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462部分

宋王-第462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必须要想个妥善的办法处理此事!

    赵昭长叹一声,眉头依旧紧皱。

    ~~~~~~~~~~~~~~~~~~~~~~~~

    就在赵昭这边冥思苦想,寻求对策的时候。

    汴京朝堂上,乌台诗案的影响正在发酵,并且逐步扩大影响。

    这是一件重大的案件,起因就苏轼一人,但打击面岂能这窄?

    以李定,舒亶与何正臣为首的御史台官员,从各处搜集苏轼的诗文作品,并且大肆牵强附会,各种搜肠刮肚安插罪名,并且株连党羽。

    一时间,受到牵连之人多达三十九人。其中许多都是旧党之人,或者与秦王方面有什么关系,哪怕是拐弯抹角的那种,也会被刨根问底。

    牵连者众多,很多官员莫名其妙就糟了无名之祸,甚至连参知政事司马光都不能幸免。

    去岁王安石罢相之后,苏轼曾寄赠司马光一首《独乐园》,其中写道:“先生独何事,四方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抚掌笑先生,年来效喑哑。”

    原本只是朋友间的诗酬唱和,语句之中有对司马光的崇敬之情,当然了,也有几句客气的奉承之语。

    但舒亶他们却不这么认为,硬是说此诗乃是为司马光宣传,为了其登上宰相之位而制造舆论。

    司马光到底位高权重,身份和影响摆在那里,御史台倒也不敢将之怎样。对于指责,司马光则是完全不在乎,压根没听见似的。只是偶尔凝重的神色,阴沉的语调告诉众人,司马相公心理不痛快。

    三朝元老出身,又做过知制诰和翰林学士,司马光焉能看不出其中的猫腻?何以会牵连到自己?很显然这是吕惠卿的手段,就是想要以此来抹黑自己,解决掉一个竞争者,为他吕惠卿能登上相位而扫清障碍。

    殊不知,官家与皇太后已经定下了韩琦上位,真不知道吕惠卿若是知晓此事,会是什么表情?还会这般如同疯狗一样乱咬人吗?

    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还在后面,西京留守王圭也突然参与进来。

    他竟然弹劾苏轼有不臣之心,理由是苏轼作品《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一诗。诗云:“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圭振振有词道: “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

    真是想不到,以王圭这样资历的老臣,竟然这般恬不知耻,参与进“文字狱”大军,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残害忠良。

    苏轼头上,不臣之心的罪名越来越沉重,哪怕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似乎也很难保住其性命。如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矛头落在了苏轼身后——秦王赵昭的身上。

    司马光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对于卑鄙小人的行径,他深以为耻,对这样乌烟瘴气的朝堂感到失望。

    不过,相比之心他更感兴趣的是秦王赵昭的反应。他相信,汴京城里一定有很多人在等待着秦王的对策。

    这个对策,决定人心向背;这个对策,决定皇肇基业!(未完待续。。)

第六六二章 士大夫的底线

    作为事件的主角,苏轼不可能置身事外。

    王诜送来消息,他自然也收到了。好友建议他们先躲起来,避开朝堂的追捕。谁都看得出来,御史台是铁了心要整死他,此去多半是有去无回。

    苏轼却连连摇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逃到哪里去?暂避这句话根本就讲不通,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读圣贤书,有傲骨,名满天下的名士才子,苏轼坚信朗朗乾坤,还有正义存在。那些诗确实是自己写的,除了对变法发发牢骚之外,根本没有那些穿凿附会,指桑骂槐之说,自己是被诬陷的。

    苏轼很愤怒,李定、舒亶他们就是一群小人,可恶的小人。

    自己明明是被诬陷的,倘若现在避开,不敢直接面对,一定会被人诬陷是畏罪。岂非让小人更有话说?进一步抹黑自己?

    傲骨铮铮的苏轼不是懦夫,他要做个真正的猛士,直面糟糕的境遇,直面未知的前路!

    更为重要的是,他必须要为妹夫秦王殿下考虑,他不想让赵昭为难,或者遭遇不良影响!

    苏轼离开了凤翔,很快秘密出现在了长安,直接进了曲江池畔的秦王府!

    “子瞻兄,你怎么来了?”

    “殿下!”苏轼沉声到:“轼前来自首,请殿下将我押送汴京。”

    “这是说什么话?”赵昭摇头道:“你被小人构陷,是被本王连累的,你切莫要着急。本王正在想办法。”

    苏轼不傻。他自然知道今日遭遇。除了是自己讽刺过新党成员,被人报复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与秦王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被秦王连累。但这都不重要,苏轼摇头道:“殿下言重了,事已至此,唯有将我交出去……最好是殿下亲自交出!”

    “子瞻兄是希望我大义灭亲吗?”赵昭的笑容很是苦涩。

    苏轼痛心疾首道:“如今全天下的眼睛都盯着殿下,稍有迟疑,怕是有不良影响。”

    “为了这点所谓的影响。就要把你交出去?这样做的影响就好吗?”

    “殿下身负重任,岂能因为轼而蒙尘?”苏轼摇头道:“殿下不必自责,不必顾虑,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赵昭拗不过苏轼,他是铁了心要直面御史台的诬陷。

    即便明知是被自己连累也毫不在意,这样做的更大程度上位自己做出牺牲,赵昭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转念一想,苏轼既然有这个打算,不若将计就计。

    为今之计,若只是一味地偏袒苏轼。避开锋芒。最终的结果,不管是对他。还是对自己,都不会很好。

    如果将苏轼交出去,至少自己能暂时撇清关系,御史台那帮混账想要牵强附会到秦王身上并不容易。

    只是如此一来,他们肯定会伺机宣扬秦王无能,连麾下的臣子都庇护不了。这倒不要紧,损失有限,而且可以想办法弥补回来。

    只是苏轼去了御史台,会有危险吗?

    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华夏文化中将会少了一颗璀璨的明星,那样对自己的影响也会非常糟糕。

    苏轼可以交出去,但一定不能有生命危险。

    赵昭思来想去,觉得赵顼暂时不敢杀苏轼是肯定的。大宋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太庙之中,太祖亲立的铁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按理说此事本该只有当朝天子知晓,赵昭却也知道。

    如此情况下,赵顼应该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哪怕是可以昧着良心,对太祖遗训置若罔闻。却也得考虑文臣士子之心,一旦开了杀士大夫的传统,会是什么后果?在这件事上,苏轼绝对有庞大的支持者。

    保命是可以的,但就怕活罪可免,死罪难逃。

    苏轼只要进了御史台,吕惠卿手下的那些人必然会想尽办法折磨他。才子名士,举世文豪却要遭受这样的责难,任谁也有些不忍!

    可苏轼却斩钉截铁道:“殿下放心,任何的磨难,我都能坚持。”

    “那就暂时委屈子瞻兄了!”赵昭道:“你放心,本王一定会尽快想办法救你出来的,到时候,你这样……”

    ~~~~~~~~~~~~~~~~~~~~~~~~~~~~~

    苏轼是被秦王赵昭派人送来汴京的,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不会徇私,不会包庇嫌犯。同时,秦王对外声明,此事必须公正严明审查,倘若苏轼是被冤枉的,他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为苏轼还以清白。

    如此算是表明了秦王的态度,公正中允,根本挑不出错来。我不包庇,但依旧维护,谁要敢冤枉我的人,会让其不得好死。同时,亲自派人送来,也可断了某些人蓄意加害,然后推说是畏罪自杀一类的念想。苏轼只要到了汴京,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安全多少还是有保障的。

    故而没有多少人埋怨秦王,更多是将关注放在苏轼案件本身上。最后悔造成什么影响,与事件的结果和性质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真正的营救也从此刻开始!

    赵昭所料不错,苏轼的遭遇立即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士大夫阶层给出了他们的反馈。

    很多人直接上书反驳,并且弹劾御史台。虽然御史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却也不能这样牵强附会吧?大宋文风鼎盛,若是开了文字狱的先例,以后岂非要人人自危了?

    因此苏轼被押送到汴京之日,立即有许多人开始奔走,积极相救!

    吕惠卿对于赵昭的反映不以为意,亲自押送就代表放弃?

    绝对不是,苏轼这样重要的人物,且与秦王关系密切,绝对不会轻易放弃。那怎么说?是无可奈何,还是以退为进?

    在摸不准赵昭意图的情况下,能做的就是尽量加快速度,施加压力,逼迫赵昭出手。当然了,若是他当真不出手,那也无所谓!苏轼的鲜血会彻底污了秦王的名声和招牌,效果是一样的。

    于是乎,吕惠卿授意属下加快速度,在短时间内又给苏轼罗织了大量罪名。牵连到案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纯属是无妄之灾,有的则是蓄意而为之。吕惠卿怎么能放过这样一个打击政敌的好机会呢?稍微用点心思,办点私活也是可以的。

    驸马王诜首先倒霉,他与苏轼乃是至交好友,此番透风报讯的事情又被人察觉,御史台怎么会放过呢?哪怕他又驸马身份,也难以幸免,毫不客气。

    随后是翰林学士张方平,参知政事司马光等人,全都不能幸免,理由大都十分微小。牵强附会,谗言陷害是会传播,是会加剧的。哪怕吕惠卿的本意只是诬陷,对付一小部分政敌。可当局势摆开之后,他发现有些不太好收场了。

    受到苏轼一案牵连到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高官显贵,当朝名仕。如此情况下,大宋朝堂上可以说是人人自危,但凡与苏轼有交情之人,全都避而远之,忧心忡忡,唯恐受到牵连。

    如此情况下,士大夫阶层终于坐不住了。

    有些胆大或者正直的官员,立即上述表示,苏轼一案,疑点颇多,御史台的做法不和规矩等等诸多理由,加以反驳。

    可是效果很一般,官家没有采纳,御史台的人依旧我行我素!

    宰相兼河北路宣抚使吴充上书直言道:“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已罢相准备返回故乡临川的王安石,才刚好走到江宁府,听闻此事之后也是有慨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策略是对的,吴充也不追究御史台的对错与责任,直接将事情上升到官家赵顼的容人之量上。如此一来,赵顼少不得要顾及公众影响,维护自己的“宽广胸襟”,苏轼的安全是无忧了。

    苏轼乃是天下有名的才子,文官们坚持一点,刑不上大夫,苏轼在御史台羁押期间,不能受到刑讯。有许多相熟的文官还特意日日前去探望,加以监督。

    不过御史台的行动并未因此而停歇,不能在**上折磨或伤害苏轼,但可以施加一些精神方面的压力。

    几日下来,苏轼有些承受不住了,表示愿意招供一些事情,以及一些密切来往的人物。

    李定和舒亶听闻消息后,激动不已,立即亲自审讯,并负责记录。看着一份苏轼亲自画押的口供,心里顿时乐开了花。苏轼竟坦白承认了诗中批评新法的意思,以及对一些人和事的讽刺,同时还说出了一些人的名字。

    这几日他们遭遇的压力也不小,拿到苏轼亲口证供,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是最有利的反驳武器。与此同时,还能打击到不少政敌。

    李定和舒亶自然是兴奋无比,他们打算将好事告诉老大吕惠卿,也好让他高兴高兴。

    可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当他们来到府邸时,吕惠卿表情阴沉,一脸的愤怒与恨意,别提有多难受了。

    吕惠卿刚刚得到消息,宰相人选已经确定了,韩琦已经到达汴京!(未完待续。。)

第六六三章 以子之矛

    吕惠卿很是不甘,自己这般苦心孤诣,为官家谋划,忠心可嘉,有能力有谋略,为得是什么?

    不就是宰相之位嘛!

    眼看着成功在即,却发现是空欢喜一场,韩琦竟然重新出山了,这是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的结果。

    一个被迫辞官,致仕养老之人,直接被忽略掉的,实在是意想不到。

    吕惠卿心里很清楚,论资历,自己是远不如韩琦。可是他的忠诚能与自己相比吗?韩琦落到今日这般下场,不就是官家一手逼迫,造就的吗?

    韩琦丧侄,丢人,下场凄惨,他还会为官家出力吗?官家就一点也不怀疑他的忠诚吗?

    吕惠卿的消息还是很灵通的,他能及时了解到韩琦回汴京的消息,自然也能得知,此乃皇太后的提议。

    这就对了,以官家的多疑怎么会想启用韩琦呢?怕是皇太后提议,官家也不好拒绝。

    韩琦虽然回来了,可官家赵顼心里怕还是不放心,多有猜疑是肯定的。

    这就是机会!

    毕竟韩琦回来的消息尚未公开,官家也不曾当众表示要以韩琦为相,至少是在公布之前会有一个时间差。若是能够加以利用,扭转局面未尝没有可能。

    就在吕惠卿郁闷,筹谋之际,李定和舒亶联袂而来。此二人本来也是王安石的学生,不过与吕惠卿过从甚密,尤其是王相公倒台之后,他们就彻底靠向了吕惠卿。

    不得不说。王安石的教育当真失败。带出来的学生尽是一群白眼狼。

    “苏子瞻招了!”

    “是吗?”吕惠卿沉重的心情中多了些许惊喜。或者说喜忧参半吧!

    李定道:“是,苏轼承认了他有讽刺反对变法的意思,但对藐视朝廷,不敬君王的之事绝口不提!”

    “那还算是招了吗?”吕惠卿冷冷道:“这些事是明摆着的,不痛不痒。如今百官反对如此激烈,若是没有一点真凭实据,何以服众?”

    舒亶完全是个小弟,对吕惠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