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参考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移默化的学习逐步地成长起来。那么就要下定决心,通过努力使自己独立学习和成长,在道德上恢复健康,并把这作为找回自信的机会。有了把握住未来的自信,这时候自私也就自然消失了。
5。陷入习惯误区时
出现习惯误区多数是因为做同一件事的时间太久。在工作中,每个职业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即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陷入情绪的低潮期。这并非能力不足造成的,主要是心态造成的,是没有了〃像开始一样〃的工作态度。
大学生:〃只要能够进公司就万事大吉了。〃
上班族:〃怎么着都行,只要不再去上班。〃
大学生:〃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非要下海去做生意,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
上班族:〃最羡慕那些撂下辞职信,扬长而去,投入商海的人了。〃
上面的对话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今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只要家里有快要毕业的孩子,那找到工作简直比过节还令人兴奋。对父母来说,这甚至比结婚更加重要,仿佛进了公司就什么梦想都能实现了。如果仅凭这样的热情开始职场生活,那不用一年就会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进而坐立不安,四处张望。再过两年就开始张口闭口地念叨〃不上班就好〃了。
仅仅抱着那种急切的希望,那么即使就业了也不会一帆风顺。同样,辞职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也不会一马平川。之所以觉得其他地方好,不过是对现在自己的生活不满,而这种人不论做什么都会有同样的不满。因为职场难熬而放弃工作,去开创自己事业的人就一定能忠于他的事业并从中得到满足吗?大多数答案是否定的。
关键在于态度。在我们身边,有的人即使工作再困难也能给自己信心,保持良好心态,不断提高自我,在工作中屡创佳绩;有的人即使工作再清闲也要一边对待遇、工作环境等不满意的地方指指点点,一边左顾右盼地去寻找心目中更好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态度不就能决定未来事业的成败吗?对现在的工作不积极,就算改做其他行业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俗话说:〃别人的饼总是显得更大。〃有这样想法的人,拿着再大的饼也不会觉得大,总是对别人的饼虎视眈眈。从来不去考虑自己拥有了多少,也从来不去考虑他所拥有的能否使他过得幸福,所以他们永远也进不了幸福的大门。
〃要是钱再多点,我就捐给社会……〃
〃个子再高点就能当上运动员了……〃
〃如果让我晋升,我肯定会干得很出色……〃
〃我要是有这么漂亮的女朋友,那还不拉出去满世界炫耀……〃
〃只要换掉我们的组长,就能把项目好好推进一下……〃
〃要是再稍微轻松点我就有空去读书了……〃
说这些话的人,他们的愿望永远也实现不了。他们〃如果……的话〃的假设是不会成真的。退一步说,就算真的实现,到时又会出现新的〃如果〃。那些说到时候把项目向前推进的人,他们心里其实根本没有完整的规划,就算有思路,也缺乏实现的勇气和信心,不然规划的项目早就应该在实施中了。
正文 第21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7)
正文 第21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7)
《近思录》里有这样一句话:
〃欲望强大的人不是真正的强大,真正的强者不屈服于欲望。〃
真正的强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他知道如果现在无法忠实地做一件事,就算换了环境结果也是一样的。
从现在开始忘掉〃如果……的话〃的假设吧。那些只不过是借口,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丝毫帮助。不妨用下面这些想法来代替,看看效果会怎样:
〃现在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算工作了也不能施展才学,所以一定要认真学习。〃
〃连这样的困难都忍受不了,就算辞职后去创业也注定会失败。一定要鼓起勇气,渡过难关。〃
有时〃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陷入习惯误区时
表现为
√每次做事的方法都一样。
√总是墨守成规,尽量回避风险。
√没有什么新鲜的话题供朋友之间消遣。
√从事同样的工作两年以上,没有意识到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解决办法
1。改变位置
出现习惯误区多数是因为做同一件事的时间太久。所以,即便在同一家公司也要有意识地去尝试不同的体验。
2。改变方法
无论如何,自己有干劲时,不要死板地循规蹈矩,试着改变一下环境或者工作方法反而会收到奇效,会获得不一样的心情,所面对的一切会更新鲜,视野也就开阔起来。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不墨守成规,有意识地避开前人总结和现在流行的理论方法,另辟蹊径。当然,试图改变总要遇到阻力,这无法避免。其中需要磨合和雕琢,完成这个过程就需要冒一定的风险。
3。摆脱标杆管理
探究别人的工作方式比学习具体的工作方法意义更深远。就我而言,不喜欢按部就班,效仿别人的样子去工作,如此一来他们的言行也就不会给我带来多大刺激。与此同时,我更关注他们奇思妙想背后的原动力,那种行事的理念。不要学习具体的工作方法,而要去追求思维创新。
6。对制定计划感到疲惫时
人活着就免不了会出现缺乏动力从而想抛弃一切的现象。所以,拥有持之以恒地管理自我的独特方法非常重要。而这种精神动力会推动人们跨越肉体的束缚,得到永恒的生命。
有个朋友正在准备信息处理技术的等级考试,而他又有工作,所以就不得不一边上班,一边学习。由于不是计算机专业,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工作方面也不轻松,于是他就把其他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虽然也时常有〃我真的能通过吗〃这样的忧虑,但他每天都用积极的行动将不安驱散,坚定自己的信念。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合格通知。当问他成功的窍门时,他这样回答:〃计划的力量!〃
照他的意思,每天都制定计划最后自然水到渠成。其实,我那时候期待的是〃只要有自信就可以〃这句话,因为他平时是个充满自信的人。但答案出人意料的是〃计划〃。或许他觉得在学习的同时逐步增强自信,并对自身努力给予肯定,那就是对计划的具体实践。
作为上班族,平日里看似轻松,可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疲惫,进而对遥遥无期的职场生活怨声连连。缺乏自信和持之以恒的自我管理,自然无法对工作保持长久热情,随之而来的就是讨厌自己,讨厌别人,讨厌一切。
人活着就免不了会出现缺乏动力从而想抛弃一切的现象。所以,拥有能持之以恒地管理自我的独特方法非常重要,而这种精神动力会推动人们跨越肉体的束缚,得到永恒的生命。死后仍然给我们带来影响的人,他们不就是这样吗?爱因斯坦是这样的人,海伦·凯勒(HelenKeller)也是,李舜臣将军也是。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振奋人心的力量,能够超越时空,长久地留存在我们记忆中。
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作用使我们达到目标。但仅靠力量只能让箭射到靶子,无法让箭射中靶心。能让箭射中靶心的就是计划。
精力充沛的人有力气做很多事,也能花很多工夫。不过这种力量如果没有目标作为指引,精力充沛反而会成为弱点。这好比给无所事事的人一把刀,会很容易闯出祸来一样。
正文 第22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8)
正文 第22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8)
年轻人虽然精力充沛,感情丰富,但是对情感的管理能力比较差。反之,年纪大的人相对没有那么高的心气,但可以把握住自己的感情,能够按照计划去行动。当然不从年龄的角度去看,也有既富有激情又能很好地把握情绪的人。他们与年纪大的人共同的特点都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管理热情,实施计划。
泰格·伍兹被称为高尔夫天才,许多球迷来高尔夫球场的目的就是一睹他的风采。甚至在球场上,观众们以他的球杆为起点,朝着果岭方向一字排开。许多人都为此担心,不过球迷们丝毫也不在意,他们兴致勃勃地探出头来观看〃老虎〃的精彩表演。如果击球者不是泰格·伍兹而是第一次拿高尔夫球杆的新手,还会出现这种场面吗?同样,世界级射箭选手射箭,很多人都会聚在靶子旁边一饱眼福,要是个十岁的小孩子射的话,他们就该找地方躲起来了。
有力没地方使的人,他们会让人感到不安,说实在点就是怕他们会〃走火〃。明白了将力量往什么地方集中,最后才能射中靶心。
能将力量集中使用的就是计划。计划可以告诉我们今天或者今后一个月哪些事情是重点,如何去做。沿着既定方向坚持下去,最终会实现目标。令人意外的是,许多人空有目标,却不知道怎么才能达到。这是因为没有制定计划,或只制定计划而没有反复修正并坚持到底。
有梦想的人,在管理好自己的同时,须制定计划并夜以继日地为之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会忽然发现……我们已经身在梦想的云端。◆对制定计划感到疲惫时
表现为
√虽然制定了计划,但是反复出现无法实现的情况。
√觉得制定计划毫无用处。
√对自己失望,对未来迷茫,为此而难过。
解决办法
1。不要制定太大的计划
有很多人经常制定计划,但最后无法实现。对这些比较关注的人常常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今天制定的计划,明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最后不了了之,由此产生困惑。
所以开始最好制定简单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计划,那样实现的可能性才会高。小的计划多次完成,便可积累经验和信心,这时候再去制定三五年这样更长远的计划。
2。不要被诱惑动摇
计划就像是和自己定下的约定,但总是会出现诱惑,使自己无法信守约定。在诱惑面前动摇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很快整个计划就会垮下来的。所以当诱惑第一次侵袭的时候,一定要置之不理,并立刻投入到自己计划的活动中去。强者总是试图战胜诱惑,弱者总是向诱惑低头。不想成为弱者,就要对即将到来的诱惑有所准备并下定决心战胜它。
3。失败的根源在于懒惰
人很难抵挡诱惑的根源在于懒惰,意志脆弱。反复制定的计划多次失败以后,会觉得很累,会想到〃我不行〃,向自己暗示已经到了极限。不行自然要承认,但这里的〃不行〃并非代表没有能力,而是懒惰的结果。因为懒惰而失败,却归罪于能力不足是不行的。当一个人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时,他重新振作起来需要花费更长时间。
4。重新制定计划
如果对制定的计划,实施起来感觉力不从心时,不妨重新制定计划。不过这次要做得更具体,更实际,同时随着计划对自己追求的目标进行修正。目标要具体,具体到能想象出实现目标时的情形。那种场面在脑海中的印象越深刻,实现它的愿望就越强烈,距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近,对计划的制定,帮助也就越来越大。
7。觉得只有自己活得很累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方法总是比问题多,麻烦来了坦然接受是自信的表现,把问题夸大,更多时候会带来自信的下降,这种想法的最终受害者只会是自己。
有句话叫做〃针小棒大〃。比喻把比针还小的东西夸张地看成像棒子一样大。仔细观察四周,就会发现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最喜欢向别人夸耀自己能力和业绩。生活在虚伪的意识中,只能将能力和业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面对这样的现实,的确让人无奈。
正文 第23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9)
正文 第23节:第二部分 面对工作(9)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有将自己夸大的习惯,无论那些地方是好是坏。把好的地方夸大一下还算合情合理,可为什么要连坏的部分也一并夸大呢?我们偶尔会把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夸大,借此来贬低自己。将自己完全否定,一无是处地站在别人面前博取怜悯的同时,还能换回一些饥饿精神,有时好像谁都喜欢这样的〃堕落〃。
把自己不好的地方用夸张的方式告诉别人,对于人际交往还可以理解为博取同情。可一旦将这种做法运用到工作中就会出现问题,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总是这样过分夸大问题的难度,久而久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失去了思考、创意和实践的机会,那么本来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会成为难题。
把没什么意外,一直顺利的状况也要说得困难重重,事事都看得很深刻、很夸张,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无非是想让别人清楚自己正处在困难时期,从而将自己凸现出来。或者在认定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拿出上面的法宝来保护自己。不过事实上,这样做很难出现满意的结果。别人根本就不会因此对问题的严重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甚至根本就不关注。真正关注这些困难的只有正在夸大它的人。与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局面相比,别人只对它的顺利解决和由此带来的成果感兴趣。
夸大事情而引发的弊端还不止这些,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许感觉事情的确很困难。如果连自己都陷入其中,觉得眼前的问题十分棘手,不好解决的话,那解决问题的决心也会减弱。不去行动而总是坐在那儿怨天尤人,把时间耗尽,然后抱怨说:〃没办法!〃如果我们是这样的人,那该有多么可怜!
一位同事说出了大事,来找我帮忙。具体好像是通话以后,顾客觉得她态度不亲切也没有诚意,所以声称要投诉她。为这事,她终日忧心忡忡,生怕被顾客的一纸状书所击倒,留下〃不亲切员工〃的烙印,更怕因此被公司辞退,号称正面临〃入社以来的最大危机〃。听闻此事,我便安慰她:〃一般顾客的这些话都是说说而已,不会付诸行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