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90部分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90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身上。

书生把气撒在他身上还不要紧,要紧的是差事办砸了,锦衣卫内部不拿他冯可宗顶罪才怪了。

这让冯可宗以为又被杨潮给算计了,赶忙来哭诉。

杨潮安慰他道:“放心吧。一切都该尘埃落定了。该发财的发出,该升官的升官。”

冯可宗苦笑道:“升官发财在下是不敢想了,不给牵连进去,在下就感恩戴德了。”

杨潮笑着朝冯可宗推过去一份公函。

冯可宗奇怪的拿过去看过,又是羡慕,又是疑惑。

“恭喜杨大人又升官了!”

那份公文正是杨潮的官身文凭,熊明遇这次没有失言,真的帮杨潮将军功搞定了,不但是上次九颗人头功,还有这次的三十六颗头。

作为把总,十颗人头就是一级功,多十颗加一级,最多能连升三级。

可是熊明遇告诉杨潮,他太年轻,升迁太速说不过去,因此给他升了一级军职。成为了实职千总,剩下的功都用来升署职了。

直接从卫千户升到了卫指挥同知,是从三品大员了。

熊明遇把自己的军功搞定。杨潮也要将书生搞定了。

但是为了安慰一下郁闷的冯可宗,杨潮才将自己的官身文书给他看。

“哈哈。过不了多久,在下也该恭喜冯大人了。本官可以提前透露一下,冯大人可以去运作了,最好一次升到锦衣卫镇抚使去。”

冯可宗苦笑道:“借杨大人吉言,下官就先告辞了。”

冯可宗显然不相信自己可以升官发财了,不过运作一番还是必须的。

这件事成功了,他少不得上下打点,这件事失败了。还是少不得上下打点,成功了升官,失败了保命。

楼上的谈判没有个谈判的样子,谈判的双方互相吹捧不说,分别的时候,文官和四公子还依依相送,都有知己之感。

杨潮不得不佩服张国维这些老官僚的演技,当然他们答应演戏的出发点其实也是好的,因为他们想保护四公子,保护那几百个书生。他们也知道,只有尽快平息此事,才是对四公子。对那些书生最好的。

否则延宕太久,皇帝没有了耐心,以崇祯皇帝在文官中动不动杀尚书、杀首辅的形象,这些文官还真不敢保证皇帝会不会做出杀读书人的事情来。

因此他们才答应杨潮开始演戏,结果这一演,就直接打入了二立社中,被四公子引为知己。

可事情还没有完呢,现在四公子暂时是答应不会闹事了,可是依然要求官府惩治锦衣卫。

其实四公子也不得不如此。不然无法给二立社的社员交代,无法给江南书生一个交代。

他们虽然是领袖。并且靠着这段时间明里暗里的运作,隐隐将江南书生团结到了身边。可是一旦让别的书生不满意了,也就没人听他们的了。

因此他们必须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们一直声称的,惩治锦衣卫指挥使田畹。

但是这太难了,锦衣卫是天子亲军,谁都动不了,除非皇帝本人,因此这已经不是四公子跟江南官场在斗法了,而是直接跟皇帝较劲了。

更难办的是,这个田畹不但是天子亲军首领,而且还是皇亲国戚,是田贵妃的父亲,是崇祯皇帝的老丈人,最坏的是这个田贵妃还是崇祯皇帝的第一宠妃,更坏的是,这个宠妃病入膏肓,眼看着命不久矣,让崇祯皇帝实在是不好这时候收拾田贵妃的父亲。

因此这时候还只是一个短暂的平静而已,只是江南官场跟书生集团暂时的休战罢了。

在江南官场,包括熊明遇那群老狐狸眼中,此时依然还是一个死局,一方是摆明了不怕死,皇帝不惩处田畹就不罢休的书生,一方是因为爱妃病危不愿意此时处置国丈的皇帝,两方都很难妥协。

但是杨潮却信心十足,他知道到这时候,他已经赢了,大局已定。

二立社中有杨潮的人,所谓堡垒总是从内部打破的。

后世的许多革命故事,反动派用来对付革命同志的就是这一招,革命失败总是被叛徒出卖所致。

因此杨潮一直都立于不败之地,不但因为黄凤府深的四公子赏识,即便没有黄凤府,杨潮依然有把握控制四公子的大概行为,因为南京极大名妓基本上也都是杨潮的人,答应帮杨潮做内应,当然名妓的目的,也是帮这些书生,尤其是李香君更是觉得是因为自己才害了这些公子,更是不顾一切都要帮他们。

四公子身边都是自己人,四公子还怎么能赢,只能一步步被杨潮牵引着走。

所以从一开始,哪怕没有黄凤府出现,杨潮也能左右四公子这些书生骨干,唯一要做的是通过这些骨干控制整个书生群体,现在已经将四公子推向了实际首领位置,也就等于控制了书生。

而文官也因为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无能,已经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了,放手让杨潮帮他们处理了,这又等于杨潮暂时控制住了文官团体。

此次事件纠葛的四方实力,书生团体、文官团体、皇帝和锦衣卫,其中两方已经被杨潮暂时控制住了,那么要对付的人就少了。

对文官、书生、皇帝和锦衣卫来说,他们都是局中人,都很迷茫,杨潮却完全在局外,更容易分辨,更容易控制形势。

在杨潮看来,这四方势力,都是自己要对付的,要理顺的,现在已经理顺了四方中的三方,书生、文官和锦衣卫其实都已经是可以控制的了,那么大功就告成了一大半。

要对付的只有一个皇帝,在杨潮看来反而是最容易的,因此杨潮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九成。(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二节圣贤书声传天下

杨潮的控制下,暂时让文官和四公子合流,暂时让江南文官团和读书人不再对立,杨潮接下来,就是专心致志对付皇帝本人了。

至于锦衣卫,则暂时被杨潮无视了,因为锦衣卫是天子亲军,锦衣卫其实根本没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的立场其实是皇帝的立场。

问题其实就是怎么让皇帝妥协的了。

这在江南文官集团,在读书人团体看来,好像是死结一样,但是杨潮站在局外却有办法。

而且非常自信,不然也不会让冯可宗立刻就去运作了。

一般情况下,文官比读书人强势,可是皇帝一般支持读书人,因此偶尔读书人可以爆发反制文官集团。

可在君权**的制度下,皇权自始至终都是超然的,谁都制不住皇帝。

当然活人是制不住皇帝的,文官不行,书生不行,杨潮也不行,在制度下唯一能制得住皇帝的,只有死人,或者说圣人。

孔夫子。

孔孟之道下,皇帝不是最大的,孔子才是。

但一个死的孔子,是无法威胁到皇权的,因此历代皇帝才敢放心的将孔子捧到万世先师的高位,高高的捧起来其实是为了给皇权瞠目的。

现在要在大明朝制度内压迫皇帝屈服的,也就是这个孔夫子了,但孔夫子不会说话,可是孔夫子曾经说过话。

死了的孔夫子无法跟皇帝说些什么,但是无数活着的孔夫子的门人,可以借助孔夫子的话跟皇帝说点什么。

杨潮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在杨潮的一番运作下,以二立社的书生为核心,整个南京城的书生们行动起来了。

最开始是二立社的其他生员们,在四公子的带领下。有的在夫子庙,有的在太学门口,十几个几十个一群。坐着草席,披头散发。也不哭也不闹,就坐在席子上不断的背诵圣贤书。

南京城几乎笼罩在一片壮烈肃穆之中,让看热闹的人群都受到感染,无不动容。

整个南京官场无不动容。

南京书生静坐孔庙背诵圣贤之书的举动传到了其他地方。

其他地方的书生也颇为触动,并且纷纷效仿。

从临近的苏州府、松江府,传播到南边的杭州府,北面的扬州府,沿着运河往北往南扩散。

一时间书生孔庙背书。竟然愈演愈烈,成为一种谁都控制不住,也不敢控制,不能控制的运动。

毕竟书生没有闹事,当地官府不会弹压,也不敢弹压。

书生孔庙背书不出一个月,就已经扩展到了北京城,皇帝就是装不知道都不行了,大势已成。

与此同时张国维、凌义渠等高官,悄悄宴请四公子。

宴上感慨莫名。对书生孔庙背书非常感动,情不自禁的向四公子表示,他们也是读书出身。知晓大义,奈何此事事关皇亲国戚,事关锦衣卫权势,他们迫不得已。

说道动情处,凌义渠更是大义凛然的表示,他要辞官。

张国维立刻阻止他,表示辞官于事无补,若是有大义,大可冒死进谏。要求皇帝惩处田畹。

一番声情并茂的表演,当即让四公子感动。连连表示张国维和凌义渠两位大人,都是公义之士。而且也将二人赞颂了一番。

这两人也确实有些政绩,不然也不可能在应天府这样的重要地方,做府尹和巡抚了。

尤其是张国维,名声很好,他在江南这些年,整修水利无数,而且总能亲临前线,跟工壮一起,不但为自己博得了大大的名声,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实干经验,作为十府巡抚,竟然还有余力写出了一部水利专著《吴中水利全书》。

其他让人大赞的事情也干过不少,前年崇祯十二年,,张国维时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这年山东大旱,一石米售价八两银子,江南的苏州才三两,张国维就派人从苏州购米运到山东平价贩卖,赚取的少量利润也拿出来设立了十几个粥场,免费给难民施粥,文人称赞他救活灾民百万。

因此张国维是有大名的,而且是好名声,四公子在这样的人面前,屁都不是,但是被此人称赞,而且感慨他们忠义,等于是给四公子背书。

四公子自然高兴,也乐得得到这样的前辈表扬,见前辈同情他们,顿时就觉得跟张国维是同志,是知己,直叹相交恨晚,有悲叹他们就要慷慨就义,为天地公义舍身赴死了。

张国维立刻大骂锦衣卫,大骂皇帝身边有小人,言辞恳切,要四公子放心,他要拼死上书,替四公子辩驳,让皇帝分清十分,并且愿意上书弹劾田畹,要求皇帝惩治田畹。

并且要动员他的同年、同窗和师生关系一起上书,凌义渠也表示副署,也要发动他的关系上书。

除了这两位之外,在书生孔庙前背诵圣贤书的事情出来后,江南大批以正直自居的言官御史已经行动了,他们的弹劾奏章连夜就写好送了出去。

以江南御史打头阵,江南其他文官即可跟随,这股弹劾田畹的风头,与书生背书事件齐头并进,并且相互交融。

有的地方是文官先风闻奏事,弹劾田畹,有的地方则是书生先背书,文官接着受到感染才弹劾。

两股行动形成两股大势,一直往北蔓延,最终进入北京城,进入紫禁城,进入皇帝的耳中。

这时骑虎难下的就是皇帝了。

皇帝能怎么做,一边是病容憔悴的爱妃,一边是天下汹汹的舆情,据说皇帝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最后大骂田畹无能,接着就下旨罢免了田畹的锦衣卫指挥使之职。

专门下旨夸张了一番书生,肯定了书生的大义行为,并表示自己是被奸人蒙蔽,接着皇帝就收拾了一大波奸人,其中南京镇抚司是重灾区,南镇抚使首当其冲,直接被罢免流放了事,五个千户只留了两个。

最后皇帝才派人去北京太庙等地安抚书生,并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祭文向孔夫子悔罪。

既然皇帝都承认了错误,并且惩治了奸人,尤其是表扬了书生们一番,书生们也满意了,于是两股大势,从北京开始,慢慢的和缓下来。

事态平息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二节(外篇)崇祯

崇祯皇帝是真想做一番事业的。

他尚未上任的时候,整天就躲在自己的王府信王府中,有人说他瑟瑟发抖,那是太过分了,但是确实日子过的胆战心惊。

因为魏忠贤如同一尊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北京城上,让当时的信王朱由检感觉到有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他生怕自己的哥哥天启皇帝会听信魏忠贤的谗言将他赶出北京城。

朱由检当时是深信魏忠贤会谋朝篡位的,第一是因为他年纪小,第二是因为魏忠贤竟然都做到了九千岁,这怎么看都是古代奸臣谋朝篡位的前奏。

而且整个朝野上下到处都是魏忠贤的阉党。

这种恐怖的儿时记忆,让朱由检养成了一种谨小慎微,并且多疑的性格。

虽然他哥哥临死的时候,将他叫到床前告诫他,魏忠贤是可用的。

可是崇祯皇帝一上台,还是雷厉风行一般,很短时间内就将魏忠贤收拾掉了,这时候他才发现,魏忠贤的势力似乎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大,原本笼罩朝野的阉党势力顷刻间烟消云散。

当时刚上任的崇祯还不太明白是为什么,他本来是做好了一番腥风血雨的战斗准备的,这种结果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现在的崇祯,已经做了十五年皇帝,他早就想明白了那个问题。

原来所谓的阉党,其实就是帝党,阉党的权力其实是来自于皇帝的,没有皇帝的支持,一个太监想要谋朝篡位怎么可能呢,这世界上很多人都有可能谋朝篡位,比如大臣。比如贼寇,但惟独没听过那个太监谋朝篡位过。

这种不被整个社会接受的残疾人士,不会生出继承者后代的阉人。他们不会得到别人真心支持,他们自己也生不出谋朝篡位的打算。

崇祯想明白了。魏忠贤的滔天权势,其实是来自他哥哥天启皇帝的宠信,他当了九千岁那是因为他哥哥太过宠信的缘故,而不是魏忠贤能力太强可以控制皇帝了。

而那些一直暗中告诉自己,魏忠贤有谋逆之心的文臣们,此时却成了崇祯皇帝最头痛的对象。

崇祯皇帝看来,文官都太贪腐了,这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太无能了。

但崇祯有时候觉得,不是文官无能,而是文官无心做事,无心给他做事。

因此崇祯皇帝时常恼怒,加上多疑的性情,总觉得是在针对自己,因此他常杀人。

他在位十五年,杀掉的首辅、尚书和各级文官,比整个大明朝除了开国的朱元璋和篡位的朱棣这两位皇帝外,加起来都要多。

可是这样严厉的刑杀却不能震慑住文官集团。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依然贪腐如故,依然不肯任事。结果就是关外满清势力一次一次兵临北京城下,结果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流寇集团越做越大,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