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外出旅游,一位名叫德川的先生劝说铃木:“你与其在工厂劳动,不如正式搞音乐这一行……”但是父亲的目的却是想让他协助管理工厂,铃木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
在德川先生的劝说下,铃木的父亲同意让铃木学习音乐。从此以后,命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第二年春天,铃木刚21岁就上东京接受幸田先生的妹妹安藤幸田的小提琴入门教育。他住在德川官邸的一间屋子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德川先生和许多来访者。如教物理的寺田寅彦先生,讲声学的现田琴次先生等,此外还有其他的学者和朋友。
安藤幸田每周给铃木上一堂小提琴课。除此之外,还到弘田龙太郎先生家,请他教乐典或到田边尚雄先生的住宅,请他教音响学。
就这样,铃木在东京生活了1年的时间。随后跟随德川先生乘上了开往马赛的名叫箱根龙的豪华船到世界各地旅行。并决定赴德国好好学习,当时铃木才22岁。
在谈到这段人生经历时,铃木先生颇为动情:“这并非自己开拓的命运,我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向前进。这种力量就是德川先生的巨大爱心。不管告于什么原因,我每天都为出国旅游、学习而奋斗。另外,总是教我成为淳朴人的托尔斯泰先生也开拓了我的命运,给我指明了前进的航程。”
在柏林住旅馆的3个月期间,他每天晚上走着去参加音乐会。从著名的演奏家到初露头角的演奏家,他都会不加选择地一个一个地听他们演奏,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恩师——克林古拉先生。
克林古拉先生有3岁左右,仪表堂堂,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他经常教铃木的不是技术,而是音乐的本质。以亨德尔的奏鸣曲为例,他不仅热心地给铃木讲解亨德尔是如何以崇高的宗教感编写这首曲子的,而且还亲自演奏一番给他听,对关于人与艺术间的关系问题也不厌其烦地进行指教。能受到这种具有高尚人格的先生的亲切指导令铃木感到无限的高兴。
克林古拉先生的友人们也都是杰出人物,常常邀铃木去参加他们主办的家庭音乐会,这对铃木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铃木对自己的演奏才能不抱什么希望,他也并不想当一名演奏家,而是想懂得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克林古拉先生在这方面帮了他的大忙,铃木从那里学到了艺术精神。
在柏林生活期间,铃木有幸被朋友介绍给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接触到世界第一流学者及其周围的杰出人物,并与他们建立了友好感情。后来,铃木毫不犹豫地把他的相对论作为推进才能教育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人人皆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无论他到哪里都拎着小提琴,真是爱不释手。不论是巴赫创造的《恰空舞曲》,还是自己擅长的曲子,他都拉得很出色。他的手指动作像流水般的轻飘,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又是那样的优雅、温柔。他如实地、无言地向铃木表明,学习音乐将对人类起到很多的作用。
在柏林学习的8年间,铃木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具有高度智慧和善良的人们中间是幸福的。以前,当艺术还未发展时,关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只能从音乐中去找答案。这种艺术使铃木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给予了他工作的力量。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
铃木留学回国以后,在木曾福岛生活了近3个年头。这时在松本的文艺界中产生了想在松本创建音乐学院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以声乐学家森民树先生为主提出来并加以推广的。
森民树先生派人到木曾福岛去找铃木,希望他帮助创办松本音乐学院。对此,铃木回答说:
“我对办音乐学院不太感兴趣,我在东京一直从事的是帮助那些艺术界的人们纠正其存在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我想干的是幼儿教育,即按我的新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而不是去培养天才。通过多年的反复研究,我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因此,我打算今后致力于这方面的教育,如果赞成我的意见,我可以在这方面协助做些工作。”
松本方面接受了铃木的条件,请铃木通力合作。开始阶段,铃木每周从木曾福岛去松本一次。不久便在朋友的热情帮助下搬到了松本。
就这样,铃木开始以松本音乐学院为中心开展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才能教育支部。无论是总部、还是支部,全都是免试招生,接纳任何一个想学习的孩子。之所以免试招生,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经过不断努力都可以发展成才。
铃木才能教育的方针是:“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老师们都按这个方针,力图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的人。
在铃木看来,实施才能教育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只有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才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
铃木的才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轰动了美国,1964年,铃木先生率领自己的学生一行19赴美国进行了3周的巡回演出,被美国媒体评价为:“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全美也掀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且比日本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在此以前,美国普遍认为,小提琴的学习必须到八九岁才行,否则是学不好的。在亲眼看到了包括2~5岁在内的日本孩子们竟能演奏出难度大的巴赫二部协奏曲的情景时,十分震惊。
日本国内,在铃木等人的共同努力倡导下,才能教育也开始超越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向传统教育渗透了。
抱着“每个孩子能力的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从1948年开始,铃木先生在松本市郊区的小学尝试用“铃木教学法”,进行国语教育,对一年级一个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3年的实验教育。
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学过的东西,而且每天逐渐增加训练内容。通过每天的训练,在国语方面,当一册学完时,每个孩子都能合上书背诵如流,并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当然不考试,也不留作业,只是每天让孩子们记日记。
做算术也是同样,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重复训练都能愉快地进行能力开发。
在实验教育过程中,的确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为发挥出色才能的孩子。但这个现实未受到重视,却因它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会提高;
——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若在幼儿时期培养能力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
——生命力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原动力;
——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
——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能力并非遗传
有的父母常常这样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孩子学习这样差,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的孩子家长都毕业于名牌学校,有好的遗传因素,而我只有认命啦!”
铃木对这样的说法抱怀疑态度,并不断开展实验性的教育,从而增强了信心,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就是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例如,生于大阪府的孩子们,由于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熏陶,他们都掌握了大阪语的抑扬顿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说出大阪语。他们的大阪语言之所以运用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们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的。在大阪的孩子们都具有掌握大阪语言的能力,但在自由运用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与遗传毫无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遗传这种观念会严重束缚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人们往往把能力归结为遗传的原因是由于能力法则尚未广泛应用的缘故。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教育法不是根据能力法则来实施的,对孩子们开展的是与能力开发无关的教育。孩子受教育既然离不开环境,那么才能教育要早期实施,铃木先生认为,可能的话,最好从零岁开始。
铃木自认为自己开发能力较晚。由于培养方法不当,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确实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认为:不管年龄大小,以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努力必然会提高能力。
有人常向铃木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家的孩子已经上了高中了,对他们进行才能教育还有可能吗?”对此,他的回答是:“我是从17岁开始接受才能教育的。从我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重要的是要从幼苗开始精心培养,直到开花结果。”
针对有的人说“每个孩子都有倾向性的素质。”铃木曾苦口婆心地劝解:“在人的能力上根本不存在特定素质这东西。”他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把“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也看成是本质性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把每个孩子的成长条件看成是一样的缘故。而实际上,即使人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教育,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对孩子的影响也绝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由此,从幼儿开始就似乎出现了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这一特定素质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当环境条件一改变,也会使其倾向性突然发生变化。在这种表象的迷惑下,有的父母就贸然断定了孩子的“素质”,说出“我的孩子在这方面不会有出息”的话来。
对此,铃木很是担忧,在他看来,心灵、感觉和性格都是能力。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种教育方法去培养的。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铃木几乎花了毕生的精力去探讨它,并且用音乐教育的实践向社会表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通过音乐达到高水平演奏能力的可能。”因此,他希望人们不要脱离本质东西,而只忙于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特定素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在《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中有这样一节内容: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遗传学家肯定会说:“莫扎特是接受了优良遗传因子的人。”但是,正因为遗传因子的优良,我才断言说:“莫扎特可以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而保证他成为好苗子的人们将会怎么说呢?
下保证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才下保证的,并不是在出生时就知道了遗传因子的优劣而下保证的。当看到结果后才判断“这是个好苗子”,如果这样做遗传保证的话,恐怕谁都会做吧。
如果你担保莫扎特是个好苗子的话,那么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应是适合环境的灵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我是这样认为的。
无论怎么想要把他变成音盲,如果苗子不好,便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适应环境。因此,要想按照预想的那样,将其变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当大的气力。但是,由于莫扎特是个好苗子,我坚信要使他变成世界第一流的音盲,通过教育是能够办到的。
也就是说,当莫扎特还是个婴儿时,每天当他哭泣时,就让他听跑调很厉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话,那么到五六岁时,就会将他培养成一个唱歌跑调很厉害的孩子了。由于遗传赐予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先天条件,所以会产生出惊人的音盲状态。
人们早就谈论素质的高低,但却不是通过对出生不久的幼儿进行测试而得出有没有素质的结论,而是等孩子长到四五岁甚至更大一些时,待看到他们身上具备的能力后,才能定其素质的高低。
因而,当开始被称作神童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一个“平常人”时,人们就会说“他的素质本来就一般”。相反,当小时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后发挥出很出色的能力时,人们则又会说“天才有各种类型,那个孩子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天才”。
这也就是说,就人的才能而言,人们往往只看成长的结果,将其与遗传联系起来,并据此判定先天的优劣。
铃木认为,先天也好,遗传也好,说到底,这应该只指身体的生理条件而言。这方面的高低优劣,确实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却是无法了解的。
因为婴儿时文化方面的能力,父母既无法用语言去教,孩子也不能有意识地去学,同时,从孩子出生开始到两三岁这段极短时间里,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要为其创造适应环境的条件,以便早期感知所处环境的一切。
这就是铃木所说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