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381部分

宋王-第381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藩属国震动。并且强调,大宋乃是礼仪之邦,不能这样不讲道理。

    总而言之,各方面的意见都有。

    这种情况下。谁都说服不了谁。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恭请圣断,请皇帝来做决断。

    赵顼本人是赞同出兵开战的。

    他本身就有这样宏大的构想,开疆拓土,追求边功。他选择的第一个对象便是河湟吐蕃,一方面符合战略战术,另外一方面,未尝没有捏软柿子的意思。以宋朝目前的实力,是轻易不敢和辽国与、西夏开战的。

    王韶在西北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一直都在为此做准备。训练军队,准备军械粮草,打探情报,沈括离开西北之前,还帮他制作了河湟地区的沙盘。各方面的准备都很充足,完全具备开战的条件。

    这一点,符合大宋的利益!

    同时,开战也符合赵顼个人的需求和利益!

    旱灾和王安石罢相的风波对他的威望造成了巨大打击,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件事来转移一下朝臣和百姓的注意力。

    自从太祖,太宗统一中原之后。大宋朝就再未有过开边盛举。如果此番河州可以打开局面,毫无疑问。自己的帝王功绩可以浓墨重彩地添上一笔,直比太祖、太宗。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这一点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只要成功了,谁还会在乎雷击福宁殿呢?谁还会说皇帝为政为过失呢?用成绩却掩盖过错,这是惯常用的手段。赵顼太想要证明自己的,以前使用的手段是变法,而今则对边功情有独钟!

    转移注意并不只是这一方面,王安石虽然走了,但是新法并未废除。旧党的官员们最近正在穷追不舍,对新党和新法进行打压。赵顼已经不厌其烦,却又不能和旧党的官员们决裂,正为此头大不已。

    如果这个时候发生战事,那么朝堂上还会争论这些吗?

    正是出自于这样诸多的考虑,赵顼本人的意见是开战!

    可是朝臣们依旧有反对,即便赵顼公开表示了自己的决定,还是有人上书劝谏。

    有三司的官员表示,因为干旱的缘故,粮食歉收,如果开战,粮草恐怕难以为继。赵顼对此全不以为然,表示西北之地军粮储备充足,完全可以供应一两年不成问题,不必再从内地调运粮草。

    同时赵顼还表示,王韶已经动手了,这时候的局势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现在收手,算怎么回事?

    大宋不敢开战?这种情况传出去之后,会引发什么后果?

    别人都会以为大宋软弱可欺,缺乏开战的魄力,那么敌对的各国,以及边疆的许多部族和藩属国会是什么反应?

    大宋王朝的威望和震慑力都会大打折扣,王朝颜面丧失殆尽的,以后如何立足?

    这样的理由也实实在在,关键是王韶已经动手了,先斩后奏,取消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关系到大宋威望和威慑力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万一这次罢手了,将来有更多的藩属国出来闹事,那么今天反对的大臣岂非有罪?这样的罪名谁也不愿意承担。

    只要笃定一件事,总是能找出更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

    赵顼又表示,如今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是吐蕃人的劫掠行为制造了口实,大宋师出有名,是为百姓报仇,惩戒凶犯。

    同时,西夏经过去岁的绥州之战,元气大伤,国内政局不稳,不会轻易插手。宋朝使臣出使高丽,有效牵制了辽国。

    辽国和西夏不参与,大宋无疑少了很大的掣肘,有精力和实力来对付吐蕃,成功可能性大增。这样各方面都满足的机会着实少见,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怎么能放过呢?

    可有大臣表示,如果战败会是什么后果,该如何应对?

    赵顼没有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来治罪,而是表示了极大的自信。王韶作为主帅,有景思立,刘昌祚等诸多将领配合,还怕不能取胜吗?大宋军队能在无定河边大胜西夏,难道还打不过吐蕃人吗?

    如此一来,决策就敲定了,对河州吐蕃开战!

    虽说针对的只是河州,但所有人都知道的,如果战事顺利,王韶的大军绝对会直指青唐城!

    接下来就是调兵遣将,光是王韶那几个人根本不够用,这一次河湟的战事规模绝对不会小。加派人手,未雨绸缪是必然的,枢密院也很快给出了应对,派遣相关的将领前往西北。

    既然是选择人手,对西北,最好是河湟熟悉的将领无疑是上上之选。可是汴京城里,说到对河湟了解程度,有谁能比得上威远候林昭呢?

    两年前,林昭奉命出使河湟吐蕃,去过青唐城。很凑巧,当世因为雨水和避开西夏人的缘故,他们走的并非兰州,而是河州。

    走过这条路的宋朝将领绝对没几个,林昭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个有心人。当年他就料定了会有这一战,故而一路上对山川地貌多有了解。地形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吐蕃人和将领的了解。

    最近几年,似乎只有林昭与吐蕃人有过紧密接触。如果是另外的人,肯定不会把青宜结鬼章和木征等人放在眼里,林昭却知道,这几个年轻人是吐蕃目前最优秀的将军。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是他们让景思立吃了大亏,导致了踏白城的惨败。

    林昭的这段经历,枢密院是知道的,所以在调遣将领的奏疏上,威远候的大名赫然其上。不止是枢密院,另外一个一封奏疏上,也有林昭的大名。

    王韶在给赵顼奏报军情的奏疏上有附言,如果朝廷决议开战,请调林昭到前线。主帅点名要人,那自然是非同一般。

    对河湟的了解是一方面,威远候行军作战也不含糊。无论是庆州之战俘虏了梁乙埋,还是无定河让梁太后大败而归,林昭的军事才能当真不是盖的。

    到了这种时候,很多人才发现,威远候是真的文武全才,甚至治理黄河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在大宋朝,单纯的武将可能常遭白眼,比如狄青,哪怕是功勋盖世,依旧不被士大夫阶层接纳!

    可文职出身的武将可就不同了,比如王韶,嘉佑二年的进士。威远候虽说不曾科举,可好歹有皇帝钦赐的进士出身,也是从文官基层发展起来的。就目前流传的诗词作品而言,林侍郎的才学也非同一般。

    因为河州战事开启的缘故,威远候林昭的大名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至于林昭本人,对此毫不惊讶,王韶出兵河州的消息一传回来,他就料定会有如此结果。这也是他期待许久的局面,熙河开边总算是拉开了序幕!

    “果如公子所料!”狄青对此是佩服不已,林昭笃定的事情如期发生了。

    “哼,迟早的事情,如今这个时间倒是很合胃口!”林昭笑了笑,他只是大概记得,熙宁年间与吐蕃有过战争,可具体时间不好断定。

    “公子打算主动请缨,还是?”

    林昭笑道:“随便,听说王韶点名了,无论我是否主动,河州都是必然要去的。太主动,可能会被怀疑动机,反之又显得不思报国,都不好!思来想去,我打算上一封奏疏,提出我对河州之战的建议!”

    “如此甚好,两全其美!”狄青道:“此战只要获胜,公子无疑会是大宋的英雄,威望将会空前提高!”

    林昭道:“最重要的是兵权,赵顼的实力已经削弱了许多,我们这边正是需要加砝码的时候,西军对我们太重要了!”

    “是!”狄青道:“此事还需要详加谋划!”

    “先不管那么多,我的奏疏已经递上去了,现在就等宫中诏书了!”(未完待续。。)

第五四九章 盟友

    诏书很快就下来了,威远候林昭为宣威将军,前往西北参与对河州战事。

    赵顼对林昭本身就格外看重,林昭的军事才能,以及对河湟吐蕃的了解程度,都表明是可以胜任这一职务。

    有王韶在,再加上一个林昭,有着两个得力的心腹在,必定事半功倍。

    对此,林昭自然是求之不得。

    此去西北,不仅仅是战功,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的控制西军。折家和种家的关系只是一部分,还得自己来亲自掌控。

    得知林昭要上战场,家里的女眷们自然有些担心。

    曹氏和赵福康不必说了,诸多夫人更是多有不舍,其中以沐思虹最为强烈。按照这个节奏,自己生孩子的时候,夫君肯定不在身边,多少有些遗憾。

    不过她们得知林昭的真实身份之后,都明白一点,丈夫是干大事的人,故而任何的决定她们都不会干涉,而且会大力支持。

    正是因此,林昭才放心不少,安然离开汴京。

    临走的时候,赵顼特意将林昭宣入皇宫,又叮嘱了一番。

    “东阳啊,河州是小事,重点何在你是知道的!”

    林昭点头道:“河湟的事情,臣和王大将军都省的,会相机而行的!”

    “嗯!”赵顼点头道:“河湟之事,朕寄予厚望,东阳千万莫要让朕失望啊!”

    “是!”

    赵顼笑道:“东阳啊,此战十分重要,朕希望你与朕一起携手 建立不世功勋。名垂青史!”

    “臣一定会珍惜这份殊荣的。保证不是让陛下失望的!”林昭心中暗道:赵顼。别着急,一定会给你惊喜的。

    “好,朕等着!”

    七月初,汴京刚刚有一丝凉意的时候,林昭便与诸多将领一道启程了。

    林昭是侯爵,又是宣威将军,官阶本身就高。赵顼还特意下旨,此番作战。以王韶为主帅,林昭为副帅,总领西北军务。

    二十多岁的统帅在大宋朝是很少见,可是没有人说个不字。毕竟是官家亲自发话了,林将军的能耐也是有目共睹的。无定河之战运筹帷幄,让西夏人吃了那么多的亏,还有过俘虏西夏国相的传奇经历。这些都足以说明问题,否则也不可能小小年纪就被封为侯爵。

    在诸位夫人和家人的凝望中,林昭骑着小白龙消失在汴京城外,前往西北前线。

    在此之前。狄青便带着明月宗的大批手下前往西北,为林昭打前站。收集情报。至于蒋雷霆则留在了汴京,毕竟这里还有诸多的家眷和事务,需要处理。尤其是公子家眷安全方面,绝对不容忽视。

    ~~~~~~~~~~~~~~~~~~~~~~~~~~~~

    宋朝大军调动的同时,压力最大的便是河州吐蕃。

    木征最近一段时间根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父亲瞎毡刚刚去世,他一方面要操持丧事,一方面要稳定河州,巩固自己的地位。还要防备着叔叔董毡,抑或是宋朝、西夏趁火打劫。

    原以为做的还不错,可惜事与愿违,而且还是怕什么来什么。河州外围的部将竟然趁此机会胡作非为,抢劫宋朝商队,还杀了一些宋人。

    口实一旦落下了,就不可更改!

    木征接到消息的时候,便知道情况不妙,为了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他立即行动。将所有参与恶行的部将全部抓起来,送去熙州交给宋朝驻军处置。并且准备了厚礼,要派人前去向宋朝的地方官道歉。

    这样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可惜等不到他们的礼物送出,王韶那边已经有反应了,直到此刻,木征才知道事情远比想象要糟糕。

    王韶抢先一步出兵,大军压境,要为死去的宋朝人讨回公道。嘴被堵住了,木征根本没有道歉的机会。

    一切都不必了!

    木征很聪明,他立即意识到了宋朝人的目的。抢劫了商队,杀死宋人,这都不重要。如果宋朝无心,只需要道歉赔偿便可以小事化了。

    可很明显,这一次宋朝不想善罢甘休,这件事对他们而言就是个借口,一个出兵的借口。

    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河州本就是一个畸形的存在,存在的基础便是宋朝、西夏和河湟吐蕃之间维持稳定的平衡。

    去岁宋夏之战,西夏战败,在西北事务上的影响力在减弱。那么只剩下宋朝和河湟吐蕃相互对峙了。

    以前彼此之间维持良好关系,是相互利用。宋朝希望用河湟来牵制西夏,而今这种牵制暂时无用了,宋朝人绝对会有谋取河湟之心。

    尤其是去年,宋夏之战,宋朝方面曾经要求吐蕃出兵相助。可实际上董毡和瞎毡两兄弟都默契地保持了中立,出工不力的旁观。只此一件事,就埋下了宋朝和吐蕃之间裂痕的伏笔。

    吐蕃和宋朝之间的友好,本身就是与虎谋皮。宋朝人早就对河湟有觊觎之心,如今正好表露无疑,并且给了他们出兵的理由。

    战事一旦爆发,河州必然是首当其冲。

    木征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河州到底太小, 弹丸之地,力量十分有限。任何一方的力量只要有心,都能将河州攻破。

    河州根本没有坚守的资本和一战的实力!

    该怎么办?

    束手就擒,投降宋朝?

    木征不是那样的人,一个有雄心的人绝对不愿意坐以待毙,投降宋朝会是什么下场。也许会给所谓的礼遇,封爵赏赐什么的都会有,看似荣宠无限,可然后呢?

    名义上赏赐一座偌大的府邸!

    实际上呢?不就是软禁吗,以后没有丝毫的自由可言,说不定还会莫名的暴毙身亡,这一辈子就彻底的完蛋了。与亡国之主有什么区别?还活的那样没有尊严!

    所以,无论如何是不能投降宋朝的,不能这样便宜他们。

    战!必须战!

    只是河州的力量实在太弱了,根本没有和宋人鏖战的实力!

    虽说有地利的优势,可兵力实在太少,是支撑不起一场大战的。

    所以必须要为自己找一个盟友!

    除了他还会有谁呢?木征很早之前就有这样的意识,如今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事实!

    即便是之前有矛盾,可如今大敌当前,木征相信,他会以大局为重的。(未完待续。。)

第五五〇章 唇亡齿寒

    木征要找的盟友正是他的叔父董毡!

    河州与河湟毕竟同属于吐蕃,是同族!哪怕是之前有深仇大恨,可瞎毡和董毡怎么说都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他木征也是董毡赞普的亲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