿秦王家眷的缘故,且秦王远在长安,鞭长莫及。

    至于太皇太后,据说已经有太后软禁了。再加上宰相韩琦助纣为虐,帮着太后和扬王倒行逆施,如今在宫中和朝堂上一手遮天。

    太后宠溺幼子,祸乱宫闱,意图染指神器,篡改国朝正统,古往今来例子很多。郑伯克段于鄢的典故是《左传》名篇,如今的皇太后高滔滔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姜氏吗?再加上一个宰相韩琦,不正是话本戏里,跋扈太后加奸臣把持朝政的路子嘛!

    百姓们对这一套极为熟悉,不知不觉间,更加笃信。

    消息传入宫中,高滔滔与韩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可是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箭已离弦,哪里能说停就停?若是停止搜寻,岂非是承认了流言是事实?

    高滔滔只得顶住强大的压力,长子的不配合,以至于局势落到了今日的局面。如今已经没有退路,她心里隐约有很不好的预感,但必须坚持下去。只要汴京在手,皇位还掌握在自家手中,一切都还有机会。

    高滔滔以皇帝的名义辟谣,同时暗示大臣与汴京的地方官,缓解谣言四起的局面。监国赵颢一度还想要逐步散播谣言者,奈何谣言传播的程度已经不可控制,根本难以追查。赵颢只觉得压力山大,说实话,他本人并不是很愿意当这个监国的。

    皇位是诱人,可如今局势下,九五之位如坐针毡,何必去蹚浑水呢?奈何母亲坚持,他也不好反对。再加上兄长赵颢昏迷不醒,失去了平日的威胁与压制。何况那毕竟是皇位,只要有机会,谁心里还有一点侥幸呢?

    圣旨辟谣的效果实在不怎么样,很大程度上被人看作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至于官员,大部分人都心知肚明,此刻最妥当的做法就是保持中立。最终无论是谁坐上龙椅,他们依旧是大宋臣子。

    高滔滔无可奈何,只得下令加快搜寻速度!

    东水门因为控制着汴河水运,成为重点。苏岸少不得忙碌,连夜行动,检查、放行船只。

    这个夜晚,半月在天,水中波光粼粼。

    苏岸吃过晚饭之后,匆匆赶回来,准备继续加班。刚刚踏上一艘船,一声轻响后,船只微微晃动,一个人影飞快地闪过。

    想要追击,却已经晚了,只看到一个背影消失在夜色中。

    苏岸愕然站在原地,心中泛起一种奇怪的感觉,那个背影——好熟悉!(未完待续。。)

    ps: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之母姜氏偏爱幼子共叔段,骄纵跋扈,欲夺取国君之位。未成功,被郑庄公平定。

第六八〇章 相逢、偶遇

    东水门很少在夜间开启,只有如今这等“特殊情况”例外。

    苏岸按部就班地清查之后,便让船只逐渐出城。

    至于仔细程度,差不多就可以了,夜间视线不好,不可能过分仔细。

    再说了,流言四起,百姓们对朝廷的做法不满,士兵们同样也有抱怨,不好明目张胆消极怠工,但至少态度上可以不用那么积极。

    某些人心里还隐约有种想法,若是真的遇到了,情愿放秦王家眷出城。

    看目前的架势, 来日秦王入主汴京的可能性很大,若是救了来日的后妃和皇子,那可是大功一件啊!

    苏岸也有这样的期盼,但他目的不是为了功劳和投机,只是单纯的一种愿望。不过他也清楚,秦王一家人数众多,目标很大,想要轻易离开并不容易。

    等候的船只已经离开了七七八八了,月上中天,已经半夜了。忙碌了一天,饶是身体健壮,苏岸也觉得十分疲惫。

    上了岸,提起葫芦喝了口烈酒,这玩意解乏。自从当年在杭州接触,已经很多年了,成为一种习惯。

    随后打发了同行的士兵先回去休息,他想要静一静,更为了等一个人。

    坐在河边的杨柳下,苏岸清楚地察觉到某一瞬间,光线有显著明暗变化,那个似曾相识的人影又出现了。

    “是敌是友?出来见个面吧!”

    一颗石子凌空而来,落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一个长发女子出现在河边。黑色劲装包裹着玲珑的身材。动作十分灵巧。

    苏岸回头看过去。只觉得十分熟悉。可是一瞬间竟然反应不过来。

    黑衣女子满是期盼的眼神中多了些许失望,轻声道:“苏大哥,你不认识我了吗?”

    “玉童姑娘?”直到听到声音,苏岸才试探着喊道。

    “是我,我还以为苏大哥不认识我了!”来人正是沐思虹的侍女玉童,轻功了得,当年是一头短发的假小子。而今则是满头青丝,长发披肩。多了些许女子的婉约秀气。

    苏岸也讪讪道:“玉童姑娘变了妆扮,所以一时间没认出来。”

    “那是现在好看?还是以前好看?”玉童问出这句话之后,俏脸上顿时多了一抹绯红。好在是黑夜之中,旁人也瞧不清楚。

    苏岸不由为之愕然,片刻之后才道:“以前精神,现在更……漂亮!”

    假小子变成楚楚动人的大姑娘,显而易见。

    “那就好!”玉童似乎很满意这个答案。

    苏岸又愕然了,他不知道该如何接话茬,虽然觉得在这个当口上,玉童突然出现很是奇怪。他很想问缘由。可是嘴巴微张之后,又闭上了。现在问,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汴河畔,杨柳随风而动,月光照耀下,水面上波光浮动。一时间,两个人都不说话,气氛难免有些怪异。

    玉童低着头,纤细的脚尖提着一颗石子,稍微用力,石子飞出去落入河水中,顿时泛起一圈圈的涟漪,和她心里一样。

    怪异的气氛持续了很久,玉童才打破了沉默,问道:“苏大哥,这些年你过的可好?想来已经娶妻成家,孩子已经几岁了吧!”

    没人看得见,夜色之中,玉童的脸如同红苹果一样。她故意压着嗓子,就是怕声音里会有颤抖,或者说到一半失去了勇气。

    黑夜之中,苏岸也迟疑了一下,低声道:“粗野的兵卒哪里有家室可言?”

    “是吗?”意料之中的答案,可听他亲口说出来时,还是忍不住激动。即便努力想要克制,可是无论如何,都压制不住澎湃的心潮。

    五年时间,压抑的了五年的东西,骤然间打开一个缺口,想要克制就不是容易事了。对一个女子而言,尤其如此。

    苏岸办事心思缜密,粗中有细,可是在生活上却是个粗犷的汉子。粗枝大叶的他,根本没有留意到女儿家“明显”的情绪变化。

    “玉童姑娘,你怎么会在这里?孟夫人与沐夫人他们还好吗?”苏岸最终还是主动开口询问了,适才的气氛太诡异,有些压抑。

    “都好!”玉童这才收敛心情,此刻正事要紧。

    苏岸下意识地点点头,微笑道:“那就好,秦王殿下……”

    “殿下也好着呢,想来你都已经听说了。”

    “是!”

    “殿下和夫人都时常念叨你!”

    玉童一句话,苏岸顿时眼前一亮,忍不住虎躯一震,讶然道:“真的吗?”

    言语之中,蕴含着太多的惊喜与激动,还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来。

    玉童暗自松了口气,一颗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轻声道:“若非如此,殿下也不会让我此时来找你!”

    “殿下让你来找我?”苏岸依旧处在惊喜之中。

    “是的!”玉童道:“其实几年前,殿下就知道了你的下落,是我发现的……当时我想来找你的,但是殿下不让。起初我以为是殿下还在怨恨你,所以没敢……直到前些日子,夫人才告诉我,殿下从来没有责怪过你,不来找你,是担心你的安全,怕你为难。”

    “真的?”

    苏岸是在疑问,可是内心之中更多的是惊喜和欣慰,或许他心中根本就没有丝毫的质疑。

    “嗯!”玉童悄悄抹去脸颊上的泪珠,低声道:“今天来此,是殿下和夫人与让我来的,他们说……苏伯洲是仗义之人,危急时刻,值得信任。”

    “可是夫人他们需要帮忙?需要做什么,苏岸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