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已经是九月二十八了,时间过去了快两个月了。可是谢飞招兵的事情并不顺利。
再过几天,谢飞就要出发了。杨潮给他们的世家就是一个月,在海州招兵一个月。然后无论招到多少人,都要立刻回程。
眼看着再有四五天,就要回程了,可是谢飞自己才招了二十来个人,而他们这次来的军官们一共也不过招了四五百而已。
“哎,都是英雄啊!”
谢飞正在敬香,突然听到旁边同在敬香的两个人叹息道。
这两个人长得颇为魁梧,而且一举一动颇有规矩,谢飞立刻就生出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是受过军训的士兵,而且肯定是接受过杨潮那种方式的军训,接受过杨潮军训的士兵,坐卧行走都有一定的规矩样子。
但这两人显然不可能是从南京来的水营士兵,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海州大战时期,海州城中的民壮。
“可惜死的早了,没有听到虏酋死的消息。”
另一个民壮说道。
两人上完香,还在下面蒲团,朝着摆着一副副铁甲的高架子磕头跪拜之后,摇着头退出群英庙。
谢飞也烧完了香,悄悄跟了出去。
“二位兄台留步!”
这两人出了庙门,往右一拐,就到了下山的山路,这时候谢飞叫住了他们。
两人停下脚步,诧异的看着谢飞。
“二位兄台可是曾经在海州城上,与杨大将军并肩御敌的好汉?”
谢飞说着,拱了拱手。
两个民壮看到谢飞穿着细布衣服,不是普通人物,举手投足间颇有一丝英气,也拱了拱手。
“兄台过奖,我兄弟二人不过是跟着杨大将军在城上待了十来天而已,不敢说与杨将军并肩。”
这二人说起杨潮的时候,脸上不由露出一片敬仰。
谢飞笑道:“二位兄台说笑了。既然曾经跟杨大人在一起抗敌过,那就是英雄好汉。”
这二人此时诧异起来:“这位兄台如何认得我们?”
谢飞道:“但凡是跟杨大将军一起抗敌的兄弟,我谢飞都认得!”
两个民壮拱了拱手,尴尬的笑了笑,算是认下了这个英雄好汉的称谓。
其实他们确实也过了几天英雄瘾,他们是附近村里的佃户,兄弟二人,父母早亡,幸好兄弟二人有把子力气,也能够讨口饭吃,只是想要盖房子娶媳妇,那就是奢望了,因此已经年过二十,两人却都单身。
海州来了虏兵之后,这二人跟他们家的地主一起,逃到了海州城里躲避,可是地主有银子傍身,他们二人却穷的叮当响,海州的物价却一天一涨,这时候海州知州高良明征募民壮守城,兄弟二人眼看着天天挨饿不是办法,就横下心应募到了城上。
因此海州后来发生的攻防战,反击战他们都是全程参与了的,还因为这种事迹,二人战后回到村子里后,很是被一群同村的年轻人奉承了些日子,可是日子却还是要过的,地主生怕他们二人因此威望太大,就拼命的贬低他们,说要不是南京来的杨大将军,他们屁都不是。
说他们只是跟着杨大将军在城上站了十多天,根本算不得什么。
在盛行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时代,村民们很快就相信了唯一有文化的地主说的话,也认定这兄弟二人没什么大本事,要不然以前咋没见识过呢,因此他们的英雄哥瘾没过多久就完了,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窝在地里给地主家干活,否则就没有饭吃。
谢飞与这二人一起下山,一起聊到了山下,基本上打听到两兄弟的处境,知道他们过的不好。
于是在山下就要分别的时候,谢飞才亮出身份来。
“二位兄台见谅,小弟谢飞,南京新江口水营旗总官,这次奉杨将军命令,来海州招募过去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还望两位兄弟不弃,加入我们水营,跟在下一起去南京投杨将军!”
结果谢飞一亮出身份,两兄弟顿时就傻眼了,他们两人炫耀了半天在海州的攻击,感情是李鬼遇到了李逵,眼前站着的这位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是真正跟着杨大将军冲杀过的勇士。
两人不由尴尬起来:“原来是谢大人,我兄弟有眼不识泰山,关公面前耍大刀了。”
说完还要跪下行礼,谢飞立刻扶起他们:“你们说的没错,也没有吹牛。杨将军说了,跟他流过血的,就是他的兄弟,所以他才让在下前来找寻这些兄弟。”
一听杨潮竟然专门派人来海州找他们这些流过血的民壮,两兄弟不由一阵感动:“杨大人真是这么说的?”
谢飞点了点头。
这点倒不是他乱编的,而是杨潮编的,目的吗自然是希望能把那些民壮哄骗到南京去,反正水营的士兵,杨潮也一直称呼他们为兄弟的。
两兄弟互相看了一眼,突然不顾谢飞的搀扶,硬是跪在了地上。
“杨大将军大仁大义,我等兄弟不敢不从,这条命就交给杨大将军了!”
说实话做过了英雄之后,回到村里他们也有些不适应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起先拒绝杨潮的招揽,那是因为大战过后,突然对平静的生活充满了一种劫后余生的幸福感,可是真的又回到以前辛苦的日子后,他们心里多少都有些患得患失。
起码这两兄弟就没少聊天过,说如果他们当初选择了跟杨大将军去南京,是不是现在都领到一大笔军饷了,是不是年底就能成亲,还说要是军饷不够,就先紧着老大娶媳妇。
“甚好,甚好!你们早该如此,哪有英雄做苦力的道理!”
一直招人不顺的谢飞,看到这两人的态度,也不由信息,连连赞叹道。
是啊,哪有英雄做苦力的道理,两兄弟还没到南京,就已经有了一些被人重视的感觉,心里不由十分激动。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正是因为这种被人尊重的感觉,太让那些卑微平凡的小人物感动的缘故。
“原为杨大将军效死!”
两兄弟,掷地有声的说道,声音有力,又如金铁。
谢飞一把将他们扶了起来,这时候又问道:“不知道你们还认识其他曾经蹬城的民壮否?”(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九节画卷
新江口一带,从八月开始,就进入了大建设时期。
沿着长江,有两百来个民夫整日忙碌的挖沟,深沟慢慢从南向北延伸,够深一丈多,底下填上卵石、石灰、细土等物夯实,将来上面才会加填条石,最终会垒起长长的堤坝。
杨潮自己就是学建筑的,因此对工程质量控制有自己的一套,检查验收极为严格。
当民夫将卵石、石灰、细土等物混合在一起,在深深的沟里夯实后,杨潮会亲自拿着铁钎扎眼,凡是太过疏松的一律返工,同时还会威胁匠头白磊要扣他工程款。
搞得白磊这个工部精通水利修建的大匠头,一天到晚没日没夜的蹲守在工地上,亲眼盯着民夫们打夯,然后自己亲自一个个眼戳过去,知道自己认为够硬实了,才会请杨潮看过,生怕一个不小心,工程款被杨潮扣光了,他会赔的老底都掉光。
结果工程质量是大大提升,虽然影响了些许进度,但是杨潮依然毫不动摇。
除了这些紧张挖沟的民夫外,在被深沟包围起来的荒地上,也有一个个农民正在烧掉荒草,平整土地,然后翻耕,最后撒着种子。
这些农民,却不是杨潮雇来的,而是军营中一些士兵的家属。
事情得从两个多月前说起。
那时候杨潮跟一群左右千总部的中层军官谈判失败,这些人都拒绝了用没有地契的荒地,换取他们头上管制的提议。
然后杨潮是打算自己雇人开荒的,等到地里收获稳定了,他不相信这些军官不动心。
但是突然黄凤府悄悄的告诉杨潮,自己的士兵中有不少人都想开荒,而且出现了一些怨言。说黄冲那样的水营老军官可以占据荒地,他们这些出生入死的士兵却不能够耕种,说杨潮偏心。
对此杨潮很是认真对待了一番。结果按照调查才知道,散播这些言论的。其实不是营中的士兵,而是那些因为不肯去海州,回来后被杨潮拒绝再次入营的那些兵痞。
这些人跟杨潮现在营中的士兵都是乡亲,他们在杨潮走后,可以说是废了不小的力气,将新江口一带的千亩荒田开了出来,结果杨潮一回来,就都给收走了。而且转交给了黄冲一家耕种,因此这些人满口怨言,但是都是平头百姓,根本不敢跟杨潮抗衡,所以就不断的向他们的乡亲士兵灌输杨潮偏心的谣言。
虽然证明是谣言,但是杨潮还是很上心,自己这些一起流过血的士兵,是杨潮手里最大的依仗。
于是立刻就针对性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立刻就在已经算得上丰厚的军饷上,又提高了不少。
一个普通士兵。杨潮现在就给一两银子,但是仅限于这些一起打过仗的士兵,新兵暂且不算。
同时杨潮经过深思熟虑。增添了一些新的军事制度,那就是士兵分级制度。
将士兵分为一二三等,现在这一批上过阵的士兵,统统成为三等兵,新兵则称为列兵。
一个列兵的军饷定为五钱银子,三等兵就已经是一两,二等兵则是一两五钱,一等兵为二两。
伍长军饷与一等兵等同为二两银子,队正为三两银子。旗总五两,百总十两。把总则是三十两。
一个把总一年就能拿将近四百两银子,这种军饷就是其他军中那些克扣军饷的军官都拿不到。
但是百总、把总毕竟数量较少。反而是一等兵能拿二两银子,在军中引起的反响更为强烈一些。
一个月二两,一年就是二十四两,谁都会算这个帐,哪怕他们每人都曾经领到了两百两的赏银,可是依然觉得,这个军饷实在是太丰厚了。
要知道那些挖沟的苦力,一个月还挣不到一两银子呢。
不过这点军饷对杨潮来说却算不得什么负担,要知道杨潮现在还不到五百二等兵,一个月不到六百两银子,一百个伍长是二百两银子,五十个队正是一百五十两银子,不到二十个旗总不到一百两,百总、把总加起来,也就是三五百两而已。
总数加起来还不到两千两银子,光是理顺后的航运护航费,每个月就能给杨潮带来两万两银子。
不过等杨潮扩军后,可能军费就会翻番了,因为现在这些士兵中,很多都会成为伍长甚至队正。
至于那些新兵,暂时还享受不到这样好的待遇。
因为杨潮规定,三等兵为上过阵的老兵,二等兵为见过血的精兵,一等兵不但要上过阵见过血,而且各项军事技能都要名列前茅,平均下来,每一个队中,一等兵不会超过两人,杨潮的一等兵几乎就相当于满清的巴雅喇了。
因此即便将来杨潮军队规模扩大到三千人,军饷支出也不会上涨太大的幅度。
按照这个条件,暂时只有跟杨潮去海州的士兵,是二等兵,一等兵则要经过武艺考校定出来。
提高军饷自然受到大家的欢迎,可是杨潮后面的手段,更是将这些士兵牢牢跟水营绑在一起。
那就是允许每一个士兵的家属,来新江口开荒。
杨潮规定,每一个兵,都可以让他们的家属在新江口开垦五十亩荒地,军官和士兵平等份额。
杨潮手下五百来个人,哪怕每人分出去五十亩,也才两万多亩,相比长江沿岸这一片五六万亩的荒地来说,还不到一半。
而且杨潮还做出规定,这些开荒的土地,只要士兵还在自己手里当兵,那么就允许他们的家人永远耕种下去。
同时杨潮还没有忘记那些跟随自己战死的士兵,虽然战后杨潮不但如数给了这些家属抚恤,而且这些士兵生前该拿的赏钱,也是一分不少都给了他们的家属,最后每个烈士家属,连赏银带抚恤,都拿到了三百两银子。
但是杨潮依然让人给那些家属传话,告诉他们每家可以来新江口这里开荒一百亩土地,只要杨潮在一天他们就可以种一天,这一百家又分出去一万亩荒田,但是荒田依然还有两万多亩。
这两万多亩荒田,杨潮所幸雇佣这些开荒的佃户,帮忙都撒上草籽,他还有几千匹马需要草料喂养呢。
政策搬下去后,很快就收到了热烈的欢迎,只见一个个扶老携幼的军户们,从他们的卫所中,拖家带口的搬来水营外面,打起窝棚,然后就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虽然这些人中不少人家都得到了两三百两的银子,发了一笔小财,可是他们依然没有土地,卫所中的土地早在一百年前就被世袭的百户千户们瓜分完了,就算他们给钱也未必能买到,而且买到后还牵扯到一个如何在以势压人的世袭武官面前守住土地的问题。
因此这些人即便有了钱,还得给卫所军官种田,或者就坐吃山空,至于用那些钱做生意,倒是很少有人选择,一个个大字不识一个,让他们去做生意,确实有些为难他们了。
结果杨潮的开荒政策一下,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所有人都来了,土地,期盼了几百年的土地,他们终于可以给自己种了,虽然没有地契,可是卫所里的土地还都是军田,又哪里有什么地契。
反正只要杨潮在,他们的地就可以种下去,而且杨潮说了,不会收他们一分钱的租子,这么好的事在哪里去找,可不就跟自己家的地一样吗。
其实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比自己的土地更好,因为不但杨潮不收租子,军田还不用交税,还没人想到要找杨潮来收税,史可法暂时没想到,也不打算收,其他人就是想收,也得掂量掂量会不会惹杨潮不高兴,起码江宁知县就不敢这么做。
于是杨潮亲眼看见,在原本的一大片荒野上,一个个窝棚出现了,相熟的军户们还习惯的将自家的窝棚聚集在一起,然后一个个村子形成了。
在荒野上极短的时间里形成一个个村子,在杨潮的眼中,就如同一张空白的画布上画出了美丽的画卷,而且这比画上的图案更加鲜活,更加充满生机,因为画卷上的房子永远是那么一层不变,可是每到午后,新江口这里的窝棚上,总能看到渺渺的炊烟。
不得不说杨潮这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伙,有时候还是有点小资情调的,新江口这里的风景正好就触动了他心中的热情,竟然在荒野外一连蹲守了几十天,拿着木炭眉笔每天画素描,打算当条件具备的时候,就通通化成油画,而且心中还很笃定,肯定都会是名画。
随着新江口一座座村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