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人际-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没有人愿意将女儿嫁给这家的儿子,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到千里以外,去别的国家为儿子找媳妇。后来终于找到一家。
《下毒之家》
这个故事可以理解为在人际交往,如果本身没有一些令人喜欢的特质,包括自身素质方面,就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凡事都是自己好,对的都是自己的,错的都是别人的。他们还常常会这样说:“我与他团结友善,但是他不想与我团结友善。”一个人如果总是自以为是,是不可能做到团结友善的。人都一样,不可能身上没有一点毛病,做事也不可能永远正确。这一点对别人是适用的,对自己也同样是适用的。一个人如果能想到这一点,就要在与人交往时,对于别人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有宽容之心,不必事事都斤斤计较。一个人如果能记住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对于自己要时常反省,看看自己有什么对不住人、做得不好的地方,从而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己严、对人宽,就容易做到团结友善。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有许多很好的教导。古人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的一个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君子,要先从自己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专对别人吹毛求疵。其中还包含着的一个意思是说,与人交往自己要先做好,要先从自己做起,而不能老是指望别人。古人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自己不希望别人所强加给你的,你也就不要把同样的做法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俗话说的“将心比心”,“要想公道,打个颠倒”;你自己要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让别人行得通,不要光说自己的理;对待他人,要拿自己亲近的人为例子,你如何对待自己亲近的人,也要如何对待别人,你善待自己的孩子,也要善待别人的孩子,你尊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同样尊敬别人的父母。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也就不难达到团结的愿望了。
人生活于大千世界,总是要接触社会,要同他人打交道。在这纷繁的交往之中,首先只有认真约束自己的言行,充分显示良好的修养,方能赢得信任与尊重。下毒之家只会做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当然没有其他人家愿意跟他们交往。
自身修养可以分为道德、品格、形象等几方面。有些人目光短浅,认识问题的层次低,胸怀狭窄,容不下事,容不了人,听不进不同意见。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虚怀若谷,能容四海百川。要互相信任,互相谅解,互相支持,豁达大度,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千万不要在鸡毛蒜皮问题上斤斤计较,搞名利之争、意气之争、面子之争。有些人缺乏光明磊落的品质。有的喜欢传播小道消息;有的喜欢搞亲亲疏疏。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
另外,个人容貌、穿戴、风度的仪表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彼此吸引力,尤其是在第一次见面时。但事实上,人际交往的时间越长,容貌因素的作用越小,人际吸引力将从外貌转向内在品质。一个出口成“脏”、尖刻、阴谋、不诚实、不修边幅、着装古怪的人,一般很难交到知心朋友,人际关系也不会怎么好;而一个高尚的人、宽宏大量、穿着整洁的人,往往容易受到人的尊敬,大家也喜欢接近他,这样的人,人际关系一般都很好。因此,我们不但应该对自己的穿着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应培养自身内在的素质和修养。
有些人会经常抱怨很多人很难交往,其实我们更应该看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行为出了错,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是能够顺利交往的关键。
第46节:鉴人
有一个人,家里很富有,而且举止大方又很聪明,所以远近的人,对他都很称赞、羡慕。
那时有一个人看他这样,就认他作哥哥,来来往往,很是亲热。他为什么认那富有的人作哥哥呢?目的是为了要想这人的钱用。后来,那个富有的人变为贫穷的人了,而且还欠人很多的债,他就对这人冷淡下来,还对人家说∶“他并不是我的哥哥。”
《认哥哥》
俗语说:人心隔肚皮,所以有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人为了你的财,有人为了沾你的名而来,有人为了报复你而来,所以不要沾沾自喜吹嘘自己有多少朋友。真正的朋友在患难关头才能显现出来。有人不由感叹,知人难啊。
知人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善于观察,世上无有不可知之人。日有所知,则成“智”。一个人见识博,则不迷;听闻聪,则不惑。不迷不惑,自然有智。平常我们要知道一个人有无智能,就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一点也不犹豫,一点也没有疑惑,什么事情到了他的跟前,马上都有一个很正确的指示,显而易见的,这是很有智能的人。其实,人之惑,惑于私;除私则明,明则自然智生。
艰难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一个人遇到困难,如果勇于承担,不推诿,不塞责,尤其不会居功诿过,不会把不好的推给别人,把好的往自己身上揽;任凭再大的困难,他都勇敢的担当,勇敢的面对,这样朋友,是讲道德、是重义气的人,跟这样的人交往,绝对不会吃亏。
著名军旅诗人郭光豹,在文革期间惨遭政治迫害,被判刑入狱,后又被谴回农村终身改造世界观。结发妻子在那个年月里,精神崩溃,愤而离世。同村姑娘、女教师郭蔷,在观察了诗人的为人及解读诗人的作品后,深深同情诗人的遭遇,坚信郭光豹“不是坏人”,相信总有一天他的问题会搞清楚的,坚持与他来往,并大胆地向诗人表示自己的爱意。郭蔷因此承受了各方面的压力。“组织上”先后派人对郭蔷进行游说、要她提高思想觉悟,断绝与郭光豹的来往,并积极揭发郭光豹的“罪行”。无论是组织上的游说和威胁,还是朋友们的好意相劝,郭蔷都婉言谢绝了。她说:“郭光豹是好人!”最终,郭光豹迎来了平反昭雪,并与郭蔷喜结连理,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月,郭蔷仍能坚持自己的眼光,足见其“鉴人”是不受环境、不受他人影响的。
与人相交,能够看清对方、知道对方,更重要的,也要能反观自己。能看清自己、明白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要比“知人”更重要。
平常,我们和朋友合伙做生意,一旦赚了钱,有的人见利忘义,总要想办法多分得一些;有的人则“见利不求沾分”,不但非份之财不取,应得之财他也能舍。这种临财不苟得的人,为官,必然清廉;平常百姓,也是洁身自好、俭朴淡泊之人。所谓“俭可养廉,廉则心清”,廉洁做人,心如明镜,光可鉴人。
做人要正派,所谓“博声名,不如正心术”,所以要“检身以正”,正己然后可以正物。一个人,怎样才能知道他正派与否?可以从遇到紧急事情,大家忙乱一团的时刻,如果这个人一点都不慌忙,可见他内心很坦然、很安详、很从容、很自在,所以他能遇事不慌,由此可见他是非常正派的人。正派的人,行得正,站得直,不求形直而形自直;正如树之直,不求影直而影自直。
第47节:智者当明辨
从前有一个比丘,因为犯了过错,从僧众中被赶了出来,既伤心又烦恼,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鬼也是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问比丘道:“你为什么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说:“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让僧人们给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供养全没了,远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因此我想得直哭。”
鬼对比丘说:“我能叫你的坏名声消除,还能让你得到许多供养,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着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看得见你,看不见我。你要是得到供养,我们就平分了。”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前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的上空,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没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赶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多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的那样,得到的、穿的、吃的以及各种东西,都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游行,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属官。鬼一见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得稀烂而死。
据《杂譬喻经》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题目各有不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一个版本里面的偈,偈曰:
末法多邪魔,附人显神通;
智者当明辨,勿把心迷惑。
只要有“正”的地方,“邪”就会出现。如何明辨是非,分清敌我?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无不牵涉到这一问题。
是非问题相对来说客观性多一点,能找到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如果大家心平气和,坐下来讨论、谈判,可能达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论,从而明辨是非。是非问题可以用理性解决,可以不卷入情感。而敌我的划分一部分根源于利益的冲突,一部分根源于对利益冲突的错误认识或无限夸大,很大程度上这种冲突的利益根源并不存在,或者不如想象的不可调和,如所谓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冲突。敌我划分一定程度上是双方对情景进行错误的定义的产物,而且在冲突中双方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并制造了许多并不是必然存在的价值观等观念的冲突。一旦情感大规模卷入冲突,最初的敌我判断得到不断强化,从而陷入一浪高于一浪的仇恨中,最初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或民族变成了水火不容的真正敌人。
让我们来谈谈美国。它的许多霸权行为令爱好正义的人们愤怒,尤其是被炸了大使馆的中国人。那么是不是我们首先就要把美国定位为一个敌人呢?这也涉及是非与敌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美国定义为敌人,往往会导致我们妖魔化美国,对美国的一些好东西视而不见,戴上了一副民族偏见的眼镜。我们应该先看是非,美国做的对的、好的我们支持,共享同一个真理,如老美的民主、自由与法治。是非已经确定的基础上,如果美国做错了而且拒不改正,那就把他当作敌人。同时跟敌人共享部分真理也是可能的。敌我关系是相对的,各方甚至可以在同一时间在某一问题上是敌人,而在另一问题上是朋友,也就是可以既合作,又冲突。
第48节:亲恩不可忘
有一个叫炎的人,很孝顺父母。爸爸、妈妈老了,没有牙齿,不能咀嚼东西,身体瘦弱。他就想:“爸妈年纪大了,没有牙齿,吃不了东西,怎么办呢?”听说鹿乳有营养,他于是披上鹿皮,戴上鹿角,扮作鹿儿,天天到山上,躲在鹿群中,榨取鹿乳,拿回家给爸妈吃。
《炎的故事》
黄香,是东汉江夏安陆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9岁时便懂得要孝敬父母,侍奉老人。
有一年冬天,外面下鹅毛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可是黄香仍在微弱的油灯下刻苦攻读经书。父母亲有点舍不得,便催他上床睡觉。不料,黄香却先睡父母的床。母亲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睡我们的床啊?”黄香说:“我这是为父母暖暖床铺啊!这样二老睡上去才不会太冷啊!”孝亲之心,溢于言表。
夏天天气闷热。晚上小黄香的父母都在院子里纳凉,而黄香却在里屋不出来。但见他汗流浃背,手中拿着一把蒲扇,在往父母的床上扇扇子。他的父亲见后,非常纳闷,就问小黄香:“你不到院子里纳凉,在这里扇扇子干什么?”黄香答道:“我用扇子扇蚊子,使蚊帐里的蚊子远远地躲开,同时让枕席变得凉爽,好让二老好好地安歇!”“敬老、孝亲”思想在黄香的言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亲情,自古就是人们讴歌的主题;家庭,历来被人们当作爱的港湾。孝敬父母,是做子女最起码的品德。父母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在生活上关心我们,体贴我们,在学习上督促我们,而且还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可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与人之间最深情的爱。曾记得有这么一段话:世界上最纯洁的感情是什么?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完全不带任何功利的爱。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如此,当子女的怎能不深深铭记于心头?
中国有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的就是要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及到尊重他人的长辈,尊敬父母,爱护父母,是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孝敬父母总是永不变更的美德。真的,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应该学会去孝敬他们。一般说来,父母进入中老年阶段以后,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了往往更需要感情的慰藉,更需要儿女的关心体贴。因此,孝敬父母,是我们回报养育之恩的最基本形式。“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是提醒我们行孝道应该及时。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和父母谈话时,态度要和善。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外出时,要告知父母,以免父母为我们担忧。 第二,要顺从父母,尽量听从父母的意见,以免父母操心。在家中,要爱护兄弟姊妹,不可吵架,才不会使父母生气。时时注重健康,保护身体,以免父母伤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我们应在学业和工作上努力,以便让父母放心。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类爱的源泉,人类的爱都从这里延伸。让我们永远记住:寸草当报三春晖。
第49节: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