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

第35部分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第35部分

小说: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自我”是决定者而不是被决定者,它只是形式的统一,只是逻辑上的主体x,而不是实体。对于这种只属于理性的东西,本不应该去寻找同它相应的对象,凡有相应对象的东西都是现象界的东西,从而是被决定的东西。总之,康德断言:理性心理学家的第一推理,当它把思维的逻辑主体当作思维所依附的实在主体时,它不过是以貌似创见的谎言在欺骗我们而已。

总起来看,康德关于自我或者说关于人的看法,也是针对他的前人而发的。在他看来,休谟抹煞了自我,把自我变成了一堆知觉;笛卡尔把自我看成是实体,这也不能表达人或自我的自由本质。康德的先验唯心论把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或自我的同一看成只是形式的而非内容的,认为自我只是讲:我的经验内容都属于我。这样的自我都变成了超出经验之上和之外的自由决定者。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本质,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大贡献。(因为现象界只有必然的因果律,只有物自体才有可能拥有“自由”。)

2。经过批判理性心理学,虽然不能证明我们对于灵魂的知识,但也绝没有否定灵魂的存在,反而在目的论的实践意义上设定了灵魂的不灭,也就是说,让理性在把灵魂的知识当作目的来追求的过程中永远抱有希望和信心。

理性的思辨使用和实践使用的这种“结合”,在康德看来便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知识,即关于世界的“目的论秩序”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涉及目的本身的构成,而只涉及世界和我们认识过程所体现出来的某种“合目的性”追求,因而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它首先在一切有机生命的合目的性活动中获得最基本的证据,表明理性在认识生命体时不能不承认并假定它们除了机械因果性外还有一个目的,哪怕这个目的并不能还原为机械规律从而得到透彻的认识。其次,生物界乃至整个宇宙从低级到高级的秩序也向我们表明它有某种最终目的,这就是“人”。通过与有机体进行“类比”,我们可以把整个宇宙看作唯一的一个最大的“有机体”即“人”的有机体,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多余的,一切都为人服务,却不能使人为任何别的东西(物)服务。所以人乃“万物之灵”,这个“灵”不是体现在他的自然天赋和自然冲动上,而最终体现在他内心的道德律之上,他意识到这条道德律及其高于一切自然物和自然律之上的崇高性,也意识到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将他的现世利益、身家性命乃至整个自然界用来服从道德律,他在这方面是绝对自由的。(这本内容留于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判断力批判再具体展开阐述)

三、谬误推理幻相之特点及向宇宙论过渡

1。谬误推理幻相的特点

康德指出,一切幻相都是由于把思维的主观条件当作客观知识;而三种先验的幻相则是由于将下述思维主观条件当作客观知识而产生的。第一种一般思维诸条件的综合;第二种经验性思维诸条件的综合;第三种纯粹思维诸条件的综合。理性心理学涉及的是第一种情况,即把“一般思维诸条件的综合”这一主观条件当作客观知识了。“由此可见,对所有一般思维的那个本身是无条件的条件所作的辩证推理并未犯内容上的错误(因为它抽掉了一切内容或对象),而只是犯了形式上的错误,必须称为谬误推理”。可见,谬误推理和宇宙论的二律背反(以及上帝存在的证明,详后)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抽掉了一切经验的内容,而试图单单把思维的形式条件当作客观对象来考察。但是我们不能把为了认识对象所必须设定的主观条件本身也当作对象来认识,否则那就是混淆了“进行规定的自己”(即思维)和“可被规定的自己”(即思维主体)、进行认识的我和被认识的我,正如混淆了认识和对象一样。

2。向宇宙论过渡

①第一版过渡到宇宙论的论述
第一版的过渡本质上是立足于对第四个谬误推理批判之上的。第四个谬误推理主要论证“灵魂处在与空间的诸可能对象的关系中”这个命题。独断论的观念论者(如贝克莱)完全否认物质的存在,正是违背了这一经验的实在性规则;但他们否定物质存在的理由,却正是物质概念自身的自相矛盾性即二律背反性,所以康德在那里预告说:“这一困难将在讨论辩证推理的下一章中消除,在那里将表明理性在有关经验关联中所有东西的可能性而形成的诸概念上的内在争执。”换言之,谬误推理虽然只是逻辑形式上的错误,而不关乎经验内容,但第四个谬误推理已暴露出这种形式谬误仍然是以经验事物的错误理解为前提的,这就是将现象误解为物自体。康德则认为,在经验的联系里,外部事物作为现象是现实地给予外感官的,内部事物、能思的存在者(灵魂)作为现象也是现实地给予内感官的,这两种现象虽然很不一样,但都是由范畴所体现的规则联结起来的知觉现象,而且彼此还根据这些规则相互联结为一现象整体、经验整体。因而,第四个谬误推理所涉及的灵魂与外部空间事物的关系,所有这些现象作为人心中的经验关联,是必须纳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即整个经验世界(包括人心)的关联中来加以考察的。这就过渡到宇宙论的讨论。

②第二版过渡到宇宙论的论述
我只有将来“我思”这一活动看作在内感官中呈现的现象,即看作思维在“我”这一先验表象之下自发地联结和综合统摄经验性直观材料这一种现实经验的行动,这个“我思”才能被称之为一个“经验性的”命题,这一经验的“行动”也才能成为经验的(心理学的)对象并由此而得到作为现象的“我”的知识;但却绝不能抽去这一行动中属于经验的一切东西,而把剩下的“我”这个先验统觉的统一性形式看作一个(知性)直观的对象,误以为可以通过范畴的规定使它成为有关“我本身”的知识。“我思”作为纯粹先验自发的逻辑技能就在内感官中产生出经验性的“我思”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经验性材料)是可以由活动本身具有的实体性、因果性等范畴来规定的,而它的形式(作为将实体性等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那个先验自我的综合统一性),则是不可认识的。理性心理学的失误就在于认为自我(先验的和经验的)可以在认识上由自己来规定自己,即要么将诸范畴运用于先验自我之上,造成一些综合性的命题,但这不可能有任何认识意义,却引出了对外部经验世界的怀疑论和观念论的困境;要么从经验性的“我思”活动中分析出一个思维主体的“我”,但作为思维主体,这个“我”又绝非经验性的,而是我现实地思维一切经验对象(包括心理学对象和自然界)的条件。因而,对这一条件的追溯与其说是理性心理学的(即对一般思维诸条件的综合),还不如说已经是理性宇宙论的(即对“经验思维诸条件的综合”的)追溯了。

理性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出一个自发地、能动地规定自然的先验自我,也是有其正当价值的,它由此而给了我们一个暗示,就是通过同理性的理论运用相类比,而在其实践运用方面肯定一个能够自己规定自己的自由的道德主体。这样一来,理性心理学对灵魂主体的追溯就完全汇入到第三个二律背反(世界上有自由,或没有自由,一切都服从自然因果律)的正题里去了,它与反题在不同的意义(道德的或认识的意义)上可以同时都是真的。康德在前面也说过,各种先验理念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例如“从一个人对自己(灵魂)的知识推进到世界的认识,并通过这推进到原始存在者,这是一个如此自然的进程,它看上去类似于理性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的逻辑进程”。可见这一过渡是完全必要的和必然的。

第七章 先验辩证论(三)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先验宇宙论批判
第一节:纯粹理性的背反论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是纯粹理性的第二种“辩证幻相”,康德又称它为关于“世界”或对象的先验幻相。这一幻相同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有所不同:关于主体的谬误推论是为本不应去寻找对象的东西去找一个对象;而“二律背反”主要说明“世界”作为整体是否有对象与之相符的问题。康德认为没有与“世界”这一理念相符合的对象,对象是现象界的东西,如果把理念当成现象界的存在,就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就叫“二律背反”(或“二律背驰”)。

普通的矛盾对立的两个命题,其中必有一个为真,但宇宙理念的矛盾对立的两个命题,则两者看起来对立的双方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康德称此种辩证的对立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Antinomie)。“二律背反”用中国邓析的话来说叫作“两可论”,或亦可叫作“两难论”,即从纯粹理性出发的矛盾对立的两个命题,双方都可以成立,但双方都发生困难。

康德说,因为宇宙理念有关现象综合中的绝对整体。就是说,它是从部分的、有条件的、有限的经验对象进而要求完整的、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绝对整体的理念,即把宇宙作为一个绝对整体来追求,这就是宇宙理念的特点。既然是有关感性经验的综合,因此,康德认为,仍然可以用范畴的四组来表示,即以量、质、关系和样式来表示四组二律背反的不同性质。与此相对应,于是有了四种纯粹理性的四种主张,在上一章我们已经在“先验理念的体系”一节中介绍了范畴中构成回溯从而要求绝对总体性的理念。相对于那一节介绍的四条回溯,构成四条二律背反。

第一类同“量”的范畴相对应,即用“量”去规定世界整体这一理念,这是按照“广延的量”的角度从有条件的量推到宇宙或世界之量的绝对完整,而这样做就产生了时间、空间上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第二类同“质”的范畴相对应,即用“质”去规定世界整体这一理念,这是按照“填充空间的存在”的角度从有条件的物质推到宇宙或世界之内容的绝对完整,而这样做,就产生了可分与不可分的矛盾。第三类同“关系”范畴相对应,即用“关系”去规定世界整体这一理念,这是按照“因果”的角度从有条件的果推到一切因之绝对完整,而这样做就产生了自由与必然的矛盾。第四类同“样式”范畴相对应,即用“样式”去规定世界整体这一理念,这是从“依存”的角度从有条件的彼此相依推到相依存在之绝对完整,而这样做就产生了是否有宇宙万物的绝对必然存在的矛盾。

一、先验理念的第一冲突
1。 
①第一个二律背反是属于“量”的方面的,它涉及时空中世界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完全超出可由经验加以证实或证伪的范围,因此争论双方都采用逻辑上的“归谬法”,即通过证明对方的观点的自相矛盾来反证自己的观点;此外,正题一般代表理性派的独断论的观点,反题则代表经验派的独断论的观点。其他的三个二律背反也是如此。

②正题:宇宙(世界)在时间中有一个起始(开始),在空间上有个界限。

反题: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始,在空间上也没有界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1)正题的证明:正如上所述,正反双方是采取归谬法,即证明对方的观点的自相矛盾,所以正题的论证是建立在反题的自相矛盾之上的。所以首先假定世界(宇宙)在时间上无开端,则我们从任何一个时间点回溯都将面临一个已经过去了的无限的时间,因而在世界中就有事物相继的无限系列过去了。但是无限是指其系列的综合永不能完成的意思。我们现在说某一个时间点为止有一个无限的时间系列过去了,这无异说:无限的时间系列到某一个时间点完成了它的综合,这是不合理的。所以说宇宙没有起始是不可能的,所以宇宙必须有一个起始。
(当然,正题的证明是康德代表正题的观点表述的,张世英在《康德的》中明确指出康德在正题的时间有限的证明中所犯的错误:第一,错在前提中已包含了结论。前提说:假定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那么,到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为止,无穷系列(序列)完成了。这个前提里所说的“为止”,就是指序列的终止,所以结论在前提中已经说出来了。第二,错在把无穷系列说成是不能完成的。其实,无穷系列只要一端是开放的,就可以成为无穷序列。无穷序列只能说不能在两端完成,但可以在一端完成。)

至于空间方面,如果说宇宙在空间上没有界限,则宇宙是个无穷的全体,但这无限的全体不能同时给予我们,而必须通过部分的综合才能达到,但综合要通过时间;现在说宇宙是个无限的全体,即等于说我们列举宇宙中存在的无限事物的综合已经完成,即在列举宇宙无限事物的过程中,已有一个无限的时间过去了,这是不合理的,上面已经证明。现在退一步说,假定宇宙的无限的全体是同时给予我们的,这话也不合理,因为所谓“无限”,是指系列的综合永不能完成的意思,而“全体”则是指系列的综合已经完成,二者是冲突的,说“无限的全体”便是不合理的。故说宇宙在空间上没有界限,是不可能的,而必须有个界限。

(2)反题的证明:反题的证明则在证明正题的不可能。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起始,则必须认为在世界开始之前有一个“宇宙的时间”;但空的时间不具有使世界开始的条件,所以只有有了世界才有其他事物的开始,世界本身却不能有起始,而是无限的。

再就空间来说,假定世界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但如有界限,那么,这个空间之外就成了一个空洞的空间,而实在的空间与空洞的空间不可能有关系,所以,说有界限的空间,是说不通的。这说明在空间上是没有界限的。(在这里康德实质上是批评牛顿的空间理论。牛顿把空间看成空水桶那样,世界则像水装进水桶那样装进空间之中,从而出现两种空间,即实在的空间和空洞空间,这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