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生的机会-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定目标,要在自己的阅历、气质与社会环境条件等方面反复琢磨,论证比较,一定要把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来做,切勿草率,否则会贻害自己。
二是目标要尽可能远大。目标越高远,人的进步就会越大。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如果你确定只走1公里的时候,当走完了0。8公里,你很有可能让自己松懈下来,因为反正就快要到目标了,而且有些累,所以就无所谓慢些快些到达了。
但是如果你确定的目标是10公里,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加倍地重视,作好思想准备和其他的完善工作,然后再开始启程。在行进中,你会注意自己的速度、节奏与步伐,不断地启动自己的潜在力量。这样走了八九公里之后,你也不会因为累或其他原因松懈下来,后面的冲刺还十分重要,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你不会那么轻易地放弃。可见,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不仅能够帮助你掌握自己,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你的潜能。
远大的目标使人显得更伟大。所谓远大的目标,也无非是要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的范围里解决更多的问题,将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如果你渴望去成就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自己达到成功的极限,这就需要你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有时还要有所舍弃,在这个过程中,在不自觉中你就把目标视为成功的动力,你会强迫自己不断地学习,去适应,就会逐渐变得具备超于常人的知识、能力、胸襟,而结果也不会负你的期望:你会逐渐取得自己的成功,得到旁人的认同和尊敬。
从另一方面讲,远大目标也是你毕生的志向,需要一生的努力,所以,它不可能十分详细精确。尤其是对于成功经验不足、阅历不深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随着经验的充足,阅历的加深,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才能对远大目标有一个完备而清晰的认识。
人生的远大目标,可以不要求详细、精确,只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和大致程度要求就可以了。
三是中短期目标要有挑战『性』、可行『性』。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太难或是太容易的事,都不容易激起人的兴趣和热情,只有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才会使人有冲动的激情。中短期限的目标是现实行动的指南,如果大大低于自己能力和实际水平,根本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那么,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即使勉强去做,也不会有很好的成绩,说不定还没有一般人做得好。但是反过来,如果要做的事要求太高,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不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不能在一段时间内显出成效,也会大大挫伤你的积极『性』。
那么这其中的适度便是最关键的一点,情况要因人而异,个人经验、素质水平和现实环境的许可是决定你中短期目标的依据。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就好像建筑工人建房屋,经验不足时,就先建简单的平房,有了经验的累积后,便可以建摩天大楼了。如果连平房也建不好,就更不要说摩天大楼了。当然,如果有了建大楼的能力,却还老是建平房,这项工作便会变得乏味,缺乏挑战『性』。
四是中短期目标要有明确『性』、限时『性』。中短期目标可以是三五年,或者一二年,有的甚至可以短至几个月。这种短期目标,如果不够明确、具体、详细得当,那就等于是没有任何目标。只有具体、明确而且有时限的目标才具有行动指导的激励的价值。你强迫自己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一定的任务,就会集中精力,挖掘潜能,调动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性』,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否则,整日只是懒懒散散地去做一些工作,将1个月完成的事拖到2个月后完成,或是想的只是完成便算,时间并不是问题,那么你将永远不会成功。
五是目标要在实践中完善。制定目标是对未来的设计,一定有许多难以把握的因素,如果你不勇敢地进行试验、实践,就很难知道目标是否正确。
一个目标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能把握的东西,进行仔细的分析,对还不能把握的东西,就必须先尝试,再不断完善。
六是不合理的目标要调整。在制定目标时,不管是远大目标,还是中短期目标,你把它们设立起来,是为了指导规划自己走向成功。所以,如果你设立的目标已经不太符合实际的情况,就必须作出调整和修改,千万不能将自己定出的目标作为一成不变的教条,以僵化保守的心态来对待。
因此,每年至少要做一次检查校对,对你制定的各种目标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修改。
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当时制定的目标是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如果环境情况变了,难道你还能死板地固守在同一个目标上吗?如果你始终僵化保守,你就很难发挥潜能,利用环境走向成功。
美国潜能大师伯恩崔西说过,成功就等于目标,其他一切都是这句话的注解!在这里我们暂且将“达成预期目标”作为成功的定义。有的人可能会有很多个目标,你的目标是否具备以上的6个条件,如果符合,就说明这个目标是最有效的。
明确了方向,了解了自己的行为目的,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某一个阶段静下来评估一下新的进展,或是检讨自己的效率,因为能看到结果,所以保持信心与激情全身心地投入!这样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成功的步伐呢?
成功人士总是事前谋划,而不是事后补救的,不事前谋划的人是不会有进展的。我们以《圣经》中的诺亚为例,他并不是等到下雨了才开始造他的方舟。目标能帮助我们事前谋划,迫使我们把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可行的步骤。要想制作一幅通向成功的交通图,你就要先有目标。正如18世纪发明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的:“我总认为一个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个好计划,是会有大作为的。”
骏马无蹄难走路,人无目标难进步。人生如果没有了目标,就好比在浩渺无涯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航船,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目标就像是人的生活指南,有了目标才更有效率,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才更有意义。目标就是成功的行力。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一个远期的目标,一个近期的目标,一个明天的目标,一个今天的目标。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会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2。目标就是机会
一天,三个猎人中的一人向其他两人建议,我们三个人中选一个头吧,方法是从现开始大家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去打猎,三个小时后再回到原地,谁的收获多谁就当头。大家一致同意。
第一个人沿着一条开阔的路走了很长时间,忽然发现前面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他在那里站了很久,一筹莫展。过了一阵,他抬头一看,有一群鸟飞来,他举起猎枪,一只大鸟应声掉到了河里,因为水流很急,河水把鸟冲走了,猎人只好空手而回。
第二个人往山上走,走了一阵没路了,于是拿出刀花了很长时间砍出一条路,当走到路的开阔处,发现离该返回的时间不多了,也无功而返。
第三个人,从一条小路绕到了半山坡,然后径直走到了山顶,他举枪对着头上飞来的一群鸟,扣动了扳机,但没有一只鸟被打中,因为枪里还没有装子弹。
这时,一个老翁向他们走来,三个猎人便请教老翁他们仨为什么都无功而返。老翁说:“第一个人虽然打下来的鸟被河水冲走了,但在河的转弯处有一棵苹果树,这个时节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如果眼光放远一些,会有收获的;第二个人是因为目标不准确,你的目标不是开辟道路;而第三个人呢,当机会来临时,你还没准备好。”
目标就是机会!处在变革与创新的年代,机会遍地都是,能否抓住机会,决定了你的命运和前程!许多人虽然平凡,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目标就有实现的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激情,充满青春激情就会不断超越自我,而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就会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的成功不是因为什么,而是战胜了自我。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中说:只要你心黑手狠脸皮厚,就无往而不胜。其实人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冷嘲热讽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地前进,这就是成功之道。
古今中外,真正的成功人士大多离不开个人努力。因此,奋斗向前的故事引人效仿,鼓励自强的名言浩如烟海。不过,成功人士总是少数,怀才不遇是多数人的感叹。为什么?道理并不深奥,主要是因为成功不只是个人的事情,任何成功都离不开目标,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环境由许多因素构成,成功的机会就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并且对成功影响很大。说“成功的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强调的不仅是个人努力的重要,同时也强调了机会的重要。人人向往成功,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奋斗争取成功,但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努力的程度,还要懂得坚持自己的目标,那样才有机会成功。
我国东汉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充,少年丧父,家里很穷,但他立志要学有所成。首先,他通过优异成绩获得乡里保送,进入了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利用太学里的藏书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其次,当太学里的书不能满足他而自己又无钱购买时,便把市上的书铺当书房,整天在里面读书,通过帮人家干零活儿来换取免费读书的资格。就这样,他几乎读遍了洛阳城的所有书铺。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并写出了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论衡》。他正是因为坚持了自己的目标,才有机会成为学者。试想,如果他因家里贫穷,而放弃自己的目标,那么他就没有机会读那么多的书。所以说,目标就是机会。
虽然,运气有时候会给人带来机会,但机会只给有目标、有准备的人的,否则,即便机会来了,没有目标的人也很难抓住。
许多人都抱怨说自己没有机会,其实这是一种在消极心态下产生的说法,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借口,同时也说明了他胸无大志,没有什么目标和梦想。人的目标就是机会,很多人下岗失业后,因为必须为了生存去挣钱,结果挣钱成了他们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他们想方设法地寻求致富方法,踏遍千山万水去寻找金钱。因为他们去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了,结果很多人都成功了,活得比原来潇洒多了,是目标给了他们成功的机会。这也告诉我们,人的成功离不开目标的指引!
有一个名叫艾伦的孩子,9岁时就在祖父的农场里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捡牧场上的牛粪。他的伙伴们都嫌脏,没有一个愿意做,而艾伦却干得极好。由于他捡牛粪表现出『色』,祖父给了他一个他向往很久的工作——放牧马匹。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小艾伦,使他坚信:手头的工作无论多么低贱,只要做好了,就是机会。
长大后,他从每星期挣1美元的肉铺帮工做起。这份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他干得很出『色』,因为他一直没有改变他的人生信条:做好了,就是机会。后来,他成为每星期可得50美元的美联社记者。再后来,他又成为年薪150多万美元的首席执行官。最后,他成为美国阅读面最广的报纸《今日美国》的总编。
生活中,对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持不满态度的大有人在,人们往往“此山望着那山高”,却从没有想到“那山同样望着此山高”。艾伦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坚信:做好了就是机会。是啊,如此能做到如此,离成功就不远了!
有的时候,你连自己的工作都没做好,又怎么会受到上司的赏识呢?又怎么会有机会呢?所以我们不但要有目标,还要做好我们手头上的工作。
有人说,环境影响着个人对成功的准备。但个体在准备成功的过程之中,基本上还是能够把握主动的。只要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个人的经验、能力或者是德『性』,自然就会与日俱增。困难的是成功的方向很难确定,有时,即使确定了也未必正确。所以,准备成功的关键在于目标的确立以及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就我们个人而言,正确可行的目标和顽强的意志力是确保准备过程有效的关键因素。生活的意义在于对目标的向往和奔向目标的跋涉过程。即使奋斗的结果变成徒劳,可是追求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如果追求的是正确目标,也就是那种既符合主观条件,也符合客观条件的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事无大小,必有成功的机会。在确定目标后,我们能够发现那些能够使自己走向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地抓住,顺势而行,就会走上争取成功的道路;我们也可以为了成功去主动创造某些目标方面的条件,或者去能动地改造目标所处的环境,使之更加有利于我们成功。
有些人总是抱怨没有成功的机会。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机会,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为什么看不到呢?这是因为直接和间接经验的作用,在我们头脑里形成了关于机会的定义。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这些定义,对目标中的环境进行判断。由于经验是有限的,使机会的定义也十分有限。环境如此的千变万化,本质外的现象五彩缤纷,有限的认识无法涵盖周边的事物,把握不了不停的变化,也很难透视那层层表象并看清隐藏在背后的机会。更何况,机会很少以同样的面貌出现两次,这也是我们很少看到机会的原因。于是,数不清的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根本没想到它们是机会,本来可以由此走向成功,却在混沌中不断地错失良机。当无法把握成功的机会时,不妨把目标当成机会。有了目标,做好手头的事情,也许会不自觉地抓住机会。因为机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