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王传-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以后,随着米焦(这是闽北叫法,学名应该叫米通,超市里有卖的,不过超市里卖的麦芽糖含水过高,导致了米通不脆,软趴趴的,不好吃,书友想吃好的,建议还是自己做,并不难,只是繁琐了点)做法的推广开来,配给的麦芽糖就更加不会有人愿意去卖,想吃米焦的,还需要另外去买麦芽糖呢,哪里肯将自己的配给分给他人 ?'…'
事实上,王况建议实行的配给制里面,已经有了劫富济贫的雏形了,有点类似于二次分配,富人家,想吃好点的,自然肯花大价钱去买麦芽糖,穷人家,如果说按大唐平均一家六口人算的话,一年六斤,紧巴紧巴点,有个一二斤差不多就够了,多的可以用比那些专门从事麦芽糖买卖的商人低一点的价格卖给富人,给家里多点贴补用,算是各取所需。
这个办法并不是完美的,但目前的情况,也只能做到这一点,没办法避免有人仗势欺人,以权势或其他方法去逼迫弱者将起配给让出。任何的制度,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做到兼顾所有人的利益。
许多人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王况并不这么认为,他以为,应该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才对。试想一下,假如地方豪绅勾结了各级的地方衙门来欺压一户穷苦人家,这穷苦人家被欺负,你让他上哪里去申冤?告到衙门?被买通了;想越级上告?也被买通了;去京城告状?不给你开路引,或者给你来个跨省;急了去杀人 ?'…'人家既然是有势力的,养了一大帮的打手和恶犬,你怎么杀得到?所以,只能是可怜,不是他们不想抗争,而是真的没办法抗争。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的反抗大多都是徒劳的。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麦芽糖在行军饼坊里开始大批量的生产,那么,林家再占了三成的份子,其利润将是十分的惊人,不要说其他人,恐怕到时候李世民都会眼红起来。
王况毕竟在后世有过许多经验,明白在许多时候,实话实说比起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更能得到老板的欣赏,前提就是这实话只能老板知道,虽然说实话实说表面上得到的效果和冠冕堂皇的理由得到的效果都是一个样,那就是给了朝廷收回两成利润的理由,但实话实说,却能给李世民留下个好印象,一个诚实本分的印象,这个印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爆发出来,给林家给王况谋求到更多的好处。
好处不是只有个官职,只有财富,只有地位的,关键时候,李世民能念着王况念着林家的好而给予一定的保护或者其他地方的睁一眼闭一眼,这比钱啊,爵位啊什么的都强。
不过既然林家如此上道,主动的让出了大部分的利益,李世民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他将王况的奏折传给了几个大佬看,当然了,王况那一页的说明,是不会外流的,只有李世民自己知道。
大佬们也惊讶于林家竟然能有如此的气魄,一年几千上万贯的利益说献出来就献出来,而且这还是平时的利益,若要是战事一发,其利益就将成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可以说,只要大唐连续对外征战一年,林家如果不献出利益的话,绝对能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大唐第二富的人家,当然第一富只能是建安王家,这是大家公认的。即使现在建安王家的财富在大唐还排不上名次,但他们相信,只要王况愿意,随时都可以成为首富。
既然要表示,那么财物肯定是不行的,以林家现在的财力,除了一些违制的东西搞不到外,其他的还不是想要就能有?既然金钱不行,那就只有地位了,林翰是从商的,商贾人家不得为官,这个改变不了,林明又刚升级,而且大家心知肚明,不用几年,林明又能往上升,林荃淼呢,刚入仕,资历不够,而且据说在小梅关也是搞得有声有色,前途也是光明的,那么就只剩了个林老太爷。
于是商议的结果,林老太爷得了个正八品上的给事郎的散官,林府大门上的牌匾也由李世民御笔亲题,有了这个牌匾,等于林家就有了个基本的保护伞,谁想动林家,那就要考虑考虑一下皇帝的态度了。
第三百零三章 木小郎君
在给大家讨论的话题里,李世民还隐瞒了一点没拿出来,这是王况再三要求的,理由是涉及到今后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上百年的西南安定。
而且由于王况所说的实在太过骇人听闻,即便是前面和麦芽糖有关的验证都证明了王况是正确的,但李世民对这最后一条还是将信将疑。他决定还是要派了心腹之人亲自去验证一番才行。
王况所说的就是和高原反应相对应的平原反应,平原地区的人上到海拔三千米左右以上时,就会因缺氧而发生高原反应,这也恰恰是大唐立国以来几次和吐蕃的交战只能采取守势的原因,大唐的军士,如果都上到高原,战力还不足原来的一成,和吐蕃兵在高原对阵,基本是完败。
平原反应俗称醉氧,与高原反应的症状也有些相似,主要就是从高原下来的人,到了平原由于氧气的供给突然加大,可能出现: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如果体质不好的甚至会出现血液、心、肺的长久性异常改变。
作为穿越人士,王况是知道这一点的,但他不可能说自己知道,只是说这是推测。
“凡天下万物,必定张驰有度,过尤不及,此所谓物极必反。寻常人等,若是平日粗茶淡饭,少有荤腥,使其骤然多吃鱼肉,其人必定数日数十日内倍感不适,反之,若是平日多吃鱼肉者,使其骤然远避肉食,亦如是……若此法能得以验证,则对吐蕃可诱敌深入,围而一举轻松歼灭。”李世民的脑海里一直在闪烁着王况的这段话。
李世民虽然是礼佛,但那只是为了报答五百僧兵救过他一命的份上,而对佛门在大唐的扩张大开绿灯。但骨子里,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渊一样,都是信道的,甚至一直到晚唐,皇族信佛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还都是信道。
王况的话和道家的基本理论不谋而合,深深的打动了李世民那颗隐藏在心底里的野心,而且,王况又是从饮食方面来做个旁证,加上李世民自己的经验,这个说法其实已经是信了大半的了,但事关重大,不得不小心谨慎,因此在事情定了下来之后,李世民将长孙无忌给留了下来。
“辅机如何看王建安的建议?”李世民在把王况的意思又复述了一遍之后,问到。王况的那一页说明,他还是不肯给长孙无忌看,因为里面很明显的,王况隐隐的也将长孙家也列入了可能会觊觎林家利益的一群人中去,不是李世民不相信长孙无忌,是他不想因此而引起长孙家和王家的猜疑,这都是他不容许折损的臂膀。
“陛下,若是此法可行,则大唐西南无虑矣。王建安行事决断均有可考,前此有对吐蕃兵源的详细判断,又有对吐蕃野心的揭露,均已经得到验证,加之对于琥珀糖的应用,陛下也是看到了的,故,某以为王建安的话可信,但为求稳妥,某愿为陛下去做这验证。”
长孙家有不少的族人在外从商,而且都是借了管家的名头进行的,这一点李世民清楚的很,长孙无忌也从没对李世民隐瞒过,因此若是由那些表面上和长孙家无关实际上却是长孙家的行商们去验证,确实是最为保险和稳妥的办法,而且这只是要验证一下在高原地区久呆了的人到了平原后的反应,用不到兵士,普通人就可以做到,而且还不会引起吐蕃的戒心。
如果这个设想得到了验证,那么今后大唐对吐蕃基本上可以无视。
首先,吐蕃因其地处苦寒,别看所占地盘颇大,但大多数的地方却是不适合居住的,又没耕地,西藏地区在后世的时候才二百多万人口,还是在大力扶持政策下的,青海在后世也不过五百多万人口,两个地区加起来差不多就是现在吐蕃的地盘,人口远没有后世福建一省的一半,而现在的建州,汀州加上福州人口不过才三十多万不到四十万而已,还是在王况的几年经营才有的成果,其中建州就占了一半的人口,据此类推,王况可以肯定土蕃人口绝对不会超过三十万,扣掉老幼妇嬬,能有十万兵就不错了,而整个吐蕃地盘大,这十万兵一分散来来,就根本不够看的。
以往大唐对吐蕃作战,都是迎其锋芒而上,而吐蕃兵,因为从高原下来一路挟勇作战,氧气消耗自然是不小,所以平原反应显现不出来,而一旦他们停下了冲锋,必定会有至少好几天的不适应。
如此,若是王况所说的得到了验证,那么唐军就可以避其锋芒,吐蕃兵下来,就不和你正面对抗,等到你停下了脚步,开始出现了不适应了,大唐军队就可以轻松的围而歼之,之前的松州两次对阵的轻松取胜,其实也正是暗合了这个道理。
松州兵守在城内,吐蕃兵再勇,也必得先安营扎寨下来再图攻城,可这一停下来,就会要了吐蕃人的老命,氧气供应量骤然增加导致身体不适,战斗力自然要低过许多,甚至会有很多兵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松州兵自然很轻松的就以少胜多。
只要按了王况的法子,几次的挑动吐蕃人主动出击,大概三五次的战役就能将吐蕃兵消耗掉至少一半甚至让他们无兵可战的地步,到了那个时候,吐蕃也就是个腐朽的房子,轻轻一推自然就倒。
按下长孙无忌回去安排不提,李世民眼见一个心病解决有望,回到寝宫,心里是畅快无比,连连对长孙皇后赞到:“想不到王建安竟能帮朕解决了这么个大难题。”
“陛下说的可是王二郎?妾可是第一次听到陛下称其为王建安呢。”长孙皇后哪里不知道王况现在已经被人称为王建安,但听李世民这么称呼还是第一次。
“哦?是么?”李世民一想,也是哑然失笑,可不是么,自己今天跟长孙无忌也是这么叫的,不说还不知道,长孙皇后这么一提,他才想起来,自己以前不是叫王二郎就是王家二郎的,心底里还是将王况看做了个小孩子,不过现在看来,王家二郎倒也当得起王建安的称谓了,整个建安,论才学,王况或许不如那些学子,但若是论起其他,不要说在建安,就是整个大唐恐怕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
“陛下如此兴致,怕是王建安又帮了陛下一个大忙罢?妾可是听说,王建安至今尚无表字呢,陛下既然高兴,何不赐其表字?”长孙皇后的身体已经大好,虽然每到秋冬,还是会偶尔咳嗽,但却是再也没发生过晕厥过去的事,也不似以往一般的怕冷,最让她满意的是,王况也从来没有在这点上吐露过只言片语,要求过什么。相比之下,倒是自己似乎亏欠了王况,现在见李世民兴致高涨,也就顺势的为王况求起字来,算是一个报答吧。
不要小看了皇帝赐字,这是一个至高的荣耀,古往今来,能得皇帝赐表字的人没有几个,得到过的,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或者至少也是被后人视为枭雄或是大奸之人,总而言之,能得到皇帝的赐字,都是不简单的,甚至这个荣耀比之于封侯拜相也差不到哪去。
“不忙不忙,且等过这阵再说,这小子才得了辅国县伯,这又要赐字,朕担心他尾巴又要翘到天上去了。”李世民心里可是时刻没忘记当初长孙无忌说的“赏无可赏”的话的,这要是给王况来个一步到位,以后还怎么封赏?反正王二郎这小子除了贪财,图安逸外,其他倒没野心,不急。
“咦,雉奴呢?怎么不见他陪伴你左右,往日这时候他可是缠着你的。”李世民眼睛一转,发现了一个和往日不同的异常现象,平日里这个时候总缠着长孙皇后的晋王李治此时竟然不见了踪影。
“这孩子,近些日子总嚷嚷着要出宫去走走,眼下正是年关,长安街上热闹非凡,妾想着,让其出去散散心也好,便准了。陛下,雉奴还小,小孩心性,可莫要责罚于他。”长孙皇后的担心不无道理,这个三岁就封晋王的小儿子,人又聪慧,可是他们夫妇俩的心头肉,他们一直都不让其出宫去的,今天实在是拗不过小晋王的苦苦哀求,又有几名贴身的千牛备身随身护卫,一时心软,就准了。
“也罢,出宫便出宫罢,想那王建安兄弟,当初不也是如雉奴这般的年纪,如今却也搞出如此之大的风景,王三郎小小年纪,也将个长安搅得风雨不停,是该让雉奴出去历练历练,多见见人情世故,知晓百姓冷暖了。”李世民心里高兴,只是略迟疑了一下,就没再追究。
“木善木小郎君么?”王冼看着手上的名刺,心里微微一笑,对前来禀报的门房道:“迎其进来罢?不可怠慢,但也不用阿谀便可,某稍后即去。”
第三百零四章 邋遢和尚的意图
木善?嘿嘿,看来二哥说的正主儿找上门来了,王冼手中掂着那个看似非常普通的名刺,心中对二哥是佩服不已,还没动身前来长安时,二哥仿佛就料到了今日一般,对自己多般交代。
别看这名刺简单,纸质粗糙,也没有任何的边饰或者家族标记,一看就是随便的从街上的纸笔店里临时买来那种供应给学子们投门用的空白名刺临时写的,比之于长安那些低级官员定制的名刺还远远不如,但王冼却是知道,现在的升平坊,可不是那些底层官员想进来就能进来得了的,坊兵们也早就得到了上官通知,要帮林家把守好坊街口,不能放寻常人随意进出,因此,那些低层官员哪能进得了升平坊?
在建安,王冼就从王况那得到了秘密任务,来长安参加常举得到历练只是王冼表面的目的,但真正的历练却是只有王况和王冼兄弟知道,就连王凌也被蒙在鼓里,以为三弟去长安,真的如王况所说的,只是熟悉一下官场,和去长安进考的其他学子相识而已。
而作为穿越人士,王况基本能拿定古代人对假名的取法规律,不外就是那么几种,要么取母姓,要么将自己的本姓拆开,要么是姓名颠倒过来或者取谐音,要么是以字代名或以名代字等等,反正就是一个原则,不管怎么改,其假名必定和其真实身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而早在来长安前,王冼就已经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有关李治的信息背得滚瓜烂熟,就为的是等这一天的到来。只是他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