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356部分

宋王-第356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昭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上次博州之事,赵顼虽然没怪罪。却也隐约觉得林昭的手段过于激烈。不过见到良好的结果,也就没说什么,忽略了产生了相关不良影响。

    可这一次,林昭又会如何解释呢?

    相隔不过一两日,赵顼又收到了两封奏疏!

    一个是林昭所上,解释了耶律浚兄妹来大宋朝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详细描述了如何发现两兄妹的,韩琦与耶律浚暗中会面的情况也跃然纸上!矛头一下子变了,不是林侍郎私通辽国,而是韩相公。

    果不其然,依然是林昭与韩琦的过招。

    只是这次。扯上了辽国太子,使得事情一下变得有些麻烦。有些棘手。一旦确定,罪名可也就越发的严重了。

    可区别还是很明显的,韩琦这边是动用的是边军和皇城司来传递消息的,难免就有不详实之处,有些捕风捉影的感觉。还有种公器私用,公报私仇的感觉,对韩相公的人品有些损害是难免的。

    林昭这边则是自己主动上书,解释了事情的经过,主动承认问题,甚至还不保留地承认他监视韩琦。最重要的是证据,不仅有监视之人可以出面作证,甚至连当时卖文房四宝的摊主也被扣押了,可以出面作证,可谓是证据确凿。

    对赵顼而言,最大的区别并不在此。

    韩琦这边是明奏,林昭这边是密奏!就是这一丁点的不同,差别可大了去了。

    明奏是经过政事堂,中枢的宰相与官员们都能看到,于是乎满朝皆知,必然沸反盈天。出现争吵是必然的,而今就是这样的局面。

    要知道赵顼这几年是最讨厌争吵,单是这一点就让他有些心烦了。

    林昭多贴心,出事了先把事情压着,然后密奏官家,请示照常进行,可不至于满城风雨。尤其是耶律浚的去向问题,太敏感了,低调处理最好不过。事情一公开,朝臣们一争吵,赵顼该怎么办?扣押耶律浚?他没有那个魄力和辽国撕破脸皮。

    放走耶律浚?又显得有些畏惧辽国,面子上不好过。

    这是存心让朕骑虎难下啊!赵顼感慨的同时,对两个的居心也有个清楚的看待。

    韩琦这是有意要用朝中大臣的劝谏,以及舆论压力来逼迫自己处置林昭。殊不知,当年吕惠卿之事以后,赵顼最反感的就是有人利用自己。尤其是这样明目张胆地为难自己,那就更为可恶了。

    而且牵涉到宋辽关系,搞不出战争一触即发,宋朝而今可经不起扎而已的折腾。韩琦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以权谋私,不顾国家利益,当真是……

    林昭虽然也有居心,但是掩饰的很好。这得益于他对赵顼的了解,平日的接触,曹氏与赵福康的见解,明月宗处处留意,还有自己对历史的预知,使得林昭能够很好地利用赵顼的心态,将事情办的恰到好处。

    林昭在密奏中说的很清楚,此事比较麻烦,或许事出偶然,韩相公未必有不轨之举。处处为韩琦辩驳,将姿态放在很低。重点就一个,此事低调处理,委婉的表达了不要官家为难,不起风波的意思。

    相较之下, 韩琦那边是声势浩大,可却让官家为难了。而林昭异常的低调,表示自己不争不抢,并无居心叵测,只是实事求是。

    据实奏报,至于如何决断,一切听凭圣裁。

    “要搞清楚一件事,大宋王朝还是皇帝说了算!”林昭笑吟吟地看着狄青,悠悠道:“大宋开明不假,可君权神圣,皇帝依旧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父皇为君之道颇为温和,对臣下颇为宽厚,数十年下来,以至于有些人产生错觉,以至于大宋的皇帝好欺负,越发的跋扈了!可是他们错了!

    再多的弹劾又能如何,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垂拱殿里的赵顼。赵顼与父皇不同,心高气傲,却气量狭小,尤其是还年轻……只看看他为了力挺王安石,不惜将众多大臣贬谪地方就可见一二,这位官家心胸狭窄,还刚愎自用啊!所以啊,与其搞的声势浩大,还不如简在帝心,以慰君心!”

    狄青问道:“公子有把握?”

    “有七分把握吧!”林昭道:“赵顼还很年轻,早年身为太子,要有储君良好表现,束缚多压抑也就多了。怎么说,皇帝的青春期……唉,就是性格稳定时期有些延后了……即便是而今已经二十多岁,却依旧有些少年心性,有些叛逆,所以压力越大,反弹也就越大,你越是让他往东,他就越是可能偏西。他不顺心,只能适得其反!”

    林昭略微停顿,续道:“何况,还有文彦博站在我们这边,赵顼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狄青道:“也是,只是这几件事下来,公子有几分孤臣的意味……”

    “暂时做个孤臣也好,至少不会被赵顼怀疑,才能这般自由,从容安排!”林昭笑道:“你看韩相公,离开朝堂了,还有这么多人响应,赵顼能放心吗?”

    从容不迫?当真能够如此吗?狄青心中喃喃自语,若有所思!

    不过有一点没错,看着如同潮水般涌上来的弹劾奏折,赵顼有些愤怒了。在他看来,正常情况应该是大家讨论如何解决耶律浚的事情,而并非是弹劾林昭。

    居心叵测啊!

    尤其是附和的人这么多人,韩琦在朝中的影响依旧很强啊,看来只是让他离开似乎还不行。这股风潮要是压不下去,还不反了天了?其他大臣要是再争相效仿,以后还有宁日吗?

    一想到这一点,赵顼心里就泛起强烈的不满。看来韩相公在朝中的根基很很深啊,也不知道文彦博那边行动怎么样?

    赵顼正在想着这件事,文彦博的奏疏都到了汴京。

    身为河北路宣抚使,大名府通判,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置身事外或者不知情才奇怪。

    文彦博表示,他的消息来源是林昭。

    对于这一点,赵顼很是颇为满意的。事出紧急,林昭无法请示汴京的同时,找河北路宣抚使来商量解决问题也是对的,毕竟文彦博德高望重,又有经验,在行政上是河北路最高官员,处理这些事情本就是职权范围。

    至少说明,林昭没有自作主张。赵顼哪里知道,没有自作主张的背后是跟大的主张呢?

    文彦博说了,接到林昭的报告之后,他对案件进行了调查。所谓调查也就是确认韩琦是否与耶律浚有过接触。几个证人的证词已经随密奏送来,有了文彦博出面,也就多了几分公正的意味。

    林昭与文彦博之间没有交集,他们之间是不会有勾结的。毕竟一个是后起之秀,一个是三朝老臣,根本就不搭边的两类人。再者,韩琦的遭遇摆在前面,文彦博应该心中太有数吧?

    与此同时,文彦博也给出了耶律浚事件的处理意见。必须低调处理,不承认耶律浚在大宋,就当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然后将其送回辽国。(未完待续。。)

第五一〇章 百密一疏

    如果承认了耶律浚在宋朝,那么势必会有麻烦。

    公开其身份,可辽国方面并未公开,显然是不想声张,如果非要将此事闹开,双方难免会有些许尴尬。到时候对耶律浚,对耶律洪基而言的都有不利影响,一下子得罪两任辽主,绝对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最重要的是,公开承认耶律浚的身份之后,该怎么办呢?赵顼将会骑虎难下!

    是邀请耶律浚来汴京?然后将其扣押?软禁?甚至是杀害?无论怎么做,都会得罪辽国。而今耶律乙辛率领近十万大军等在幽州,频繁调动,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和接应他们的太子殿下。若是今日动了耶律浚分毫,可能明日辽国大军就会兵临城下,血流成河。

    说什么没了耶律浚,辽国后继无人云云,当真是无稽之谈。耶律洪基正当盛年,难道就不会再有儿子吗?文彦博还说了一句很实际的话,岂不闻宗子继位乎?

    没了耶律浚这个亲生儿子,耶律洪基过继一个宗室子弟也是可以的。这一点赵顼可是深有体会,他爹赵宗实便是大宋王朝第一位以宗子继位的皇帝。

    至于投鼠忌器之说,那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实力和决心的基础上。耶律洪基担心儿子,或许真的不敢怎么样?可不代表辽国其他势力也是这样。再说了,扣押软禁岂是长久之计?无论是释放还是直接杀了,最终的结果都是辽国疯狂的报复。

    河北路情况一团糟糕,如果辽国大军真的杀过来了。赵顼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至少眼下是没有这个实力和精力。故而不能让辽国投鼠忌器不说。还会让大宋骑虎难下!

    可如果就这样放走耶律浚,似乎也说不过去!

    如此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就这样白白放过?岂非说明官家没有对阵辽国之决心?甚至是害怕辽国?这无疑是影响到自己在大臣们心中英明神武的形象!

    所以,无论怎么选择都很麻烦!

    于是乎,文彦博很替官家着想,给出了这样一个解决办法。压根就不承认耶律浚来宋朝,反正辽国那边有公开消息,人家的太子是在幽州养病。这样一来。宋辽两国心照不宣,此事也就堂而皇之地低调解决了。

    文彦博说了,此事可以用他的名义宣布。河北路宣抚使说没见到人,你能怎么样?毕竟之前的奏报并无十分确凿的证据,文相公这样的权威足矣让人哑口无言?试问谁敢站出来说德高望重的文相公说谎?

    哪怕是当真存在的事情,宋辽两国默契,几位地方高官配合,也可以做的天衣无缝。如此一来,耶律浚安然回归辽国,宋辽之间暂时得以平静。皇帝和大宋的面子也不会受损。实际上,赵顼也确实是这样打算的。眼下必须要让耶律浚顺利离开。

    文相公将利弊都列举的清清楚楚,一切事情都迎刃而解,赵顼心情大为舒畅。这件事堂而皇之地掩饰过去了,那么弹劾林昭的风波自然而然也就该停下了。耶律浚至始至终没有来过大宋,林昭何来私通辽国之罪?

    诬告,明显的捕风捉影,捏造事实的诬告!

    当然了,韩琦私通辽国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文彦博说了,这件事或许只是偶然的巧合,毕竟查无实据,韩琦乃国之重臣,若无确凿证据,不可轻举妄动。文彦博也私下里求情几句,表示韩琦是老臣了,对朝廷的攻贡献也不少,若是可以,还请官家念在过去的功劳上,放他一马!

    韩相公若是知道老对手为他求情,是否该感动呢?在赵顼看来,文彦博这是在变相地向他表示忠诚,抑或是也可以说是敬畏吧!证明韩琦的遭遇已经震慑到他了,杀鸡儆猴的效果已经起到了。文彦博出于对同僚的关心,为韩琦求情,实际上也是在为他自己求情。

    也罢!韩琦已经倒台了,而今还有很多地方用得上老臣,文相公就暂且留着吧!

    可实际上,文彦博为韩琦求情,并非因为同年进士,数十年同朝为官的情谊,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试探。文彦博想要听过此举来试探一下,赵顼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如此也可以妥善行事,注意好分寸!

    放过韩琦!

    赵顼对此没有什么异议,毕竟做的太过分会让人寒心的,无论是与舆论还是将来史书上,对自己都会颇有微词的的。何况韩琦致仕,还保留着魏国公的爵位,自己还特意给了司徒兼侍中的荣誉职位,这个时候在继续处罚他,也就有些打自己脸了。

    小皇帝也是爱惜羽毛之人!

    文彦博说的没错,韩琦毕竟是为大宋朝做出过贡献的,给他留一个体面的退路,安详的晚年也算是仁至义尽吧!

    不过韩琦可以饶过,但是他属下却不能饶恕。

    随后,赵顼下诏由河北路宣抚使文彦博查证,耶律浚在大名府之言纯属无稽之谈。有人顿时傻眼了,没弄清楚状况就参与,难免有些尴尬了。有的人也觉得,是官家和文相公联合演戏的。

    可是有证据吗?即便是有又能如何?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宰相,根本惹不起啊!聪明点的人一下子就想到了皇帝为难的缘故,可有一些人却只能看到表象,很执着地认为,是官家一如既往在维护林侍郎。

    林昭圣宠优渥,非同一般啊!

    赵顼可没有就此罢手,立即以呈报虚假消息,调查不实为由问罪相关人等。由此牵连出数十人之多,大都是与韩相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之人。其中更有几个他的门生,以及特别举荐之人。

    官家这是要要彻底瓦解韩相公的根基啊!所有人都意识到,韩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与之有关联的官员更是心惊胆颤,生怕自己受到什么牵连,一时间朝堂之上倒是安宁了许多。

    身在大名府的林昭接到消息,也松了一口气!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洗清了自己的罪名,又给韩相公补了一刀,拉拢文相公站在了一条线上,同时也可以完成萧观音的嘱托,将耶律浚兄妹平安送回辽国。

    看似一切都很完美!

    可就是在如此情况下,偏偏就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来源还是位于事件核心,不甘寂寞的辽国太子耶律浚!(未完待续。。)

第五一一章 高滔滔的忧虑

    耶律浚并不知道,围绕他,大宋王朝内部竟然起了一场纷争。

    离开宋朝安然返回是他的愿望,一段时间下来,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冲动,宋朝没有想象的那么安全,早些离开妥当些。

    宋朝方面的反应,让他有几分得意。不声张,根本不承认他来过宋朝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耶律浚看来,宋朝如此表现,是软弱的象征。

    他们实力比较不够强,不敢与辽国为敌。即便自己在宋朝,都不敢怎么样,这显然是畏惧。宋朝皇帝不想骑虎难下,实际上是不自信,是害怕!

    搞清楚这一点,或许是此番南下最大的收获吧!

    将来率领大军直接南下,马踏黄河似乎也就更顺畅了,至少此刻,耶律浚是信心倍增。

    不过这样也好,非要弄成人尽皆知,即便宋朝人不敢把自己怎么样,在辽国也会有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身为太子,却冒险私下前往敌国,这种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