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413部分

宋王-第413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董毡懊悔的原因也在这里。他让人儿子去厉精城的目的主要是震慑西边诸部族,控制西边半壁江山,这是眼下河湟最要紧的大事。可惜儿子并未领会自己的良苦用心,还做出这等蠢事,完全本末倒置了。

    看来以前是自己错了,蔺逋比的资质太差了,根本不足以担当大任。如果是太平之时,他或许可以做出守成之主,但是乱局之中……河湟何曾太平过?中原人在立嫡立长之外。还有乱世立贤的说法。自己又有什么可纠结的呢?

    一念之差。导致了这样糟糕的结果,陷河湟于危机之中不说,还将儿子置于死地了,仔细说起来,这些都是自己的错,错的太离谱。

    只是后悔已经晚了,如何解决眼前这个困局才是当务之急。

    青宜结鬼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宋朝人这么煞费苦心。不就是为了设局吗?现在贸然出兵,结果可想而知。已经是非常危险的境地,现在每一步更是要小心,要是走错了,整个河湟吐蕃也就彻底完蛋了。

    怎么办?

    蔺逋比和那三万将士是必须要救的,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围死在东峡之中吗?青宜结鬼章轻轻摇头。只是如何才将救援成功呢?保住青唐城的同时还能营救成功,难度太大了。尤其对手是林昭这样的厉害人物,他设的局怎么能这般轻易解开?

    “其实也不是没有机会,这些天也看得出来,宋军的兵力没有想象的多。基本上与我们持平。如今宋朝人又兵分两路,更为分散了。那我们似乎有与之正面一战的实力和可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阿里骨提出了一个略微有些大胆的想法。

    “你打算怎么做?”

    “第一步,先冲击宋军在城外的营地,看能否阵,如果这边的守军败了,相信东峡那边的林昭会坐不住的。如果失败了也没关系,接下来我们再试探着救援东峡……”阿里骨没有说下去,如果再失败了,后果当真不可想象。

    “那好吧,我们就试试!”

    阿里骨亲自带兵对宋军的营寨发起了反攻,这是许久以来,吐蕃军第一次主动出击。憋屈了很久的吐蕃士兵军心振奋,士气高涨,一个个奋勇直前杀过来。反倒是宋军,这一次收缩兵力了,没有与他们采取野战的方式。

    果然没错,林昭安排的还真是周密,搞清楚状况之后,阿里骨不再留情,全力发起进攻。虽然吐蕃人很勇猛,但是宋军坚守营寨不出,吐蕃人也奈何不得。

    他们很想靠近营寨,甚至是直接攻克营寨,可惜始终做不到,宋军的床弩就摆周边,射程和威力都有很大的震慑作用和防御力。连续进攻几次都没有收获,吐蕃士兵反倒有不小的损伤。士气二而衰,三而竭,反复几次之后,吐蕃人的士气开始下沉,攻击力已经远不如之前了。

    看来林昭是早就做了万全的准备,宋军暂时放弃了大规模攻城,只坚守营寨不出,也无可奈何。虽然同样是想要采用围魏救赵之计,可惜他们的运气实在算不上好,计划以失败告终了。

    如今只能采取第二个办法,那就是直接救援东峡。

    带队的依旧是阿里骨,董毡给了他一万五千军队,这已经是极限。否则青唐城就会空虚,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阿里骨知道,自己带领的这支队伍责任重大,风险也大。宋军毕竟会有埋伏,而自己这支军队将会肩负探路的责任。

    果不其然,在阿里骨出城的第一个晚上,吐蕃营地就遭到了宋军突袭。 尽管阿里骨已经做了很严密的防守,可宋军战力却格外强大。哪怕是吐蕃精锐骑兵列队,依旧被宋军撕开了一道大口子,冲杀进来,死伤惨重。

    如此情况,让阿里骨想到了第一次在龛谷被袭击的时的情形。下手的好像就是这一支宋军,战斗力比寻常宋军厉害许多,绝对不可小觑。

    这才只是个开始,受到袭击之后,阿里骨并未退却,反而是继续前进。他的身份敏感,在营救蔺逋比的事情要是表现的不积极,就会被扣上借刀杀人,见死不救的帽子。再者,那些从厉精城来的吐蕃大军着实很重要,绝对不能因为些许小苦难而退却。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宋军来一场遭遇战,荒原之上,残存的一万两千吐蕃士兵对宋军发起了进攻。阿里骨瞧见了林昭的主帅旗帜,他本人正骑着一匹白马,在后阵指挥作战。再往前不远处就是东峡的出口了,那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只需要少许的兵力。加强箭矢武器就完全能够守住。

    真正麻烦的是阿里骨率领的援军。只要打败了他们。就是胜利。东峡之中的吐蕃人就是鳖,任何时候想捉都是可以,就是人质,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来威胁相关联的人。

    这是吐蕃人大军和宋军的首次比较正式的正面交锋,阿里骨发起冲锋的时候,首先迎来的是宋军的床弩齐射,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吐蕃骑兵冲锋的速度。

    在快要接近宋军营地的时候,骑兵从两侧杀了出来。已经扩充到三千的大宋刀锋负责阻拦吐蕃人。冲击对方的军阵。

    这是一场硬打硬的战斗,没有什么花样可言,宋军士兵骑兵和吐蕃骑兵在战场上正面厮杀。林昭给大宋刀锋的命令只有一个,那就是冲击,不断冲击吐蕃人的中军,将吐蕃骑兵分隔为两个部分,无法连成一体。这对他们的士气与冲击效果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万多骑兵要是正面冲杀过来,那完全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威力也不可小觑。林昭并不像正面对抗吐蕃骑兵的兵锋,这样付出的代价着实太大。

    只要将他们冲散开。失去了原来的阵势,那么后面的宋军。无论是骑兵和步兵,都能发挥作用,进行必要的反抗。

    战事进行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两个多时辰就分了个胜负。吐蕃骑兵竟然真的被撕开了,大宋刀锋不负所望,更没有辱没他们的称号,如同一把锋利的刀锋杀入吐蕃大军之中。刀锋触及之处,便是血肉横飞,战马嘶鸣,雪地上一个血红的楔子出现了,直接插进吐蕃人的中军之中。

    居中指挥的阿里骨也一度被大宋刀锋战士追杀,多亏了骑兵及时围堵,才退守安全地带。毫无疑问,吐蕃人的这次尝试又失败了。

    一万五千人,阿里骨带回去了八千,其中还有超过一半身上都带伤,情况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与此同时,东峡被围困的吐蕃士兵似乎发现有援兵到来,也发起了冲锋,试图东西两侧夹击宋军。结果被准备充分的宋军打退,为了震慑他们,打压他们的反抗起眼。林昭只得下令对东峡发起进攻。

    生生折损了七八千人之后,蔺逋比才逐渐老实了,在这种狭小的地方激战。宋军占据绝对的地利优势,吐蕃人根本占不到丝毫便宜,战斗几乎可以说单方面的屠杀。所以没有必要做无谓的牺牲。

    他的希望还是寄托在青唐城的援救身上,可是当远处依稀传来的喊杀声消失的时候,蔺逋比有些失望,有心害怕了。难道是援救打败了?如果是这样……

    蔺逋比一阵阵的发冷,孤立无援会是什么后果不言而喻,难道注定要死在这鸟不拉屎的峡谷之中吗?

    该怎么办?

    这也是董毡、阿里骨和青宜结鬼章的疑问,当阿里骨带着参军回到青唐城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救援很难成功。

    只出去了一趟就折损了七千将士,余下的人大多是挂彩了。再听阿里骨与将士们说说宋朝骑兵的战斗力,青宜结鬼章便知道的,这场战事已经急转直下,河湟吐蕃的情况越发的糟糕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样的烂摊子,根本不好收场。战场上的变化瞬息万变,飞速流逝的时间催促他们尽快做出决断……

    相反,整个事件的主角与导演林昭悠闲自在。他并不着急,目前的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

    将士们都期待着要么血洗东峡,要么强攻青唐城,但林昭却摆手阻止了。激战之后暂时缓冲一下是有必要的,他在等,将士们都看出来了,只是林将军在等什么却无人得知。

    “李承,和西夏那边的战况如何了?”

    原来林将军等的是与西夏战事的结果!只是这与河湟战场又有多大的关联呢?宏观上或许对大局有那些一些影响,但是具体的战役似乎……

    “暂时还不没有消息,想来晚上之前应该能到。”李承知道,公子已经又在谋划什么大局。

    “好,军报一到,立即交给我。”

    “是!”

    果不其然,天海没全黑,环庆路景思立的军报就已经到了。

    西夏这次出兵虽然是气势汹汹,结果却还是无功而返了。究其原因在于主帅是他们的国主李秉常,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少年。他太急功近利,但年轻的他又没有多少经验可言,因此整个行动略微有些混乱,不得章法。更是情敌冒进,孤军深入。

    而在他们对面的则是景思立、种谔、折克行这些宋军西北名将,一个个都擅长防守。是以吐蕃人猛攻许久,没有什么进展。反而因为他们自己所为的长驱直入而成为孤军,被宋军打了几个反击,死伤惨重。

    前锋的五万大军全部折在了庆州城下,李秉常大为恼怒,却无可奈何。在朝臣的不断劝谏下,这才很不情愿地退兵。但是经此一役,小国主自尊心受创,变得更加敏感多疑。没能用威望稳固地位,那么只能靠阴谋手段来排除异己了,故而一时间,西夏国内又开始风声鹤唳。

    “好,很好!”林昭看完之后,对景思立他们的做法很是满意!

    “李承啊,有件很重要的事情,别人我不放心,需要你跑一趟!”

    “请将军吩咐!”

    林昭沉吟片刻,轻声道:“出使青唐城,我要和董毡谈笔大买卖!”(未完待续。。)

第五九〇章 以一城全一国

    十四岁,哪怕王侯之家的孩子早熟,也还是太稚嫩了。

    李秉承以为自己长大了,趁着梁乙埋被俘之后,声望下跌,对朝堂控制力减弱之机,培植势力,巩固王权。

    还别说,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的力量已经快要和梁乙埋势均力敌,甚至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已经略占上风。

    些许的成就让李秉常有些飘飘然了,少年心性终究不够沉稳,他急不可耐地想要彻底掌控权力。

    李秉常认定,他需要一场战争!一场可以让自己抓牢军权,建立军功的战争。

    他本来是打算主动率军进攻宋朝的,这是西夏的一贯作风,内政不稳的时候就对外开战,转移矛盾。没想到吐蕃人正好给他送来了机会,让他有充足的理由率军出征。

    梁乙埋想要劝阻,却无能为力,或者说不愿意介入太多,他终究不是没藏讹庞那种权倾朝野,野心勃勃人。他不想和外甥闹的很僵,这样对梁家,对整个西夏而言没好处。

    梁太后也没有阻止,她是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儿子,自己是支持他的,并无扶持外戚,把控朝政的意思。

    仔细说起来,梁太后姐弟与没藏家,与以往许多的外戚势力有些不同。至少他们都没有取代现任国主的想法,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首先维护的是整个西夏的利益。

    或许在此之前,梁太后与梁乙埋因为自己的冲动。或者一时间的头脑发热。做出了一些错误决定。让西夏遭受了一些损失。但他们在根本出发点上并未改变,始终是维护西夏利益的。只是权力这东西,不存在妥协,外戚与王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不可避免,很难调和。

    李秉常很顺利得到了机会,他并不觉得是母亲和舅舅在表明心迹,表示对他的尊重和支持。而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扑向了宋朝的西北边境。只可惜,走到就吃了个闭门羹。

    面对西夏大军来势汹汹,宋军坚壁清野,坚守城池堡寨,根本不外出与西夏人作战。不管西夏士兵如何辱骂叫阵,宋军就是不出战。

    这是陕西路宣抚使林昭的命令,被景思立、种谔、折克行三位将军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下去。

    西夏擅长的是野战,攻城战中。根本发挥不出骑兵的优势。尽管他们可以长驱直入,但拿不下城池堡寨。注定只能是无功而返。

    李秉常无可奈何,只得下令疯狂攻城,拿下一两座城池就是胜利。

    当西夏人费劲袭击,将城墙打开缺口时,很快又被击退了。趁着夜晚,宋军在城墙上浇水,寒冬腊月,西北天寒地冻,只需要一个晚上,坚冰如铁。城池的破损补上了,并且变得更为坚固。

    最糟糕的是表面滑溜溜的,攀登更为艰难,是以忙碌许久,损兵折将,去没什么收获。两个多月下来,只有四五座堡寨被攻破,还是无关痛痒的那种。重要城池毫发未损,西夏人付出的代价却极为惨重。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虽说西夏在兵力上占有优势,处于主动地位。人和勉强算是有了,但是天时和地利却一点也不沾边。

    宋军倚仗城池堡寨,坚守不出,西夏苦苦攻城,收效甚微。天时就更不必说了,天寒地冻,宋军住在城中的营房里,遮风避雪,身着暖和的棉衣。林将军还特意为营房设计了火炕,格外温暖。

    相比于宋军的以逸待劳,西夏人不仅劳师远征,晚上还眠冰卧雪,寒风呼啸,别提有多受罪了。二十万大军,粮草消耗更大,而风雪不断,交通运输独有不便。粮草供应,给西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担,前线又一直没有什么大的突破,渐渐就有些受不了了。

    出征无战果,李秉常哪里肯走?他坚持继续进攻,奈何西夏大军已经无心恋战,他的命令,开始让将士们越发的反感。尤其是粮道屡次被宋军袭扰之后,他们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种谔在坚守城池的同时,其弟种咏,景思立的弟弟景思谊分别率领两支轻骑袭扰西夏粮道。李秉常有意堵截,奈何骑兵来去如风,踪迹难寻,除非是调动大军围堵,否则难有成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