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雄人间庄子-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一讲 立得定,才不致因怂恿而妄信 ……《庄子o外篇o田子方》解读
已不止一次听人说这是个信仰匮乏的年代了,我曾以为这是当今世界特有的精神问题,读完《田子方》后我才觉得,信仰匮乏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问题。
信仰,简单地说,就是相信。相信爱情的美好,相信友情的无价,相信亲人的和睦,都是一种信仰。从群体来看,老百姓们对国君政绩的肯定与支持亦是一种信仰;从个体来看,一个平民有理想、有目标、有竞争对手、有喜欢或崇拜的精神榜样,也是一种信仰。《田子方》就诠释了这两种信仰。
信仰匮乏之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都有过,就因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乱世中的百姓就如同草芥般微小,失去立身安命之所,他们的信仰也早已失去,就只能随波逐流。
有了这么个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过去的君主或起义者为什么要用仙人、巫术、鬼神等去麻醉百姓,俘虏百姓,最后再用军队、武力、法令等等来巩固统治了。
周文王在渭水游览,看见一位老人在水边垂钓,可仔细一看,这老人又不像是在钓鱼,因为他并非把钓竿拿在手里,而只是让钓钩悬在水面上。看来他并不是有心在钓鱼。文王一看,觉得老人非同一般,决定要任用他,打算把整个朝政都委托给他,然而,文王又担心自己的大臣对这个老人不信任敬服。他左思又想,本想算了,又实在不忍心看到天下臣民失去一位贤德的大士。于是一大清早文王就召集了众臣嘱咐说:〃我昨晚上梦见了一位非常贤良的人,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长长的胡须,骑着一匹杂色马,四只马蹄半边是红色的,他大声命令我说:'赶快把你的朝政托付给那位在渭水垂钓的老人吧,这样你的百姓也就可以解除痛苦了!'〃 众臣闻听惊恐不安,颤抖地说:〃看来这个托梦人就是君王的父亲啊!〃文王说:〃虽然是先王托付的梦,但为了谨慎起见,我们还是找巫士占卜一下吧。〃众臣说:〃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不必多虑了,又哪里用得着再行卜问呢!占卜就是不信任,那可是对先君不敬啊!〃听了众臣的话,文王便迎来了那位渭水垂钓的老人(即姜尚),当场把朝政委托给他。
第46节:因怂恿而妄信(2)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通过耍手段决定结果的案例,跟陈胜吴广把黄符藏于鱼腹一样。用孔子的话来说,文王之所以假托于梦,借用先君的话,其目的只是为了让臣民在短时间内信任并顺应他。
从结果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快速传播案例。传播者是文王,受众是大臣百姓,手段是借先君之言。对于我们来说,分析如何利用大众的信仰匮乏去传播自己的思想,还不如探讨一下如何才能使大众有信仰,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传播者,而是受众。
要想找到治本之法,得先来看看我们的信仰是怎样变得匮乏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迅速地丢失了信仰。
庄子去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上下那么多儒士,恐怕很少有信仰先生所推崇的道家学说的人。〃庄子说:〃依我所见,鲁国的儒士其实很少。〃鲁哀公说:〃全鲁国的百姓差不多都身穿儒士的服装,你怎么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那些戴圆帽的儒士知晓天文,穿方鞋的懂得地理,用五色丝绳挂着玉佩的遇事能决断。然而,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真正身怀学问和本事的学士不一定要穿儒士的服装,穿上儒士服装的人也不一定真正具有那种学问和本事。你如果不相信,你不妨在国中立个号令,没有儒士的学问和本事而又穿着儒士服装的人将以死罪论处,看看情况。〃于是,哀公按照庄子说的号令五天,结果鲁国上下几乎没有再敢身穿儒士服装的人了,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士服装站立于朝门外。鲁哀公召他进来考验他的学识,以国事征询他的意见,发现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他都能做出回答。这时庄子笑道:〃鲁国如此辽阔而儒者却只此一人,怎么能说是很多呢?〃 可见,这个社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多,半斤八两却夸夸其谈的人倒有不少。本来我们是可以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被这帮不学无术却又热衷于欺世盗名的人一搅和,很多立场不坚定的人就成无头苍蝇了。
这是告诉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要太容易被人怂恿。有了坚定的立场,我们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美准则了。
庄子在这里给我们讲述了很多这方面的高手,他们外表平凡,乍一看连乞丐都不如,实质上却都是真正的大师,是一批把生活当艺术的能人。像姜子牙,虽用直钩钓鱼,亦能使愿者上钩;像宋元君花费心思寻找到的画师,他只需赤裸上身盘腿而坐,无须润色调墨,信手拈来,便足以入木三分。
外物不能随你而变,主观唯心是要不得的。你必须要看到,世事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明智之举。真正的信仰,不是相信别人,而是建立自己对自己的信仰。
前进的道路上,你是自己唯一的对手。今天和昨天相比,你是否进步了一点?明天跟今天相比,你又要树立怎样的信心,设计怎样的理想?这便是你的信仰。不要把别人或先人作为对手。拿别人做对手太被动,人家不前进,你也前进不得;看着人家停滞你便沾沾自喜,孰不知自己亦在停滞之中。选先人做榜样或对手是没头脑的行为,因为时代不同,价值观也已发生改变,你和先人哪有可比性呢? 你选择的对手必须是有潜力的、永远向前的、未来不可限量,这样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当你明白这点后,一切事情都变得积极了,你也就不至于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了。
列御寇要向伯昏无人展示他高超的射箭技巧:他拉开弓弦,在手肘上又放了一杯水,这才发出第一支箭;还没等箭头射入靶子,他紧接着又搭上了另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第三支箭便又搭上了弓弦。他熟练地射着,这时他的形态就像一动也不动的木偶。
伯昏无人看后,取笑道:〃这不算什么。你的伎俩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我想跟你爬到高山上,脚踏摇摇欲坠的石块,面对百丈高的深渊,我看到时你还能不能射好箭?〃说完,伯昏无人拿着弓箭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背转身去慢慢向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这时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向上望能窥测青天,向下探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却胆战心惊,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你想要射中靶子就很困难了。〃
第47节:言语是沟通工具(1)
由此我想对有真本事的人说,看到你进步,旁人总会眼红的,他们会想很多法子去刁难你。对于这些无聊的挑战,你应该学会笑着面对,最大的侮辱其实是最大的鼓励,最尖酸的取笑恰恰是最善意的进言。只有耐得住寂寞与刻薄,才能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射手,不妨隐忍于黑暗,太阳升起之时正是你弯弓射日之机,到那时,箭在心中,自然百发百中。
第二十二讲 言语是沟通工具,也是达意的障碍 ……《庄子o外篇o知北游》解读
《知北游》既名为〃知〃,想必是到过北方的了,多情的庄子在走马观花的行程中播下了无数爱的种子。
南方还是盛夏,北方却已是严冬。南方那些枝叶繁茂的树纷纷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北方枯萎的树,因为在表面上北方那些树毫无枝叶,没有生机,但它们的内心世界却是荡漾的、闪烁的、流光溢彩的。庄子,这个绝顶睿智的男子就在它们身边,喝酒,冥想,偶尔哼几句小调。
我能想象,南方的树实在太羡慕北方的树了,于是它们在一夜间全都枯萎了,也都变成了北方冬天的树。它们想念着庄子,唱着忧伤的曲子,其实是在感激,感激庄子的旅行,像一阵风的旅行,因为这个男人对一切事物都怀着小心而好奇的心思,这些不曾享受过爱宠的植物从他的关怀中获得了温暖。
而庄子的关怀转瞬即逝,留给它们的只有一段伤心。它们无法离开土地,无法跟随庄子的脚步,于是它们纷纷变成了冬天的树,幻想着身处北方,等待着和庄子的再次偶遇。没过多久,枯萎的树开出了花朵,那是它们对知己的思念;没过多久,花朵落下,那是它们对土地的亲吻;没过多久,树死了,没有留下果实。没有结局的故事,只能永远埋在心里。
庄子的爱是泛滥而博大的,我在他的爱情世界里看到了成千上万卑微的生物,它们的爱情绝望得纯粹、美丽得失真。
在《知北游》里,空想家庄子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声的世界。这里的无声是指没有人声,而风声、雨声、流水声、呼吸声则都是可取的,不然就没有天籁了。因此庄子在此给每个人的嘴里都塞了点什么,让他们暂且成为哑巴。
庄子在《知北游》里对真理是这样定义的:无法用语言归纳,存在于你我之间,有待时间的考证,但终究是正确的。
庄子希望消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这样的距离消失后,你我就等同了,我得道你便得道。庄子其实是把消灭人与人的距离看成了一个跳板……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便拉近了人与道的距离。
取消语言,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绝对是种疯狂荒诞的举动。但在我看来,庄子的想法无疑是先进的,他是要彻底去除影响我们真正沟通的障碍。我们之所以不习惯没有语言,就是因为我们一心想要利用语言,语言让我们相互沟通,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庄子认为,我们之所以离不开语言,是因为除了使用语言我们没有其他办法来解释我们与别人的不同看法、见解和意见。
只有庄子可以让我们达到思想一致。有了心的大同,语言就成了多余的东西。当我们能够心心相印,一个眼神、动作、表情都能代表我们的心意:父母子女之间不需要语言就能实现赡养与尽孝,师生之间不必说话便能做到知识流通、教学相长,夫妻之间不用多说即可相亲相爱。没有语言,争吵与打斗就少了,无聊的喧嚣也就少了。
庄子的意思是,大道和真理不需要语言就能在我们心中流通。取消语言后,那些对我们生活有用的道理、真正的道理能够在我们心中流传;而那些谬论,那些不正确的见解,因为彼此无法达成大同,所以便无法在我们之间流通。
不难看出,庄子之所以提出〃取消语言,不许说话,说出来就过时〃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个客观前提下的,而这个前提又是自始至终贯穿了《庄子》全文的,那便是:天地万物不属于你我,天地只属于天地。
庄子把个体的私有化改成个体的公有化了。这样一改,世界就有趣多了。你的身体不仅仅属于你,还属于你的父母、儿女、妻子、老师、朋友……范围一点点扩大,当它趋向于无穷大后,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天地的。同样,你的父母、儿女、妻子、老师、朋友……他们的身体也是属于你的。因为共同的躯体为大家所有,于是思想便可以在这个躯壳里自由流通。这是庄子对躯体的一种突破,是一种最具理想色彩的创举。
第48节:言语是沟通工具(2)
舜请教丞说:〃道可以获得而据有吗?〃 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能占有的,你又怎么能获得并占有大道呢?〃 舜说:〃我的身体不是被我所有,那谁又能拥有我的身体呢?〃 丞说:〃这只是天地把形体托给了你,生命不是你所据有的,这是天地给予的和顺之气凝积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据有的,这是天地把自然之气凝聚于你;你的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的,这是天地所给予你的蜕变之形。所以,行动时不知去哪里,居留时不知持守什么,饮食而不知滋味。行走、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对这种无形之气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 性命不是你私有的,子孙不是你私有的,你所得到的不是你私自拥有的,所失去的也同样不是你个人所能承受的。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幸福减半,痛苦减半。
在提出了应当取消语言、躯体应该公有、幸福与痛苦程度均可减半后,庄子开始探讨大与小的问题,指出最大亦是最小。因为没有语言,所以一丁点声响便是全生灵的回声,最伟大的天地之道也往往体现在蝼蚁中、在稻田的稗草里、在瓦块砖头中、甚至是在大小便里。极小亦是极大,因为那么小的地方都体现着本质,所以整体上自然应当更加能够体现出本质。
之后,庄子又提出了对人生机遇的看法,他并非是要麻醉广大人民,他只想让大家跟他一样潇洒。这也是他提出躯体公有化后的第二次理想化创举,他把躯体当成一个旅馆,一个客栈,一个情感(喜怒哀乐)的暂居地。
有一天,颜渊问孔子:〃我曾听老师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老师,一个人应该怎样居处与闲游呢?〃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能持守;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顺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能够内心恒定而不至离散游移,对于变与不变都能泰然处之,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至于有所偏移。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待物的好处所。那些被称作君子的人,如儒家、墨家之流,尚且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现时的人呢!真正的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无论山林还是旷野,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会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