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184部分

宋王-第184部分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夜凉如水,尤其是西北秋日的夜晚!

    已经是九月中了,寒意骤增,结霜很寻常。夜晚甚至已经开始结冰。尤其是一阵阵的朔风吹来。更是冷的彻骨。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荔原堡外,一支千人左右的宋军却偷偷出城了。

    寒风之中林昭下意识地拉紧了衣服,身边一位文职军官就没那么幸运了,在瑟瑟发抖中尽量保持自己的风度。

    此人正是徐禧,兵部给事中,一名监军,而今更是这支千人军队的统帅。

    事情的起因要从林昭和种师道的提议说起,今日是打退了西夏人。但以后几日西夏人肯定会继续进攻的,荔原堡能够支撑多久很难说。

    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于是乎林昭与种师道有一个很冒险的想法,那就是夜袭西夏军营,救援大顺城。

    这样一来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荔原堡的压力,还有重新夺回大顺城的机会,毕竟大顺城对宋朝具有非凡的意义。

    当林昭与种师道两个年轻人提出建议的时候,徐禧立即有些激动了。之前想要搭上李复圭的心思也被抛诸脑后,巴结人终究是低声下气,倒是军功来的实在。

    要是能夺回举国关注的大顺城。那可是天大的功勋,到那时升官发财都不是问题。当然了。肯定会有点冒险,不过徐禧觉得,这两位刚刚立下战功的斥候所言似乎有些道理,听起来很靠谱。

    为了光明灿烂的前途,徐禧决定还是冒险尝试一下,大丈夫在世,没有点轰轰烈烈怎么能行呢?

    于是乎,徐监军出动了,主动请缨要求带一千将士前去支援大顺城!

    对于这样的请求,荔原堡的守将难免有些为难。一千人出城去偷袭西夏人,有点冒险的感觉,不过听到两位斥候的计策,似乎并非全无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徐禧的身份,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给事中,代表的却是兵部和枢密院,是朝廷。连李复圭都敬而远之,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知州大人可是再三吩咐的,此人绝对不能得罪,因此守将根本不敢怎么反驳。何况如果此事真的成功,意义非比寻常,天大的功劳任谁都会有几分奢望的。

    按理说应该禀报李复圭,请知州定夺的,但是事出突然,机会难得,容不得许多拖延。思来想去,守将也就同意了,既然他们想去,就随便吧!同时立即向庆州禀报,让知州李复圭知晓,及时配合。

    于是徐监军带着一千人马出动了,其中就包括了提出建议的林昭和种师道,除此之外还有那位指挥刘昌祚。

    他们的计划很明确,那就是先袭击外围的西夏士兵,然后杀进大顺城,保住这座战略意义无比重要的堡寨。与此同时,由荔原堡和庆州方面及时派出援军,里应外合对抗西夏人。

    最初实施的时候确实比较顺利,西夏人根本没想到在他们连番的进攻之下,宋军竟然还敢主动出击。

    梁乙埋和野离瀚在这件事上难得想法一致,全都疏忽大意了,故而根本没有充足的防御准备,可以说是被宋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大顺城外的西夏包围圈被撕裂了,宋军顺利进城。

    徐禧兴奋不已,计策顺利实施让他看到了希望。

    他们顺利杀进了大顺城中,完成了第一个步骤,接下来就要看庆州和荔原堡的反应了。

    压力依旧巨大,林昭与种师道根本就高兴不起来,全都心情凝重。

    尤其是看到大顺城里的情况时,连徐禧那兴奋的心情也突然沉重了,脸上也见不到一丁点的笑容。

    大顺城里还有大概两千将士,其中大多已经受伤,区别只在于轻与重。这等情况下,他们依旧能够坚守城池,毅力与勇气都值得人敬佩,他们是英雄。

    大顺城中坚守的士兵见到有援军到来,一个个都热泪盈眶。说实话,在之前那种情况下,他们虽然在坚守,但也深知一点,庆州可能会放弃他们,失守是迟早的事情。

    两千将士在孤独无助,六神无主的情况下坚持了多日。眼看着他们的信念与信心就要崩塌,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援军到来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给了他们莫大的精神支持。

    林昭不知道,不经意间与种师道做出的这个决定,不仅仅是给了大顺城残存守军信心而已。若干年后,这个决定的意义将会不断凸显,非同凡响……

    只是即便是如此,可大顺城的情况却远比想象的要糟糕。堡寨的城墙已经多有破损,将士们大都有伤在身,更是疲惫不堪。

    大顺城里的物资更是匮乏,干粮还好说,多少能够支撑几日,但是饮水却极度缺乏。大顺城所在的地方水源本就稀少,被西夏大军围困之后,情况更加严重。

    而今城中的饮水已经不多,而林昭等一千援军也只是随身携带一日的饮水罢了。如果大顺城再有什么闪失,饮水无疑将会成为最为 严峻的问题,甚至是生死考验……

    饮水,无疑是大顺城最要命的事情!

    为今之计,只能寄希望于庆州那边迅速反应,能够尽快解除大顺城之围。

    徐禧没想到会是这个状况,焦急不已,言辞行为之间更是有失风度,甚至觉得自己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林昭与种师道对望一眼,看样子是所托非人啊!心中难免有些担忧。为今之计,等于是将所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李复圭身上……

    问题是,李知州靠谱吗?

    ~~~~~~~~~~~~~~~~~~~~~~~~~~~~~~~~~

    荔原堡的守将及时将消息禀报庆州,李复圭在次日接到了消息。

    彼时徐禧和林昭等人的偷袭成功,已经顺利潜入大顺城中。

    看着这样的奏报,李复圭有些惊喜,笑道:“没想到他们已经在反攻大顺城了,倒是我有些小看这个徐禧了。”

    陈桥笑道:“将军没有小看他,想来这位给事中不过是投机罢了,等真正到了战场上指不定怎么叫苦不迭呢!”

    不得不说,陈桥看人和预测这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不过此刻他的目光并未集中在徐禧身上,而是这两位斥候!

    “将军,你可有另外派出斥候?”庆州的斥候和情报大都是陈桥之间经手的,可是对荔原堡上报的这两位却毫无印象。

    啊?李复圭顿时一惊,诧异地看着陈桥,沉声道:“难道不是你派出去的人?”

    “不是,赵林、张忠,这两个名字很陌生啊,尤其是还表现的这么出色,按理说我不该没有印象才是。”对此,陈桥很是费解。

    李复圭最近是有些神经质,沉声问道:“莫非其中有诈?他们的身份有问题?”

    “不知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像!”陈桥道:“倒是眼下,大顺城这边是个很好的机会啊!”

    李复圭深以为然,夺回大顺城的确意义重大,是将功补过,对巩固自己地位有很重要的意义。

    “立即探查军情,必要的时候出兵大顺城,争取能够夺回!”李复圭信心满满,对此充满期待。

    “只是……”李复圭心中总有些不安,沉声道:“只是我这一走 ,林昭可离庆州没及步了……”

    他想要亲自前去前线指挥,奈何后院不安宁,这大概是他最大的忧虑所在。

    陈桥摇头道:“将军多虑了,将军不在庆州,林少卿才真正的无可奈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大理寺少卿!”

    “说的也是!”李复圭心里略微舒坦一点,沉声道:“别忘了大牢里还有一个……我走之后,庆州就交给你了,你可要帮我看紧点,尤其是注意着林昭的举动。”

    “是!”

    伴随着李复圭的离开,庆州的局势也因为这些意外因素,越发的有意思了!(未完待续。。)

第二七三章 兵戈之祸

    大顺城始建于庆历二年三月,是当时的庆州知州,一代名臣范仲淹修建而成,仁宗皇帝亲自下诏赐名“大顺”。

    其本身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加之又有这些政治和人文因素,使得大顺城成为西北诸多堡寨中最特殊的存在。

    它的存在,无疑受到了很多的关注!

    在此次战争中,宋庭上下已经认定了大顺城已经失守,或者迟早会失守,故而反应特别激烈。

    但没想到的是,因为两千多将士的坚持和浴血奋战,大顺城依旧坚挺,掌控在宋朝人手中,未曾失陷于西夏人。

    除了历经三十年风沙,依旧坚固的堡寨城池坚挺,守将景思立绝对功不可没。

    景思立,是普州安岳人,他因为祖上之荫而获主理渭州治平砦事务一职。为人忠义,能力不错,陕西路宣抚使韩绛曾用他协助掌理保安军。

    熙宁二年调任环庆路,出任大宋西北第一堡——大顺城的守将。

    景思立表现的很出色,不枉韩绛对他的重视与赞许,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军人的坚持与信念。

    自从八月间宋夏军队在环庆路爆发冲突,大顺城前后遭到西夏人进攻已经有一个月时间了。大顺城中的伤亡已经超过了六七成,到现在余下两千人左右。

    如此惨重的伤亡,如此艰难的局势,景思立都坚持下来了。面对西夏人的重重诱惑,他没有开城投降,不为所动。当西夏人潮水般发动进攻的时候。他在前线指挥的同时。更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毫无畏惧,并且成功御敌。

    以两千人守住大顺城,这么一座重要的堡寨,难度可想而知,景思立克夫了多大的困难不言而喻。过去的一个月,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是怎么熬过来的。其他人根本无法体会。

    种师道熟悉军事,当他见证这一切的时候,眼中满是敬佩与赞许。

    徐禧虽说为人做作,但有些事情绝对不能否认,见到满身血污,疲惫不堪却又神情坚定的景思立,沉声道:“景将军,你的功绩,本官已经会如是上报枢密院,如实上报朝廷。”

    “保家卫国乃是将士们的天职。都是应该的!”景思立沉声道:“原以为没有希望了,没想到你们来了……”说话间。景思立有些动容了,布满血丝的眼神之中已经有些湿润。

    “将士们,看到了吧,朝廷没有放弃我们,援军到了!”景思立站在城头大声呼喊,已经嘶哑的嗓音却格外具有穿透力。

    在此之前,大顺城的将士质疑最多的便是被朝廷抛弃。以至于心中的信念已经开始动摇,若是景思立一力坚持,凝聚人心,说不定早就哗变出事了。

    是以,当援军到来的时候,景思立首先告知将士们。一来是激励人心,同时何尝不是一种满足,绝望中的自我证明。坚持是有用的,用鲜血和生命效忠的国家记得他们,至少是对他自己的一个安慰。

    这样一种情愫,只有他们这些浴血奋战,在生死一线坚守多日的将士才明白,外人难以理解。

    林昭与种师道看到这一幕,都有些动容了。尤其是林昭,第一次见到上战场,在古代第一次见到军人豪情,以及精忠报国的信念,震撼的同时也受到不少感染。

    徐禧随即又是装模做样地一番称赞,同时毫不客气地将林昭和种师道的提议据为己有,不断美化和彰显自己的形象。自我满足感很是不错,在大顺城的整体格调中显得非常特别。

    景思立感动的同时,问道:“敢问足下此番带了多少援军?可是李庆州派兵来援?”

    “前期来了一千人,后面……李知州会尽快派大军前来救援的。”说起这话,徐禧心中似乎有点没底气,毕竟他们自作主张出发的比较早,根本不知道李复圭作何反应。

    现在相当于是将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李复圭身上,大顺城的危亡,三千将士的生死,甚至是大宋朝的国运,全都被动地交付李复圭了!

    景思立似乎察觉到什么,不过一直不动声色,至少现在的局面比之前要好得多,他懂得知足。

    “景将军,而今大顺城情况如何?需要我们做什么?”种师道趁机询问。

    景思立见他与徐监军同来,虽然只是一个小兵打扮,却也不敢怠慢,当即道:“最大的问题便是饮水,水源被西夏人切断了,我们这么多人,只怕是……”

    林昭沉声道:“水源已经被切断,眼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挖井取水了。而且还要将我们现在的饮水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说实话,在不知道援军何时到来的情况下,坚守大顺城必须要防患于未然,长远计划,合理用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谁也不想真的走到这个地步!

    徐禧的表情顿时有些不自然了,不至于吧,情况会这么严重吗?这厮心中隐约生出些许后悔来。

    情况太艰险,让他心里有些打退堂鼓,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心中隐约有些后悔。

    ~~~~~~~~~~~~~~~~~~~~~~~~~~~~~~

    拂晓,天还未亮,西夏的中军大帐里已经灯火通明。

    准确的说,从昨天半夜开始便是如此,原因是遭到了宋军的突然袭击,西夏全体将领都聚集于此议事。

    梁乙埋脸色铁青,沉声道:“就在昨天晚上,宋军竟然对我们发动了突袭,我们有一营兵马伤亡惨重。更为重要的是,宋朝援军进了大顺城……”

    说话同时,梁乙埋狠狠盯着某些人,让野离瀚脸上无光。梁乙埋虽说是主帅,那毕竟是名义上的,真正指挥作战的前敌将军是他野离瀚。

    此事着实是他的疏忽,一向处于弱势的宋朝人突然主动出击,完全不符合常理,一时不察也是可以理解的。

    梁乙埋虽然有点指桑骂槐的味道,野离瀚却恍若未闻,依旧低头不语,没有半句反驳。

    一个很直接的结果,宋朝援军进入了大顺城。虽说根据观察的情况来看,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造成了影响无疑是非常严重的。

    本来围困许多,大顺城内的宋军已经快要崩溃,不论是主动投降,还是破城都会很容易。

    这也是梁乙埋为什么围而不攻,直接进攻荔原堡的缘故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