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入世带来的…… >

第2部分

入世带来的……-第2部分

小说: 入世带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获得别人这样的称赞:〃他是好人〃、〃他毕竟是个好好先生〃。

    拘于情面的人,他们(包括那些致力于获得好好先生美誉的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别人哀求时,说不出〃不〃字。

    尤其当对方流泪哀求时,更是死也说不出个〃不〃字来。

    善于利用这个弱点的人,当然心里有数,因此,经常在好多人面前,使出这种〃诉之于情面〃的攻势。

    如果你是一位自诩为〃富于情义〃的人,碰到这种场面,可真是无法拒绝。结果是,明知受骗,明知会被利用,也只好任自己受骗、被利用。

    那些骗过、利用过你的人,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尝到甜头,食髓知味,不但不感谢你,反而沾沾自喜地想:〃哈,他是个拘于情面的人,只要诉之于情面,就会有求必应,很好对付啊!〃

    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重视情义,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也会受到大家的喜爱。

    但是,就有一些人,别有用心,把它当作最佳武器,横行于社会……这个事实,不能忽视。

    对这些狡猾、『奸』诈的鼠辈,如果显『露』出〃不愿意被看成(或是说成)无情的人〃这种心态,你就会身受其害。

    例如,当你让对方『逼』得不得不说出〃不〃字时,对方这时会说:〃哟,这是怎么搞的?听人家说,你是个很讲情面、很讲义气的人,照这个样子看来,连这一点子忙都不帮,倒是名符其实的无情汉、铁心肠,那些在外的名声都是假的。〃

    这些人才不管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立刻采取〃攻击是最好的防御办法〃这种策略,在背后猛数落你的不是。

    韩非子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一个上司,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硬心肠。如果太宠部属,部属就会得寸进尺,到头来就会上下不分,被部属轻视。

    三、不会说〃不〃的人

    『性』格温顺的人,他周围的人通常都喜欢与之打交道。

    人类是感情的动物,因此,任何人受到侮蔑、诋毁等伤自尊心的事,就难免会怒气横生甚至是恶向胆边生。

    生气的时候,如果自己能够加以抑制,有所收敛,就不致于怒形于『色』或怒形于语。

    如果是修行还不够,一定要将怒形于『色』或怒形于语的话,到头来就可能形成争吵、格斗的局面。

    争吵的时候,唾沫四溅,越说越快,也越说越气,可能会导致拳脚相加,更甚之有的还可能发展成为伤害事件、杀人的事件,这种危险『性』、不能说没有。

    因此,一般人都知道,对容易动怒、打架的人,总是出语谨慎,尽其可能地不伤及对方的自尊心。

    如果任何事情都要演变到动粗的地步,别说没有把握制服对方,就算是胜券在握,但是次次动武,也够麻烦的。

    要是出自惩戒对方的意思,把对方痛打一顿,就得接受别人这样的恶评:〃多野蛮,动不动就动手打人?或者是〃明知对方的弱者,却动手去欺侮他,真不像话!〃

    所以说,一般人都讨厌好战的人,有意疏远这种人。

    由此可知,对温顺成『性』的人,大家就都乐于与之相处。这是因为:

    1、与这种人说话不必顾虑太多。

    2、相处之时,可以放言直谈,即便某些地方伤及他的自尊心,个『性』温柔的人也总是一笑置之,不会记恨于心。

    3、这种人不容易动怒,彼此之间容易保持和谐、和睦。

    就为了这些缘故,大多数人都对温顺成『性』的人有好感。

    人们口口声声地说:〃他是温顺、老实的人〃、〃他是位容易相处的好好先生〃。

    大多数人都喜欢这种人,想来,这自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你想过没有,温顺一旦过度了呢?会有什么问题吗?

    个『性』温和、自制力强、有耐心、善于协调、不喜欢与人相争……,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大受欢迎。

    在商场上,这样的好好先生会得到很高的评价。

    但是,如果光是不喜欢与人争,因而无法〃争所该争〃,〃言所该言〃,那么,别人对他的评价就不大相同。因为,一个人如果不管受到何种侮辱也不发怒,这种人一定是:

    1、没有自尊心的人。

    2、想发怒又不敢发怒的胆小鬼。

    古人说过:〃弱者也有志气,不可轻侮〃。

    毫无自尊心的人只能被轻侮,而无法被尊敬。

    不喜欢与人争的豁达作风,如果演变到毫无斗志,或者同样是温和,如果演变到毫无惧气、魄力,就会让人误会,给贴上没有志气、胆小无勇的标签。

    温顺过度的时候,别人恐怕连〃好好先生〃这个称呼都不愿给他了。

    四、过度诚实,容易上当

    诚实是一种美德。

    自古以来,善良的人们就恪守这一不变的信条;从小到大,我们的耳朵里便被灌输着这样的语言。

    客观地说,诚实的确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很有用的美德。诚实的人会拥有更多的朋友,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会赢得上司、同事、朋友的赞扬。

    但是,你可曾想过,如果诚实过度,那么,就不是美德了,而且,骗子还会利用你的诚实来欺骗你。

    诚实的人,一般都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心里怎么想,就对别人怎么说。不管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不是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也不管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不是会给别人带来反感甚至伤害,都一样〃实话实说〃,且毫无保留。

    2、对于别人的话深信不疑,别人怎样说,他就怎样听,而不去考虑那些话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好的目的和动机,更想不到别人是否在故意害自己。

    3、无论面对的是什么人,都用一样的态度、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想法、一样的方式不加区别地诚恳相待。

    4、把自己的喜好和厌恶都在别人面前表『露』出来。

    5、不知道怎样突出表现自己的优点和掩饰自己的缺点。

    这样的人,其诚实的个『性』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和赞赏,但是,由于他诚实过度,所以也会常常让别人反感,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对于朋友和同事等的缺点,诚实过度的人可能会坦诚地说出来。尽管他说的都是实话,但在别人听起来不仅感到刺耳,而且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

    如此一来,就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人们也不会再把他看作〃好好先生〃了。

    不仅如此,而且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会利用这种人所具有的过度诚实的个『性』,进行欺骗活动。

    比如,呈君诚实可靠,在吴君的同事中,有一个颇有心计的人,名叫李强。李强常常拿吴君来开玩笑,有时还蓄意算计他。

    有一次,李强当着吴君和几个同事的面宣布说:〃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可靠消息,这个月老板要多发给吴君500元奖金,鼓励他在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现。〃

    吴君对工作确实认真负责,而且做得也很出『色』。听李强说完后,他马上信以为真谄,傻傻地笑着。

    但是,李强接着说:〃为了庆祝这一可喜的事,我建议吴君拿出一部分钱来请客。毕竟大家都是关系很好的同事,理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命运,共呼吸。因此,吴君的快乐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

    吴君想道:〃既然这个月的奖金额那样多,那么拿出一部分来请客,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再者说,人家已经提出了要求,同事的面子也不好轻易驳回。〃

    于是,吴君就爽快地请大家吃了一顿。

    一些知道内情的人,明知道李强是在欺骗吴君,但谁也不说破,而且也都抱着〃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的想法,一起享用了吴君奉献的丰盛饭菜。

    结果,吴君当然没有领到500元数额的多余奖金,而他请客却花了180元钱,这些钱白白花掉了。

    吴君心里也后悔,但他没有想到李强是在骗他,而是认为:李强肯定没有说错,自己没领到奖金,一定是老板又有了别的什么想法,变了主意。

    吴君由于诚实过度,结果变成了一个可以任人摆布的可怜虫。这种人,当然谁也不愿意当,但事实上,这种人的存在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由此可见,如果诚实过度,就会变成一个轻信的人,而轻信别人恰恰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个『性』。

    第三节认清骗子的真面幕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存在着多种需要,包括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而且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这些需要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都得到满足。不仅非常态(畸形)的、不合理的需要不可能得到满足,即使常态的、合理的需要也会由于社会条件和个体自身条件(政治的、经济的、能力的等)的限制而得不到满足。就范围而言,许多需要超出了社会和个体的条件所能达到的界线;就程度而言,需要本身是个无底洞。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许多需要难以满足是正常的现象。

    对于犯罪人来讲,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正常合理的需要不能满足;另一种是他们的需要结构不合理,即其需要内容违背社会要求。诈骗犯罪人的欲求不满,根源在于其需要结构的不合理。

    需要产生以后,如果不能满足,人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焦虑、紧张、不安等。这种心理反应又可能导致一定的行为,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反社会的犯罪行为。但如果个体具有调节自己需要结构的能力和心理适应的能力,就不会导致犯罪行为。众所周知,人的犯罪行为,首先是由反常的、畸形的或臆想的需要所引起,但即使是这些需要,只要个体能克制、调节和导入其他方向,也不一定会直接导致犯罪行为。而对于正常的合理的需要来说,如果得不到满足,个体可以谋求以新的其他合理途径来实现需要的满足,即改变策略;也可以以另一种正常合理的需要来替代。即使是此两种情形都不可能,从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个体也可以通过心理防卫机制,采取妥协『性』的措施,如文饰、表同等,使自己免受因挫折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从而避免产生一些过激行为,走向犯罪。同时,个体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或对需要进行再认识,或降低抱负水平,压抑和克制自己时不能满足的某些正常合理的需要。

    需要得不到满足并不构成犯罪。只有在需要受阻,个体缺乏调节能力,谋求以反社会的违法犯罪的方式来满足需要,才会形成犯罪动机,走向犯罪。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需要也可以成为犯罪行为的基础。就行为的评价来说,重要的不是需要本身,而是满足需要的形式和方式,是个人对需要的认识和接受水平以及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心理素质和社会教养水平。归根结蒂,是个体的自我调节水平和能力。有调节能力的人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挫折感后,也会有一些非理智的消极行为,但不会产生犯罪动机,导致犯罪。犯罪动机的形成是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在需要不能满足时,谋求以反社会的违法犯罪手段和方式来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

    一、年龄、『性』别、个『性』或犯罪的关系

    1年龄

    年龄与犯罪心理的形成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身心发展成熟的程度不同、社会经历各异,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犯罪率的高低和犯罪种类、方式的选择。在诈骗犯罪中,各个年龄段的犯罪人都有,但相比较而言,青年犯罪人居多。在青年期,人的身心发育最快,生理和心理变化急剧。这个时期的人充满着各种矛盾,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和自尊心,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性』情不稳,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好感情用事,往往只顾眼前得失,不计严重后果。如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则很少考虑制度、道德的约束力和法律的威严。而在中年期,人的世界观已基本定型,心理状态较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在从事经济犯罪时,一般都经过深思熟虑,作案手段较为诡诈,方式较为隐蔽。贪污、受贿、走私、诈骗、投机倒把等犯罪,多数为中年人所为。从金融系统的经济犯罪看,这个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占20%左右。在老年期,人的精神与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映迟钝,情感单调、孤独感增强,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偏狭、幼稚等特点。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大半生勤劳清白,但到晚年经不住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成员的抱怨,而失去理智,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不沾白不沾〃的错误念头,造成晚年失节。

    2『性』别

    男『性』犯罪从总体上看要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易形成犯罪心理。从诈骗犯罪的『性』别特征看,首先,男『性』犯罪人数明显多于女『性』;其次,男『性』犯罪金额一般较女『性』大。在诈骗犯罪中,之所以会出现男『性』不同于女『性』的犯罪特点,主要是因为女『性』在生理特点和社会环境方面与男『性』有别而造成心理差异所致。其主要表现为:

    1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

    雄『性』激素的大量分泌,使男『性』有极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另外,男『性』经常会遇到来自社会方面的不利因素,为了获得成功,他们所受到的挫折要比女『性』大,为消除挫折,男『性』往往倾向于采用表面化的形式或以违反社会规范的形式;而女『性』则不同,她们面对挫折时的忍耐『性』要强于男『性』,不轻易表现攻击行为。

    2男『性』比女『性』更具支配『性』

    所谓支配『性』具体表现在能自我决定、有主见、抗拒他人对自己施加影响,力图左右他人行为等。一般来说,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男『性』较主动、独立、支配欲强,而女『性』则较被动、顺从,依附心较强。

    3男『性』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