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419部分

宋王-第419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上皇位六年时间,因为他父亲赵宗实是以宗室子弟即位,环境特殊,压力很大。结果赵宗实没撑住,在位短短四年,这种压力自然而然传递到赵顼身上。

    而他本人即位的时候也才不过二十岁,很年轻,有志向,做事情风风火火。但是内心之中,他并不自信。加之登基之后的各种事端,叛乱、天灾,朝堂上的争斗,都给赵顼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不自信就表现为多疑,猜忌之心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猜忌之心也越来越重。

    林昭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人还没回到汴京,他就开始猜忌了。没想着如何慰劳赏赐立功的臣子,反而已经开始疑心他的忠诚,会不会威胁到自己?并且在想办法对付他。

    赵顼最初有些犹豫。原因倒是不说过意不去。而是害怕操之过急。留下话柄,让人说三道四。

    可是他又害怕夜长梦多,西北不安定下来,他总是不太放心。他甚至已经打算好,明日三月二十有大朝会,林昭上殿面君,便可以论功行赏,明升暗降。

    可是很不巧。偏生在这个时候,传来消息,林昭旧伤复发,病倒在中牟。

    真是太不凑巧了!

    赵顼很无奈,可多疑的性格让他下意识地怀疑,林昭是不是有些不轨之举?仔细思量,却又想不出什么,这些年林昭的表现一直是忠心耿耿,没有什么异常。

    或许是自己多心了吧!

    正好在这个时候,中牟县令李成华上书了!是向朝廷禀报郑国公卧病中牟。字里行间则有一些自己如何悉心照顾的文字。

    李成华上书,一来是怕林昭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不好交代,先禀报朝廷。同时也是在向朝廷表功,希望官家和相公们看在自己殷勤侍候大宋英雄的份上,略微提拔!在官家和相公们面前混个脸熟也是好的。

    地方官的奏疏,应该没问题,林昭可能真的病了!战场上之上刀剑无眼,受伤是常有的事情,策马回京,颠簸劳累诱发旧伤也在情理之中。

    赵顼稍微心安,但片刻之后脸上又多了一层寒霜,更坚定了他抑制林昭之心。

    李成华好歹是一个县令,对林昭却如此殷勤,显然是多有巴结。作为一个臣子,他的威望和影响力已经有些太高了,必须要打压!

    赵顼猛地将李成华的奏疏派在御案上,良久不语。内侍来取批复的奏疏时,以为官家要留中不发,也就没有过问……

    ~~~~~~~~~~~~~~~~~~~~~~~~~~~~~~~~

    林昭是幸运的,幸好结识了邵雍这也的大师,并且路过洛阳拜会过他。

    明月宗传递消息的速度很快,赵顼决定三月二十九仁宗皇帝祭日举行隆重祭礼之后,当天林昭就收到消息了。

    邵雍得知后,建议林昭暂缓回京速度!

    四月十四换成了三月二十九,足可见赵顼急不可耐,半个月的时间都等不及。如此,很有可能连一两天都等不及。

    陕西路宣抚使的职位对林昭很重要,这关系到控制西军,名正言顺返回西北等诸多事情。万一赵顼等不及,趁机很快拿掉林昭的职位,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即便是证明自己的皇子身份,也可能被赵顼强硬挽留在汴京!如果有陕西路宣抚使的身份,那就不同了,至少可以据理力争!

    当然了,或许赵顼不会如此着急,但事关重大,着实不能冒险。

    最好的方式就是拖延时间!

    而唯一的由头就是装病,选择的地点则是中牟!

    这里离汴京很近,有什么风吹草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知,也可以及时赶回汴京城。同时,一座小县城隔绝了与权贵交往的可能,不至于被猜忌。如果留下洛阳,那赵顼肯定会猜疑林昭的用心。

    西北大战之后,前所未有的赫赫战功,论功行赏自然不会草率,必定要选择大朝会之日。只要挨上几天,过了三月二十和三月二十五的大朝会,就可以顺利撑到二十九那日。

    与此同时,邵雍觉得,光是一个陕西路宣抚使的身份,顺利掌控西军怕还是会有难度。思索之后,献上一策!

    林昭听过之后大为兴奋,绝妙一招,不怕赵顼不答应!

    不过在此之前,需要熬过这关键的十天!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汴京春意正浓。

    城中许多百姓争相出城踏青春游,即便是不出城,汴河两岸,金水河,铁塔湖边观景赏春之人也是络绎不绝。

    春天给人以希望,汴京百姓全都洋溢在春天的喜悦里。看着别人的笑容,吕惠卿却笑不起来。

    他现在是参知政事,副宰相,新党的魁首人物。按理说。这样的身份在大宋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

    吕惠卿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取代了王安石。便是指点江山,风光无限。可是很不凑巧,自从他上台之后,大宋侧重点从内政转为对外战争。

    西北与吐蕃和西夏鏖战,南方又与交趾打的热火朝天,之前两年又遭受了旱灾和水灾,变法的推行举步维艰。尤其是青苗法,本该在这种时候发挥作用。可是执行过程中,反而给老百姓加重了负担,以至于怨声载道。

    王安石好歹是个君子,对属下要求颇为严格。如今他走了,新党官员头顶少了一道束缚,新上任的吕惠卿本就不是善类,上梁不正下梁歪,以至于竟有胡作非为,倒行逆施的行为。

    新党受到的诘难越来越多,名声更是不怎能样。甚至连皇帝赵顼都开始有意见了。吕惠卿承受的压力着实不小,大权在握的感觉没有体会到。反而地位岌岌可危。尤其是皇帝的恩宠,若是失宠,后果会很可怕!

    这些年他得罪的人可不少,一旦失势,会有多少人想要置他于死地?

    吕惠卿殚精竭虑,好不容等到年终岁尾,财政收入这块还看得过眼,皇帝赵顼勉强赞扬的几句。今年年初,百姓生计略有复苏,新法推行还算顺利,赵顼还算满意,吕惠卿脸上才有了一点颜面。

    本想趁机出点风头,刷点存在感的,尚未来得及,西北的捷报就到了。

    眼下大宋风头最盛的就是战功赫赫的林昭了,如同炙热的太阳,掩盖了他们这些萤烛之光。

    吕惠卿心中很不舒坦,要是其他人,心中也只是些许嫉妒而已。可偏生此人是林昭,是害死两个弟弟的大仇人,吕惠卿心中就更不是滋味了。

    虽说已经好几年,吕和卿本与吕升卿坟头上的青草已经很深了,但吕惠卿从未放弃过报仇。

    原以为当上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就有对付林昭的实力和资本。

    无情的现实让他失望了,林昭的前进速度远超于他,如今已经是公爵,这次回来论功行赏,说不定还会加宰相衔,抑或是某某大将军,权势与威望不可限量。

    以自己的实力,根本无可奈何,报仇将会成为永远的奢望!

    吕惠卿不甘心,怀着沉郁的心情进了政事堂,面见了皇帝的赵顼。

    等他再次离开皇宫的时候,吕惠卿的脸上多了几分轻松表情!

    报仇并非没有可能!

    林昭如今是风光,权势滔天,可有道是盛极必衰,登高跌重。越是身居高位,越是摇摇欲坠。

    自己是对付不了林昭,但有一个人可以做到,那就是皇帝!

    想要在朝堂上混得好,就要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吕惠卿对此已经是驾轻就熟。

    皇帝很敏感,对功高震主的大臣多有忌惮,一旦开始猜忌,就会痛下狠手。上次韩琦的遭遇就是个明显的例子,这一遭林昭进入了赵顼猜忌的范围。

    吕惠卿清楚地记得,当时青唐城和兰州城的捷报送来之后,赵顼先是兴奋,最后眼神之中却有一丝忧虑。

    他在忧虑什么?

    今日在政事堂,吕惠卿发现中牟县令李成华的奏疏被官家留中了,听说还为之动怒,显然格外关心。而其中的内容正是官员林昭旧伤复发,病倒在中牟,地方官殷勤照顾。

    奏时的时候,他特意选个机会,不着急痕迹地询问此事。吕惠卿注意到官家眼神之中的惶急与不安!登基之初,富弼就告诫过赵顼,为君王者要喜怒不形于色,不能让人看出自己的喜恶。金玉良言,可惜赵顼不曾记在心里,也有可能是根本做不到。

    很明显,赵顼已经对林昭起了猜忌之心!在吕惠卿看来,这是功高震主之后的必然结局,尤其是碰上赵顼这样多疑的皇帝!

    对他而言,正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能让赵顼加重对林昭的猜忌与怀疑,会是什么结果呢?如果再能寻找到些许确凿的证据,想必官家会更喜欢的。

    明升暗降,终不如永绝后患让人安心!

    吕惠卿很乐意煽风点火!(未完待续。。)

第五九八章 误打误撞

    吕惠卿发现皇帝赵顼心中燃起了猜忌的火苗,他准备扇风助燃,让这把猜忌之火熊熊燃烧,烧的更旺。

    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明升暗降,这是最常规的手段!饶是如此,林昭还是会顶着勋贵头衔继续生活,继续风光无限。

    吕惠卿轻轻摇头,仇恨告诉他不能就这么完了。登高跌重,盛极而衰,要让林昭尝尝从顶端跌落谷底的滋味。要让他在最高傲的时候,一无所有,这才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报复!

    所以煽风点火,不仅仅是要皇帝猜忌林昭,而是要猜忌到一定程度,让赵顼能够清晰感受到林昭的威胁。

    最终的结果不只是明升暗降,解除军权,而是将其视作巨大威胁,除之而后快!

    血债必须血偿,两个弟弟死的不明不白,他们都还那么年轻。想起这些,吕惠卿额上青筋暴起!

    想要彻底整死林昭,要做的就不仅仅是煽风点火了,还有炮制证据!这样不仅仅能够扳倒林昭,还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与倚重,何乐而不为呢?

    功高震主是一种状态,皇帝会猜忌,但在道义和礼法上无法将其治罪,甚至不能明着打压,只能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想要置人于死地,那就必须要有个罪名,比如谋反,犯上作乱等等!

    或者是使用雷霆手段,造成强大的压迫,甚至采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打压功高之臣,最终不明不白的泯灭在历史长河中。

    后者需要漫长的等待。很显然吕惠卿等不了。他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林昭凄惨的下场。如此才有报仇雪恨的痛快。同时也是担心夜长梦多。

    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寻出个由头,让林昭背上个什么罪名,入狱治罪,甚至是丢掉性命。

    林昭是个很谨慎的人,吕惠卿之前也有过留意,但始终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他不知道,林将军在稳妥行事的同时,身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组织拾遗补缺。完善后事,岂能让他察觉什么?

    找不到实打实的罪名,那么只能莫须有了!

    熟读史书的吕惠卿知道,历代皇家对一些事情都是很忌讳的,如果林昭正好犯忌了。哪怕是莫须有,皇家通常也会宁可信其有的,更何况赵顼本就对林昭有猜忌。

    该怎么办呢?

    吕惠卿冥思苦想,终于有了眉目,以前的狄青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狄青在西北作战勇猛,还平定了南方的侬智高之乱。以武人的身份官至枢密使,何其风光?

    最终因为此时惹怒了文官士大夫的不满。对狄青多有不满,于是乎变着法的弹劾林昭。什么汴京的大雨是因为狄青而起的,狄青家的狗长角了,狄青家里晚上有红光散出。

    听起来都是无稽之谈,当时的仁宗皇帝一再表示并不相信,可最终的结果还是狄青出知陈州,最终不明不白的死了!

    到底有没有有那么多稀奇事情呢?狗长角怎么都听着玄乎,可就是说的有鼻子有眼。可结果是什么?仁宗皇帝和满朝文臣都相信了,哪怕是不相信,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否则狄青有怎么会被贬地方,在朝廷的监视中,遗憾而死呢?

    同样的招数用在林昭身上,肯定也是有效的!

    只是林昭家中能找出是很忙特别的证据呢?吕惠卿根本渗透不进去,不过他也勉强算是个锲而不舍的人,一旦决定了,就会尽努力去做。

    还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吕惠卿派出去的心腹,还真有些意外的收获。

    吕惠卿得知了这样一个事实,去年端午那日,汴京曾有黑龙冲天而起,随后大雨侵盆,缓解了持续十个月的旱情。黑龙庇佑,天降甘霖的说法也广为人知传送,这几年汴京龙王庙的数量和香火都在增加,这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至于那条黑龙,似乎从汴河一飞而起的,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吕惠卿却听到有人将这个位置更加具体了,表示黑龙是从郑国公府那里的河段飞出来的,大雨之中只能看到个大概。

    吕惠卿本来没有在意,可是听说林昭的儿子也是当夜出生的,这个巧合顿时让吕惠卿喜出望外。

    古往今来的史书上,但凡是大人物出生,都有天降异象。还有人说,雷雨之夜出生的孩子,命格非同一般。

    林昭的长子出生时刻很巧合啊,雷雨之夜,还伴随着黑龙冲天而起。据某个酒鬼传言,那日他喝的半醉,隐约瞧见那条黑龙是从郑国公府中飞起来的。

    林昭的府邸之外便是汴河,这种事情很难说清楚,之前也没有人在意过,如今吕惠卿注意到了。

    如果硬是把黑龙冲天的事情算到林家小子身上呢?龙在这个时代有着特殊的意味,那条黑龙可以说是龙王天降甘霖,却也可以代表真龙天子。

    皇帝能容忍别人家小孩有疑似紫薇(天子)命格吗?这顶帽子压下去,林昭能承受得住吗?皇帝会是什么反应,会采用什么手段可想而知,林昭的下场……

    想到这里,吕惠卿嘴角就露出森森寒意!

    调查还在继续,吕惠卿打定了主意,这次一定要尽善尽美,准备充足,一次将林昭彻底击倒。

    还别说,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吕惠卿查了林家小子的生辰八字,还特意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