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

第41部分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41部分

小说: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易于听进去的气氛,即是创造了“接受条件”之后再加以说服的根本前提。一般有如下一些方法: 
    第一,设法扭转或事先打消妨碍接受父母管教的反抗感。为了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可利用第三者和写信、写日记及介绍大人自己经验之谈,用语言使之缓和下来,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表示理解对方的感情。反过来,也可以装作漠不关心,也是其中一种做法。 
    第二,创造一种首先尊重对方,接纳对方,同时对方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不是用指责、命令的口气,而是用建议或商量的口气说,如果对方顶嘴,就耐心听完对方的所有辩解。 
    第三,先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心里自然就有了听取责备的准备,然后对孩子说:“无论如何你让我说两句话。”大人一开始就创造出让孩子听的气氛,这样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劝告,孩子也能听得进去。此外,大人还可以以期待和信赖的口气对孩子说:“你一定能行。”避免用易于刺激孩子的话。还可以用促使其行动的话,根据其过错的程度灵活地劝告他。 
    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孩子自己消除心中的不满。迅速成长时期的孩子会对父母怀有不平与不满。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产生的要求,与父母所要求的规范不断地产生不相容之处,孩子则经过这种冲突,成长为更加成熟的大人。因此,无视和压制孩子的不平和不满,或者反过来采取因为令人厌烦而完全接受的随便应付的办法,孩子就不能如所期望的那样成长。只有妥善地处理孩子心中的不平和不满,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巧妙地避开孩子的不平和不满大致有两种原则。正如所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要以攻击的态度表现出来的理论所阐述的一样,孩子的内心一产生不平和不满,就要通过愤怒、反抗、抵触的态度表现出来。这时,第一个原则是不让不平和不满这种能量产生或增强,即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能量的产生;第二个原则是选择不与这种能量产生正面冲突的方法。 
    第一个原则是采取阻吓的办法。父母事先拿出几种方案,让孩子自由地从中选择,即使孩子怀着不满做出了某种决定,也要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参加,让其感到是自己做出的决定。比如: 
    让一个人将水分别倒入两个杯子里,直到这个人认为完全公平为止。接着另一个人自由选择一杯。因为分的人认为拿哪一杯都是公平的,挑选的人拿自己认为最划算的那一杯,从而大家都总觉公平。同样地,每当出现不公平时,父母就要想法巧妙地阻止不平与不满的能量的产生。 
    第二个原则是在避免与孩子的不平与不满的能量进行正面冲突的方法中,有首先让对方全部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痛快地全部接受对方的意见、让对方把能量释放出来的方法;或者用将其拿到不同的层面进行解决,比如说:“现在不行,可以在某某时候解决”这样把时间错开的“转移目标”的方法。 


第八部分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培养孩子的持久力
    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缺乏集中注意力和持久力,其原因在于电视的广告。众所周知,电视广告需在30秒到1分钟的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深对商品的印象。所以画面切换迅速,镜头一个接一个。电视中充斥着这类广告,令观众心里不安稳。而从小受广告洗礼长大的孩子们,似乎适应了这种状况,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过与广告时间相同。 
    的确,近来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无法安静地坐满一个课时。如果是高年级还无法安心上课,很可能有其他问题。对于小孩子,父母就不必过于担心,孩子们生性活泼好动,容易见异思迁,再感兴趣的事,往往过30分钟就产生厌倦。 
    这样的孩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论做什么马上就会厌倦,比如学习,不到5分钟他就开始厌烦而想放弃。另一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比如长跑,最多坚持3天,他就受不了啦。 
    那么,应如何培养持久力呢?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规定一件事情,要求孩子每天都要完成。这时,要选择不让孩子负担不过重的事情,如小时候可要求孩子饭后撤碗筷,或每天早晨取报纸,上学后就要求写日记等。关键是要求孩子每天必须完成。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孩子,做父母的应该去鼓励他们,循序渐进地增加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时间。比如学习,昨天学了5分钟,今天就可以设法给他延长至7分钟,进而明天延长至8分钟,关键是不能一味求快。 
    重要的是,每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时,一定要好好地表扬他一番。即使不能有始有终,也不要责备他们,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时需要做的是给自己的孩子鼓劲,让他们过一会儿接着再做,或者是明天继续努力。如果能一点点地为他们延长时间,那么用不了多久,在你孩子身上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他的厌倦心理会慢慢消失,而精力却会变得越来越集中。 
    对于那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孩子,要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开始做起。不要觉得这是天生俱有的性格,就对他们失去信心,而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也具有能坚持到底的优良素质。虽然都是些看似琐碎的生活常事,可也无妨。每天坚持做固定的几件事,就能够培养孩子的持久力。 
    为此,开始时首先要说服孩子,再督促孩子去执行,除非有身体不适等特殊原因。万一孩子想偷懒,强制也要执行。这仿佛是孩子与父母耐力的较量,他只要养成习惯,孩子就不会觉得费力。 
    据说有位名作家,不管有无写作热情,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都强迫自己坐到书桌前。只要面对桌子,有时会突然产生灵感,有时能打消不愿写的念头,自然地移动手中的笔,这就是证明他对写作产生了信心。每天坚持做同样的事情连续一年,这对大人也不容易。然而,一旦完成,你会享受到难以形容的喜悦感。一个女高中生向报纸的读者栏投稿说,自己从一上小学就记日记,现已累积几十册,这已成为她遇到困难时鼓起勇气的源泉。对孩子突然提出持之以恒的要求,孩子恐怕不容易做到,不妨改以一星期,10天或1个月为单位,要求孩子每天完成固定的任务,并及时给予鼓励。这必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关注早期教育
    井深大是日本当代教育家,索尼电器公司的创始人及名誉董事长。他从商界功成身退之后,热衷于研究早期教育问题,产生了一种在幼儿教育上有所作为的想法。井深大创办了“幼儿教育研究会”,对日本的母亲进行教育,并发明了许多刺激婴幼儿智能发育和情操培养的切实的可行方法,为日本经济奇迹的创造输送了无数一流人才。 
    在上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早期教育问题。他们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发起挑战,并投身到幼儿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井深大先生就是这场“运动”的先驱。他从商界功成身退之后,热衷于研究早期教育问题,产生了一种在幼儿教育上有所作为的想法。 
    他发现,日本不仅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出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幼儿教育上,充斥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如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对于一般的孩子就不必花那么大的精力;还有的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种天才型的孩子,因此,在养育儿女时,只要尽力把孩子的体力培养好就行了;还有一类母亲,她们尽管肯定幼儿所具有的无限潜力,但仍然顽固地坚持已有的观念,认为一个小孩即使在幼儿期的启蒙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潜力开发基础,但是,想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发展他们的更大潜能也值得怀疑。 
    于是,他大声呼吁:“为了孩子的未来,天下所有的母亲们,应向现行的育儿观念提出挑战。如果天下父母们仍然抱持传统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就无法革新孩子的脑力,使他们脱胎换骨。而且,孩子的教育从出生的那一瞬间即已开始,因为对于一个毫无能力的孩子,他的可塑性是最高的。” 
    其实,凡是为人父母者,都会对幼儿教育感兴趣。由于他们本身是从幼儿走过来的,现在又有子女,因此他们对如何教育子女,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一旦遇到现实问题,例如孩子一直不会说话,或者进入小学就读后,成绩不理想等等,做父母的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错误。若再深入思考,他们更是感到自己对幼儿的能力根本一无所知,到了这种时候,他们便会不安起来。 
    为了加深对幼儿教育的了解,井深大曾创设了“幼儿教育研究会”,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在他的观念中认为教育应该越早开始越好,于是设计了许多早期教育的方法,然而他的这些方法却遭到日本文部省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极力反对。例如拿英语教育来说,许多专家认为让儿童学英文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他们提出了十分强烈的反对意见。甚至有位专家更为极端,认为:“太早实施英语教育会使孩子的头脑变坏。”耐人寻味的是,这位曾极力反对的人后来为了弥补自己当初的失言,竟毅然担任了幼儿英语教育会的会长。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改变。到现在,幼儿教育已普遍地被社会所接受,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发现幼儿的识别能力
    我们通常将自己有心而努力从事的学习或记忆,称为教育。而事实上,还有一种学习是不需要自己的意识的,它也不要靠自己的努力,就如学习母语一样,目前有专家称之为有意识以前的学习,井深大称这一时期为“潜能教育时期”。谈到此一时期的教育方式,有一件事希望大家注意,那就是,一方面,对3至4岁左右发生的事我们几乎没有记忆,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语言却似乎是在这段时期根植于脑海中的。这种语言能力究竟是记忆以前“教育”的效果,还是“反复练习”使然呢?若不能正视这个问题,所谓的幼儿教育,就容易和一般的小学教育一样,人们所从事的也只是让孩子们提早入学灌输知识而已。 
    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比较,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一般动物自出生后就已具备了一切本能。以昆虫来说,它一出生即已具备了所有本能,雄昆虫就可以依赖本能来分辨雌昆虫。雄蝶一看到黑色及黄色的条纹就知道那是雌蝶。因此在刺激与本能的结合下,它们绝不会脱离其既定的行为模式。 
    相比之下,越高等的动物,在出生后其能力通过渐渐形成的部分也越多,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而来的部分就越多。因此人类作为一种高等动物,它有许多动物所没有的特质,最根本的就是人可以靠自己塑造自己。 
    那么,什么是人类自我塑造的最佳时期呢?经过不断探索,井深大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出生后的一年内,尤其是其出生后3个月,是最重要的时期。这种说法有何依据呢? 
    首先,婴儿出生后3个月才开始产生许多表情及反应,所以3个月是关键期,事实上或许比3个月更早。井深大曾做了许多实验。例如让婴儿由出生那天起每天都听同样的音乐,大约三四个月后,这会成为他最喜爱的音乐。 
    其次,婴儿也是三四个月大时,只要不是母亲抱,他就开始哇哇大哭。因为他有辨别母亲的长相的能力,即所谓的“模式认识”能力,这是一项极了不起的能力。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察,井深大曾问过许多母亲,她们也证实婴儿是在三四个月大时开始认人的。但是他会认的人并不只限于生下他、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只要是亲切照顾过他的人他都会认,而且不只会认脸,而且抱的方式、儿歌、气味以及走路的方式等,他都会记得而且喜爱。可以这样说,对于一个婴儿,只要是他喜欢的人,连脚步声他都听得出来。 
    井深大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有一位熟人开设了一家特殊的托儿所,其中就有一名这样的幼儿。 
    这个小孩在1岁多时,就能认出所里50个工作人员的面貌,不只是认得,而且还分别给取了绰号,叫这个“胖胖”,喊那个“娃娃”等等,那种表达特征的能力,令人叹服。 
    要认出50个人的不同长相,别说是小小一个幼儿,就连大人也非易事。不信,你可以试试用文字来说明你所熟悉的人的面貌,你就会了解,描写别人的特征可不是那么简单。 
    事实上,幼儿所具有的超强辨识能力,在半岁后就逐渐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用他的小小脑袋,就能清楚地分辨出熟悉的父母面孔和陌生人的相貌。 
    这究竟是个人的资质不同,还是本能呢?难道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吗?就常识而言,似乎不是这样。 
    井深大的解释是,因为生出后就不断重复接受这种讯息,使婴儿对这种外在的刺激毫无抗拒感引起的。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最佳的教育时期
    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班上的同学中是否有的特别优秀,有的则朽木不可雕?那些优秀的同学,不怎么用功,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不成才的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见得有何长进——这种经验,想必大人都有,而老师们则常以“资质好坏并非天生的,要看后天的努力”来安慰大家。 
    可是,我们的实际感觉却仍以为:聪明的就是聪明,笨的还是笨,一开始就已如此。究竟是我们的这种实际感觉对呢,还是老师说得对? 
    在井深大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对,也可说都不对。 
    因为从结论而言,人的能力与性格,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某一时期以前就已相当定型了。 
    从前,人们常以“血浓于水”或“教育比门第更重要”来议论人的贤愚是由遗传或血统而定,抑或取决于后天的教养。时至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