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新秩序 >

第168部分

大唐新秩序-第168部分

小说: 大唐新秩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原有的大唐军制里,伙上设队、队上设旅、旅上设团,其中一旅百人,两旅成团,数个乃至十数个团聚合为府(地方)或卫(中央),成独立作战的军事单位。

到了藩镇割据之后,随着府兵瓦解、募兵兴盛,再到职业军士的发展,原有的征兵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有正规编制的朝廷军队之外,产生了更多的军头武装。朝廷正规编制是指朝廷中枢认可,并在兵籍册上列明的武力,包括中央十二卫、各镇节度府府兵(与府兵制中的府是两个概念)以及各州镇军。其征兵的方式是按册点兵,即俗语常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多少罗卜便有多少坑。

但随着局势的变化,大量以战斗为谋生手段的士兵逐渐成为了各地征兵的主要来源,他们往往携家带口、同乡同里、同族同村,甚至还有很多依靠并肩作战而结成的军士团伙,应募之时结伴而至,溃散之时呼啸而去,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上百人。在他们的一生中,最信任和最依靠的都是团伙中的同伴,入军之时更不愿意被拆分打散。

这些以战斗为谋生手段的士兵以各种关系连合在一起,或为血缘、或为同宗、或为乡党、或为结义,不仅武艺娴熟、经验丰富,而且团伙之间凝聚力极强,战力非常彪悍。纵观历史,自三代以后,一个国家内部地方割据上百年之久而不分裂,既无朝代更迭,又无外敌凌辱,当属奇迹中的奇迹,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或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时代大量勇悍的职业军士的存在,他们相互制衡,定住了朝廷大局不变,他们战力极高,保住了中原不受外族欺虐。

无论北方草原上的契丹、库莫奚、吐谷浑,还是西部回鹘、吐蕃,南方南诏,都对已经事实上七零八落的中原地区不敢轻易窥伺,如果单论战力,这个时代的军队除了装备和粮饷外,其实就军士战力而言并不亚于盛唐,甚至还要高出许多。

因此,募兵的军头们便不能按照编制来进行安置,只能授予带头之人一个番号,以一个一个具备一定独立意志的团伙为军队的作战单位,而介于旅和团两种正规编制之间的“都”随之产生。

三代之时,各诸侯国将一国都城名之为国,一城即一国,后来一国控制的城市多了,便将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主城称为都,没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称为邑,所谓“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早期“都”这个称谓是不能乱用的。

随着城镇的增多和扩展,规模较大的城镇也逐渐称都,而后“都”这个字眼也开始引申出其他意思,即“聚合”,如《水经注》中有“水泽所聚谓之都”,然后又由此引申出“统率”之意,如《后汉书》所言“都部者,都统其众也”。最常见的“都督”之职,即“统率监督”之义。

因此,“都”其实是一个没有具体定额的编制,小都百人,大都数百人乃至上千人。这一编制出现于这个时代,根源于职业军士的征募体制,属于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色。其后,由地方藩镇中兴起的这一编制逐渐扩散至全国乃至朝廷,就连中央禁军也开始采用。

在很多藩镇中,以“都”代替“旅”和“团”,其上设营或厢,“都”成为了军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上承大军头,接受军头指挥,下接具体军士,直接掌控普通兵卒。

朝廷正式采用都一级编制则要晚许多,是在黄巢兵乱之期,当时禁军十二卫败坏,一触即溃,大宦官田令孜保着僖宗天子出逃西川,于西川重募禁军,投军的主力就是职业军士。这些职业军士或多或少,闻讯而来,纷纷投效朝廷,田令孜无法将其拆分打散,只好编为五十四都,又以其中十位军力最强的军头为主,成立十军,分隶左右神策,朝廷十二卫便废止,以十军取而代之,田令孜的官职也由“观十二卫军容使”变成“观十军军容使”。自此之后,朝廷禁军也在实质上完成了“藩镇性质”的转变,职业军士们依附在大大小小的军头周围,军头们则依附在宦官左右,宦官们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则听任宦官们的指挥,成为北衙立脚的基石。

这支朝廷新军因为征募了大量职业军士,面貌为之一变,战力极强,在平灭黄巢兵乱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涌现了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胜都、扈跸部、耀德都,宣威都、清远都等声名显赫的部队,是朝廷震慑地方的重要依仗。当年田令孜恢复长安之后,四处搜刮,向各镇摊派钱粮,谋夺盐池,大规模更换节度使,导致“天下忿怒而不敢一言”,依仗的就是禁军十军。只是他的做法太急、太迫,最终引来河东强藩李克用插手,这支禁军于是由盛而衰。

所谓“都头”之职,其实只是军中流行的俗称,其正式官名为“都伯”或“都排”。而“都”的称谓则更加随心所欲,或由将主赐名,或由团伙中的带头士兵自行命名。卢龙军中赵氏所控制的霸都骑原本便是由一个小小的骑兵都演变而来,逐渐成为河北大地上响当当的军事力量,鼎盛之时超过万骑,是卢龙军最重要的骑兵集团。而银葫芦都的来历也大致相同,以精锐弓手组建而成,如今由王氏所辖。

李诚中刚刚穿越之时,迭逢贝州、魏州连场大战,军败北撤的过程里拉起了一支二十三人的小团伙,途中曾经遇到宣武军追击的葛从周家二郎,葛家二郎当时正在组建新军,一眼望见李诚中的小团伙很是雄壮,便打算挖贺德伦的墙角,将这支诡称“宣武军贺德伦部”的小军队征募为自己所有。

当时葛家二郎给他的就是个实职都头。如果李诚中答允下来,那么他也就会如同这个时代大多数职业军士一样,立刻就能成立属于自己的“都”,在宣武军中成为一个最底层的小军头。如果是那样的话,如今的大唐营州都督便不存在了,李诚中的人生轨迹将是另一番模样。

刘守光组建义儿军也同样如此,他征募而来的是河北大地上大大小小的职业军士团伙,并以此很快形成了相当程度的战斗力,在河间城下一战大败趁火打劫的成德军。所以义儿军左右厢之下的营、都均不是正规编制,由不同的都队组建成不同的营头,人数既不固定,名号也独具特色。

这些大大小小的职业军头进入义儿军后,纷纷拜刘守光为义父,刘守光则分别赐名,并按照名字编为营头,比如山字营,即由所有赐名中带“山”字的军官聚合而成,他们相互间也是异姓兄弟,当然,这种异姓兄弟关系非常脆弱,仅仅存在于口头之上。这样的军队招之即能作战,且战力不弱。

实际上,周知裕当年受命组建健卒营中的前营之时,河北大地上的职业军士都差不多被义儿军等军队招光了,所以健卒营中充满了农夫、流民和游侠儿,战力比其他各军都要差很多,只能充当炮灰,当年的李诚中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炮灰。

司全爽斩了义儿军都虞候、牙门将毕全福,震慑住了义儿军中的高级将领,如刘雁朗、胡令珪、张景绍等,可以说是一个杀伐果决的人物,同时他也深知义儿军内情,懂得安抚基层军官的军心,将各营都头全部唤至中军大帐好言抚慰,可谓算计极多,否则也不会成为辽东郡王刘仁恭的心腹。

可司全爽算来算去也没有算到,因为他发动太快,义儿军与霸都骑、蓟州军三方密议兵谏之事还没有来得及传达普通军士,这些基层军官压根儿不知道内情,所以当他堂而皇之将军官们一一招来安抚的时候,反而起到了不好的效果,令众人感受到了一种大势将倾的威胁,至于他口中所言“军中谋反”、“此来平叛”等,都成为了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托词。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件事情,就能明白一众基层军官的心态了:大伙儿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半夜被你一个外系指挥叫到帅帐点卯,点卯之时营中环伺刀枪,素有威望的毕都虞的人头已经血淋淋置于案上,平时发号施令的义儿军诸将俱都低头不语,屈服于你的淫威之下,最后还告诉我们,说要让我们戴罪立功,明日随你去打霸都骑……

我们什么时候要谋反了?衙内什么时候得罪王爷了?毕都虞怎么就被你莫名其妙斩了?我们怎么就要“戴罪”了?我们为什么要跟你去打素来交好的霸都骑友军?

阴谋!赤裸裸的阴谋!

大营之中人人自危,军官们将消息传遍了军士,其中诸多揣测之词,各种流言飞来飞去,这一夜,义儿军军心崩散。

第八章 幽州留后(八)

山字营破军都都头刘山喜,原为深州人,去岁投奔刘守光,因其下属有百多悍不畏死的乡党,因此被授予破军都都头之职,老鸭堤惨败时紧紧护卫在刘守光身边,深的刘守光信任和赏识。

刘山喜是第一批被唤醒后招至帅帐点卯的军官,等到出来后,他和手下两个队正都感到心情异常沉重,心中也憋着好大一团火气。

与其他基层军官不同,他们是深知内情的。

破军都实有一百二十余人,两个队正都是他的铁杆心腹,左队刘山青是他老叔之子,算辈分是他远房堂兄,表序三郎,右队刘山周是他父亲收养的义子,表序五郎,算起来与刘山喜关系更近。

刘山喜本名李小喜,父子两代从军,只凭一身厮杀功夫吃饭。其父李正抱早年为卢龙节度使李匡威部下一个小军头,手下百人,俱为乡党。景福二年(893年),李匡威的亲弟弟李匡筹发动兵变,将兄长赶出幽州,李正抱率乡党跟随李匡威投奔成德节度使王镕。后来李正抱撺掇李匡威发难,欲夺王镕之兵权,事败后和李匡威一起被成德军杀死。年少的李小喜被部众保护着逃离成德辖境。

李小喜率众投奔魏博,至节度使罗宏信处应募,因其部众战力不俗,逐渐成为罗宏信依仗的内院心腹。光化元年——李诚中穿越前一年,罗宏信病逝,其子罗绍威继节度使之位,一心想要彻底掌控魏博六州之地。

要说起天下著名的职业军士行伍,这个时代有很多,比如河东黑鸦军,比如宣武元从亲军和厅子都,比如卢龙银葫芦都、山后子弟,比如淮南黑云都……但要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则魏博牙兵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世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兵”之说。

自大历年间“河朔三镇”崛起之后,由首任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招募的这支魏博牙兵就在事实上主宰了魏博六州的军政,自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始,魏博牙兵拥戴田承嗣之侄田悦为节度留后,首开节度使世袭的先例,大唐天下藩镇割据终于在事实上正式形成,魏博牙兵作为一个职业武人集团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元和七年(812年),朝廷耗费巨资百万贯买通魏博牙兵,魏博牙兵拥立田弘正归附朝廷,为宪宗天子平定缁青、成德、淮西诸镇,魏博牙兵屡战屡胜,由是成为天下第一精锐。

元和十六年冬(821年),朝廷任命田布为魏博节度使,率军讨伐成德。征途之中大雪漫天,军士苦不堪言。田布为讨好朝廷,坐稳节度使之位,严厉责令全军日夜兼程,终于引起魏博武人的不满。魏博牙兵将田布半路抛弃,自行返回魏州,田布羞怒之下自杀于中道。

自此之后,登上魏博军节度使之位的史氏、何氏、韩氏、乐氏、罗氏,无不由魏博牙兵行废立之事,而其间魏博军镇时叛时附,或对抗朝廷,或替朝廷讨伐他镇,全看朝廷愿不愿意花钱,也算是百年来天下奇闻。

罗绍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承继其父之位的,所以他很苦闷,很想有一番作为。他的心思被在魏博军中混得风生水起的李小喜看了出来,于是李小喜开始留意了。不得不说,李小喜继承了父亲留下来的部众,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喜好操弄权谋的心术,他立刻建议罗绍威向魏博牙兵动手,妄图将权柄夺回来。

可惜李小喜和他父亲一样没有这个命,魏博牙兵百年不倒,岂是易于之辈?他们的反击相当凌厉,事泄后罗绍威被彻底架空,能否活命都要看魏博牙兵的心情,而李小喜则再次率部逃亡,这次他投奔的是义武军。

此时的义武军节度使是年轻的王郜,但军权却掌握在他叔父、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王处直手中,王郜与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一样,有名无实且极度渴望获得真正的节度使权柄。喜好权谋的李小喜立刻看出了其中的机会,向王郜拼命靠拢,想要再搏一把。他投入义武军后没有多久,宣武军就开始了攻略河北的战役。

前文已经说过,光化三年(900年),卢龙军和宣武军在沧州对峙,宣武大将张存敬出奇兵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义武军的地盘上。此时的义武军是河东军的附庸,与宣武军是敌对双方,敌军杀至,义武军当即大恐,紧急商讨应对之策。

李小喜再次扮演谋士的角色,他向王郜献计,派遣王处直率兵抵挡宣武大军,并且暗地里将王处直的进军方略透露给了宣武大将张存敬,希图借刀杀人。被自己人卖了的王处直不出所料大败而归,却出乎意料的率领残部直接回奔定州夺位,于是王郜逃奔河东,李小喜则于乱军之中流窜到了卢龙。此役之后,王处直夺得义武军大权,他当即向宣武请降,被朱全忠保奏为义武军留后、节度使,义武军从此归附宣武。

李小喜逃到卢龙后,果断应募从军,加入了刘守光所率领的义儿军,得到了一个破军都的番号。

李小喜并不甘心居于人后,加入义儿军后故态复萌,拉拢同级军官,讨好上级将主。实际上,他的上下活动已经打开了一条升迁之道,在他的努力下,义儿军都虞候、牙门将毕元福已经将他视为心腹,屡屡采用他献上的“奇谋”。义儿军在老鸭堤一战中的姗姗来迟便和李小喜的“献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次义儿军、霸都骑、蓟州军的三方密谋,背后同样有李小喜的影子,毕元福已经答允李小喜,事成之后“必有厚报”!而刘守光也曾经对他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李小喜在义儿军中的前景一片光明!

可是,谁知结局竟会如此?

至此,李氏父子率部众在河北大地上辗转七年,先后跟随前卢龙节度使李匡威、魏博节度使罗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