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拯出生之后,父亲看他皮肤黝黑,把他当作怪物抛弃了,但大哥不相信,便把包拯捡了回来,从此便由大嫂喂养。为了养活包拯,大嫂王凤英忍痛将自家幼小的儿子寄养到别处,抚养包拯到7岁,这也正是包拯将大嫂称为“嫂娘”的原因了。
有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们前来告状说,他的亲人包勉身为沙县知县,侵吞救灾粮款,『逼』死人命。现已罢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状纸投到了包拯手里。
包拯见状大怒,急忙命人把包勉抓来问罪。包勉自知抵赖不过,但他请求看在母亲份上,让包拯饶他一次,并且表示,决心今后不再欺压百姓,决不胡作非为。
包勉以为看在母亲的面子,包拯会放他一次。然而,包拯却有自己的想法:亲如娘亲的嫂嫂一贯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干好事,我要是顾念私情有意包庇,这岂不是负了嫂娘一凡教诲。只要我给她养老送终,嫂娘是不会怪罪的。
于是,包拯根据宋朝法律,用铡刀将侄子包勉铡了。并以此为戒,立下家训。在他的严格管教下,他的子孙都能恪守家规,并仿效先辈,居官清廉。
包拯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洁自律,英年早逝,令人十分惋惜。包拯次子包绶,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丞、濠州团练判官,后转任潭州通判,殁于赴任途中。包绶不论在何地任何职,都能清苦守节。他任京官时,曾回故里为生母守丧数载,家虽贫,而无一毫发于乡里。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别无他物。包拯之孙包永年,曾任咸平县主簿,官至崇阳县令。他廉洁自守,死后了无遗蓄,连丧事都是亲朋出资办理。古时以“官能到贫乃是清”。后人评道:“包拯言传身教,子孙居官清廉。”包氏家族的这种清廉遗风至今犹存。
教子感悟——
做孩子的好榜样
为官公正清廉,乃包拯为官的原则,所以,他被世人称之为“包青天”。以“正人必先正己”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教导子孙后代,从中不仅体现出了他的高尚品质,更体现出他教子有方和品德育人的严谨态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孩子的模仿『性』强,如果父母运用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影响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孩子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离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因此,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父母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第二章 品德育人,让孩子先学做人 第六节 品德育人——让孩子自己找苦吃
董浩云是浙江省定海县人。1911年出生,192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航运业训练班,1928年到天津航运公司当职员,后逐步升任为常务董事,踏上了经营航运业的生涯。靠“勇于竞争,大胆创业”的精神,几经努力,他开创了中国、亚洲和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因而享有“现代郑和”的美誉。他拥有各种船只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是世界“风流船王”奥纳西斯的近一倍;虽不及“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环球集团多,但其船舶的种类之多、单船吨位之大、机械设备之新,均超过环球集团。
董浩云虽然是世界级名人,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富翁之一,但他对自己的子女的要求却十分严格,从不娇生惯养。
董浩云以“体验生活”磨砺了儿子董建华的心态,使他成为一颗明珠。
董浩云有2子3女,按中国的家族传统,董浩云培养两个儿子为管理家族事务的接班人,而长子董建华则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1973年5月29日,在上海从事海运的富商董浩云喜得贵子,取名建华,盼他将来成为建造新中华的栋梁之材。在董建华两岁生日时,董浩云曾在儿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一行字——“欢迎伟大新时代的晨光”,由此足以印证董浩云对儿子寄予的期望了。
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说:“父亲很早的时候便栽培董建华接管家族生意,所以对董建华特别严格。在我们5个兄妹中,除董建华外,其余都在香港的贵族学校读书,唯独董建华要入读中文中学,为的是学好中文。”
董建华13岁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他在利物浦大学学习时,正值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董浩云的船队得到了迅猛扩张,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世界级船王。此时的董建华也随之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富家子弟。当时在欧美留学的富家子弟常常比高级轿车、比出手阔绰、比穿着时髦,而董浩云则要求董建华过简朴的生活,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因此,董建华在英国学习时,遵循了父亲的教导:自律、自好、自强。起居饮食没有一样因为自己是船王的儿子而与众不同,他与普通留学生一样,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往返于校园与往所之间,潜心于自己的学业。
董建华大学毕业后,舆论认为董浩云肯定会安排儿子去美国继续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运王国执掌要职,为自己分担经营管理上的压力。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董浩云却要董建华到美国去打工——到通用汽车公司最基层去当一名普通职员。
面对父亲的一次又一次的决定,董建华没有一次埋怨,这次也一样。就这样,在美国勤勤恳恳干了4年。
董建华在美国工作期间,正赶上美国社会掀起阵阵种族歧视的恶浪。为生活与工作方便考虑,董建华请求父亲出面为他办一张“绿卡”。董浩云听了非常生气,他对董建华说:“不管给什么籍,我们到底还是中国人。个人没有作为,不管什么籍,都没有人看得起。”父亲坚决不同意为儿子申办美国绿卡。
1982年,董浩云因心脏病去世,但董氏家族与美国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冷落下来,而是有了新的发展。布什继任美国总统后,多次邀请董建华到白宫做客。后来布什到香港,董建华也以礼相待。但当美国『政府』向董建华发出入籍邀请时,董建华却没有接受。在这一点上,董建华一直没有忘记父亲“以中国人为骄傲再创天地”的教导。
教子感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日本,一些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在瑞士这个富裕的国家中父母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然而,在这个曾经以“吃苦耐劳”作为传统美德的中国却存在着这样的景象: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若,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因此,父母和老师应从孩子小时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不畏苦、乐吃苦的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也必定大有裨益。
第二章 品德育人,让孩子先学做人 第七节 品德育人——彭德怀教子诚实与谦让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彭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彭德怀,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彭大将军,一个当之无愧的中华英雄;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叱咤风云于沙场的元帅,一个经过历史沧桑浮沉、饱尝人世辛酸悲苦的老人,他用他赤子的热血,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民心、承载着正义。更为可贵的是,在经历了万般磨难之后,他仍然秉承着这份执著和刚毅教导自己的后代。
彭德怀以身示教,谦让处人之道。
中国解放后,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住到吴家花园。在那里,彭德怀亲自开荒种菜,挖塘养鱼种藕。他一生没有子女,把弟弟彭金华烈士的女儿彭梅魁当做亲生女儿,梅魁看到伯父年纪大了,劳动有些吃力,便时常劝他应多注意身体。
彭德怀当时所住的地方叫挂甲屯,那里的人们世代都是喝井里的水,他就把自己院子里的水接到街上,使街坊邻里用上了自来水。附近有很多贫困户的房子是土坯垒的,遇到下雨,他就问问那家房子牢不牢,并把房子有危险的人家,搬到自己院里来住。谁家的孩子病了,他总要跑去看看;谁家的孩子结婚,他就前去祝贺……伯父的种种行动,使梅魁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有一次,他从外地回来带回两件雨衣,他的侄女看见雨衣非常高兴,早就盼着叔父给她买件雨衣了。这下买回两件,可以随便穿了。可没想到,彭老拿着雨衣先到左权同志的女儿那里去了。彭刚见此情景显得有些不高兴,她心里埋怨着叔叔。彭老走到左权女儿的身旁,伸手把两件雨衣递过去,让她先挑一件自己喜欢的。她不好意思地说:“彭刚也没有,就先给她挑吧!”彭老说:“没关系,谁先挑都可以。”经过再三劝说,左权同志的女儿随便拿了一件。彭老拿着剩下的那件雨衣,转回到彭刚身边,他看着侄女一脸不大高兴的样子,便道:“哟,这怎么啦?什么事使你这个小鬼不高兴了?”然后,把手里的雨衣擎起来,说:“你看,这雨衣是给你的,多好看,喜欢不喜欢?”彭刚生气地说:“人家挑剩下的才给我,我不要!”彭老见侄女这副样子,并没有发火。他凑上前去,弯下身子对侄女说:“你不是不晓得,她的爸爸在1942年指挥部队与日本鬼子作战中牺牲了,妈妈又不在身边,多可怜。我们应该照顾她才是。遇事先人后己,互敬互让,才光荣哩!”彭刚听了叔叔这番话,不觉『露』出了笑容,收下了雨衣。
教子感悟——
培养孩子谦让,使孩子的品德更上一层楼
所谓谦让,就是指谦虚地不肯占先。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谦让的事例。谦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是文明礼貌的一种表现,谦让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一项道德规范,它的形成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
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优越的地位,优越的待遇,使得有些孩子根本不懂何为谦让,如何去谦让,使谦让的美德日渐消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倘若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子女不懂谦让,将不敢想象,我们的社会风气将会是什么样子!由此看来,从小让孩子们知晓谦让,意义格外深远。
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应时刻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当小朋友来自己家里玩时,提醒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让小朋友先来,注重言传身教。如: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父母在车上看见年迈的老人和抱小孩子的『妇』女,便主动起身让座。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却让孩子进一步认识谦让的真正意思,进一步增强了孩子谦让的意识。
当然,谦让是一种美德,但一味的谦让,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感。解决孩子之间的谦让问题,并非简单之事,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发生矛盾到解决矛盾,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商量,学会等待,学会轮流。在这其中,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增强了正确的自我认知,也学习了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一些沟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当孩子有谦让行为时,父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啊,我们家宝贝儿长大了,学会照顾别人了!”“你做得太好了,真是个好孩子!”孩子通过父母的言语强化,会逐渐懂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受人欢迎的。
第二章 品德育人,让孩子先学做人 第八节 品德育人——父亲教司马光要诚实做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光的成就主要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司马文正公集》等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
司马光一生做人的准则,就是诚实,而这是他父亲在他幼年时教给他的。
司马光父亲要孩子剥花生米,以教导孩子做个诚实人。
童年的司马光与弟弟司马义一起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寄托了父亲全部的期望;而司马义虽然天『性』驽钝,但为人忠厚老实,与司马光简直不像是一家人。
一天,教书先生对司马光的一篇作文大加赞扬,弟弟司马义冲着司马光竖起了大拇指,很为他高兴,可司马光却红着脸低下了头。原来,这篇作文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从古书上抄袭来的。
弟弟得知后,建议他去向先生说实话,但是,司马光却犹豫不决,他说:“我只抄了一部分,先生是不会看出来的。告诉了先生,先生反而会觉得没有面子,连学生作文抄袭都没有看出来。再说,我以后不再抄袭就是了!”
然而,事与愿违,先生不是没有看出来,而是早就看出来了,并且将此事告诉了司马光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