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246部分

宋王-第246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辈,傲慢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耶律浚淡淡看了一眼。眼神之中飞快地闪过一丝异样神色。那边年纪渐长,却依旧有些天真无邪的公主耶律特里笑道:“王叔,玩的很开心,南京比上京有意思多了!”

    “太子殿下,你呢?”耶律乙辛言下之意有几分考校的意思。

    耶律浚沉默了片刻,抬头看着远处的山峦与大地,轻声道:“幽州是个好地方啊,背后燕山,南控河北,联通东西。乃是绝佳的所在,这种城池当真是选了个好地方。难怪宋人一直想要夺回幽云十六州。没想到果真是一块宝地。”

    听到这话,耶律乙辛眼神一动,果然是优秀的太子啊!出门一趟,首先不是游玩,而是观察。十二三岁的年纪,能够看出幽州地理位置的不凡之处,着实厉害。

    “不错,不错!”纵然是心里有什么想法,耶律乙辛道:“太子可以总结一下,然后交给陛下……”

    “好的!”

    “那太子殿下对对面那片土地有什么看法?”耶律乙辛突然心血来潮,指着南方的吐蕃沉声询问。他当真想要知道,耶律浚在对待宋朝方面是什么态度。

    “南朝?!”耶律浚看着南方茫茫原野,一时间眼神有些迷惘,回答不上来。至于原因,也不知道是因为他年纪好小,还是有所顾虑,或者为难之处,总之是一句不发。

    现场的气氛略微有些尴尬,结果被小公主耶律特里打断,只听她说道:“母后说了,最好还是不要打打杀杀的,相安无事,对宋辽两国百姓都是好事。”

    耶律浚是这样想的吗?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耶律乙辛突然意识到一件事。耶律浚很优秀,可毕竟还很年轻,很多的想法或者说信念都是受他人影响。正是耶律特里所言,能对耶律浚有这么大潜移默化影响的……也只有皇后萧观音了。

    突然之间,耶律乙辛意识到,在保住自己滔天权势的路上,似乎又多了一块绊脚石!

    皇后萧观音,不可多得的美女,更是一位才女,尤其是诗词歌赋方面的造诣十分出色。也正是因此,她很仰慕南朝文化,对南朝偶的感情也自然而然有些许变化……

    如果是普通的女子也就罢了,如此没什么不好的。可是她的身份是皇后,如此作为不免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带动了辽国的汉家之风越发的浓厚流行。同时,作为皇太子的生母,对耶律浚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言而喻。

    同时,耶律乙辛有种感觉,这位皇后看自己的眼神总是怪怪的,不友好的同时还有些许敌意的感觉。难不成他看出来自己对耶律浚的威胁了?耶律洪基不在乎,可是皇后却察觉到了,这绝非好事。

    将来耶律洪基死了,萧观音可就是太后了,辽国的太后并非只是个名分,权力是非常大的,自己还有好日子过吗?

    还有就是耶律浚对自己的态度,或许也是受了萧观音的影响。故而突然之间耶律乙辛觉得,目前最需要注意的敌手可能不是耶律浚,而是皇后萧观音。

    竟然是一个女人,耶律乙辛心中不由冷冷一笑!

    沉默许久的耶律浚摆手道:“南朝固然是好,只是想要起兵南下也是要考虑实际状况的。当年承天太后和圣宗皇帝御驾亲征,最终也是无功而返,前车之鉴,我们还是要考虑的。

    北宋可是在边境上陈兵众多,塘泊众多,来防备我朝铁骑南下。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贸然起兵南下是不理智的。”

    耶律乙辛又一次觉得自己小觑了年轻的太子,他并未完全受到萧观音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的看法,似乎更为谨慎。这与耶律洪基大意粗犷的性格完全不同,可越是谨慎的人越是可能多疑,多有猜忌!

    麻烦。当真是麻烦!

    “塘泊不足为虑。没有了山脉阻隔。宋朝的防线相对脆弱,想要攻破并不太难。”耶律乙辛说道:“宋朝若是全力以赴,我们的压力会很大,但眼下宋朝正和西夏开战,难免东西不能相顾,这对我们而言是个好机会啊!”

    耶律特里水灵灵的大眼睛不断转动,最后看着耶律乙辛,问道:“王叔是在考校皇兄吗?”

    耶律乙辛只是轻轻一笑。的并不回答。

    “嘿嘿,西夏和宋朝虽然在开战,可是战事目前才刚刚开始,结果如何还不得而知。”耶律浚道:“若是西夏不敌宋朝,到时候宋军携西北大胜之余威,来抵御我们,只怕会吃力不讨好啊!”

    “太子殿下不看好西夏吗?”

    “不好说,不过西夏贸然出兵,去岁秋天他们都没占到便宜,开春再战。结果又能如何呢?”耶律浚道:“梁乙埋姐弟的做法……哼哼……且先看着吧,西北恐怕他们占不到太多便宜。再者说。梁乙埋要是先知会我们一声,两家合作出兵倒还罢了。可我们此刻出兵,岂非便宜了西夏?最后自己讨不到好,还平白便宜了西夏!”

    显然对于西夏背辽投宋的事情,辽国上下多少都有些不满。

    耶律乙辛笑道:“战事结果虽说还不得而知,可今日已经有消息,西夏大军猛攻大顺城,庆州只怕是岌岌可危啊!而且从战事爆发之初到如今,西夏一直是占据上风的!”

    “战场上的事情瞬息万变,较以一时长短根本没有意义,即便是西夏大军猛攻大顺城,可也要攻下来才算数!”耶律浚似乎想起了什么,笑道“去岁西夏进攻过一次的大顺城,结果以失败告终,听说这次大顺城的守将并未换人!”

    呃!耶律乙辛又是已经,关于西北宋夏战事的事情他并未告知耶律浚,可是太子爷却知道大顺城守将一事,也就是说他有另外的消息来源?可是自己却一点都不知晓,这绝对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耶律乙辛越发的有些担忧了,太子的实力非同一般,似乎处处还防备着自己,绝非好事啊!

    耶律乙辛强压心中的不满,最后说道:“太子殿下所言不错,大顺城的守将依旧是林昭和景思立。”

    林昭?

    听到这个名字,小公主耶律特里顿时眼前一亮,惊喜问道:“可是那年出使我国,救了母后和我的宋朝使臣?”

    “没错,就是他!”

    “他还好吗?听说去年他犯罪进了监狱,要被问斩?”小公主去岁曾经听出使宋朝贺正旦的使臣提及此事,当时可是把小公主吓的不轻。

    小公主可一直记得,那年在辽河边上,林昭英俊坚毅的面孔,文采风流,以及那温暖的怀抱。若非林昭,她们母女可能就死在叛军手中。耶律特里心中很是感激,幼小心灵之中便对林昭有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感情。

    也有一种特别的关心,时不时便想要知道林昭的消息,同时一直深深地期盼着什么时候能够见上一面。

    平日里只要听到一丁点的消息,便会格外兴奋。与此同时,她的母亲萧观音似乎也是如此,只是除了兴奋之外,还有一丝莫名的羞涩与忧虑。

    耶律乙辛道:“哦,林昭后来被无罪释放了,据说他是被宋朝的庆州知州李复圭陷害,仔细说起来,宋朝和西夏这场乱局,起因他也是有份的。”

    赵王殿下并不曾太过在意林昭,他们彼此之间的接触并不多,在他看来,林昭在辽国的作为不过时候呈口舌之利。至于参与平定萧胡睹之乱,则完全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他更加不知道,萧观音之所以对他多有忌惮,完全是因为林昭的一句话。

    “这小子有点意思!”耶律浚冷不丁地冒出这一句,尤其是他的年岁更小,说出这样的话难免有种滑稽的感觉。他对林昭也是有所关注的,在辽东的时候彼此也曾有过交往。林昭座下的那匹小白龙就是他所赠送的。他们一度还是曾是对手,不过因为林昭救了他的母亲和妹妹,态度自然有所改观。

    可是也不知道为什么,耶律浚心中有种很特别的感觉,仿佛这个林昭就是自己天生的对手一般。最初林昭远离辽国,回到宋朝他并未在意,但是随着林昭在宋朝的一系列作为传开,耶律浚又多了几分关注。

    身在吐蕃的辽国公主已经传讯回来,告知他们去岁在青唐城发生的事情,一个能让吐蕃赞普忌惮,西夏国相吃瘪的少年,绝对不可小觑。或许某一天,林昭将会是个强有力的对手,耶律浚心中隐约有种这样的感觉,甚至还有些许的小期待。

    “王叔,对宋朝开战一事还需要慎重,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有想法,可以给父皇上个奏章,让大臣们讨论再说。为今之计,我们还等等庆州那边的情况,看看西夏到底能有什么作为?如果是两败俱伤,些许事情还是可以考虑的。”

    “是!”耶律浚虽然只是个少年,可他毕竟是太子,耶律浚不敢太过违拗。沉默了片刻,又问道:“太子殿下,要不让五部院的兵马先在幽州附近操练如何?”

    “好!”耶律浚想了想,轻轻点头,看样子这是个很有主见的太子。

    “特里,我们走了,回去吃点东西,下午去围猎!”听到哥哥的呼喊,小公主耶律特里才回过什么神来,脑子里萦绕着那个高大威猛的大哥哥林昭。(未完待续。。)

第三五四章 关心则乱

    ()    大顺城,雄立在庆州西北四十里的荒原上。

    自从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经略西北,在这里修建了城池之后,大顺城便成为西北边境线上极为重要的一个点。

    因为他的重要xìng,必然会成为吸引人注意的焦点。

    不只是因为他是庆州的西北门户,是一个战略要地。

    先前,因为李复圭构陷林昭一案,使得大顺城成为大宋内部的焦点,备受关注。大顺城李的一千多将士枉死,庆州知州李复圭叛逃,林昭蒙冤,再到太皇太后出面,一切的事情都是围绕庆州展开的。

    时间才过去了不过数月时间,大顺城身上的明星光环应该尚未褪去。最近几rì,便再次成为焦点。

    这一次无疑更为隆重,不只是大宋朝,而是整个西北,整个大陆的东方,各大势力,许多的人都关注着大顺城的局势。

    毫无疑问,大顺城战事的结果十分重要,他本身会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会促使或者影响很多人做出相关的决定,以及许多人的利益关联。最后是会在无形之中促使整个天下发生些许变动,时代的进程往往就是在这种不经意之间发生变化的。

    处于风口浪尖的大顺城太过重要,对于大宋朝而言,几乎是绝对的不容有失。所以大顺城守将,乃至整个西北的将帅们都压力山大。

    陕西路宣抚使韩绛得知情况,本来大为着急,准备赶去庆州亲自指挥的。他已经赶来西北主持大局了,要是战局再次恶化,他当真不好向朝廷交待,职责所在所要承受的压力,承担的责任自然就更大了。

    不过这个时候权知庆州的的王韶来了一封书信,韩绛看过之后就放心了,放弃了前往庆州的打算,转而继续关注指挥全局。至于庆州和大顺城战事的情况,则是全权交给王韶来处理。

    按理说大顺城被猛攻,陕西路宣抚使又交待了如此重要的事情,王韶该焦急不已,忙得焦头难额。

    可是在庆州,代理知州王韶似乎就像是没事的人一样,并未立即派人前去救援。

    王韶是有担心的,西夏大军猛攻大顺城,荔原堡一线也受到很大压力,为了阻隔援军,全心全意攻陷大顺城,西夏必有伏兵,这种时候贸然前去救援是不理智的行为。

    所以王韶采取了按兵不动的应对,也是有些道理的。只是符合了兵法谋略,却不怎么符合民心。

    开始的时候似乎有人说三道四,略微有些不敢苟同王韶的作为,各种流言蜚语不断。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斥候探查到了西夏伏兵的痕迹。如此一来,就证明王知州所言不假,众人也都安分了许多。不好意思在多说什么,看来,庆州的一切事情还是听从王知州的指挥,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接下来,王韶一如既往的按兵不动也就没有反对的意见了。可是王韶来庆州的rì子到底太短,资历并不是很深厚。也没有立下什么盖世的功勋,镇压李复圭一事并不能让将士们完全信服,故而王韶的威望还是差了一些。

    随着时间不断过去,有人开始在怀疑,难不成是王知州的状况和心态。究竟是胸有成竹早有安排,还是无可奈何,束手无策?众人不免对驻守大顺城的将士们有些担心了。

    难不成大顺城的将士们又要重蹈覆辙?上次驻守的将士们被李复圭一把火全部烧死,这一次又要死在知州不作为的情况下吗?一下子,在许多庆州人的眼里,大顺城俨然成为一个不祥之地。危险重重不说,还根本不受知州待见。

    城中甚至因此流传起了一种谣言,说是因为大顺城守将指挥使林昭得罪了王相公,所以授意王韶故意将林昭安排在大顺城的危险之地,然后故意引起西夏的爆发,然后有意拖延不救援,就是想要借用西夏人之手杀了林昭。

    又是一个借刀杀人,公报私仇的案例。

    对于这些情况,王韶也是暗暗心惊,完全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了这个地步,谣言的说辞也太惊人了,这一刻他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作人言可畏。好在是在西北的庆州,在这里他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这些流言蜚语他完全可以不理会,甚至采取非常手段遏制。要是在汴京,遭到这样的怀疑与弹劾,只怕是什么事都干不了了。

    是什么人揣测,将自己想的这么不堪?王韶忠于皇帝赵顼,也感激王安石的知遇之恩,可是若说他因此而接受王安石的授意陷害林昭,那绝对是无稽之谈。

    承认他特意将林昭安排在大顺城是有目的的,是刻意而为的。可是他的出发点……林昭是个年轻有为的将领,尤其是熟悉河湟情况,对自己来说可以说是个至宝,重用交好还来不及,自己怎么会忍心加害呢?

    如果真是不救援借刀杀林昭的话,意味着大顺城也会有危险,甚至城破人亡,大顺城也是要失守的。自己堂堂正正的汉家男儿,一个饱读圣贤书的忠义之士,岂能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