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对孩子说话-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会对孩子说话》
作者:佚名
第一部分: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第1节:序言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上午,我照例在办公室看稿。宁静的阳光穿过窗户,空气中飘来忽隐忽现的音乐,好像有一种慵懒的芬芳袭来似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不由得想放下手中的活儿,到室外走走。这时,有一篇稿子突然映入我的眼帘,一下子就扫去了我的疲乏,让我沉思良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张账单:
为了汤姆给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
为了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
为了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
为了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
合计:20美元。
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觉去了。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只是宽容地笑了笑,随后在上面添了几行字,放回了汤姆枕边。
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
为了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
为了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汤姆应付0美元;
为了妈妈每天为汤姆做好吃的食物,汤姆应付0美元;
为了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
为了妈妈拥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
合计:0美元。
母爱就是这样无价的!除了汤姆的懵懂让人莞尔一笑之外,我清楚地记得,妈妈的宽容强烈地震撼了我!
然而,事隔几年,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妈妈之后,再来重读这个故事,我才发现,当初我的感受是如此平常、浅薄。
每一个母亲给予孩子的爱,都是无价的!但与大多数妈妈不同的是,汤姆的妈妈充分地领会到了“传达”这一爱的方式与艺术。这一方式是如此的具有力量,以致于它在毫无声息中,便把自己对于孩子的爱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并给了孩子以最好的熏陶和教育。
可惜的是,大多数妈妈都没有领会并掌握这一点。尤其是她们想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或在孩子犯了不大不小的错误,必须对孩子予以责备或管教的时候,她们更是“直抒胸臆”,不大来得及顾及责备、或管教的方式与艺术。大多数妈妈都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事实上,在呵护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语言或“媒介”本身的力量也是巨大的、甚至是无穷的。在对宝宝实施管教、或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你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你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听到你在说什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你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难于形成健全的自我。
因此,无论是语言的内容,还是说话的方式本身,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从小就送给孩子们最佳的语言,将胜过我们在其他方面所能给予孩子的许多许多!
当我自己也体会到这些的时候,在呵护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我便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研究相关资料,并自觉地实践这样的一种艺术。看着宝宝越来越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也有了不小的喜悦和收获。这种喜悦使我萌发了一种冲动,为什么不把我的经验写出来,与众多妈妈交流心得呢?这样,一本小书便交到了你的手里。
在本书中,我将我的经验分别整理成“转译童稚的心灵秘密、赞美的效力、在呵护中成长、责备的分寸、管教的原则、训诫的艺术、情感交流的秘方、沉默无声的熏陶、理性态度的引导、真实自我的塑造”等十个方面,在每方面列举几句最典型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常说的最不好的话,并推荐几句最好的话,加以分析,解说。希望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能与我一起分享如何与孩子说话的艺术,来分享教育孩子的快乐。
第2节:最该说的话
1.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就像大自然的神奇一样,除了我们能够一览无余的平川、河流,森林、草原,和我们所能明显感受到的微雨、春风,孩子们的内心也是由许多隐秘的话语构成的。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相反,他们的话往往倒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要解读它,得经过一道“解密”的手续。
因此,细心的妈妈很快就会发现,要很好地和孩子交流,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有一颗善于“解读”的心,将孩子潜藏在内心的秘密看透,看穿孩子在表面的言行背后的真实意图。
比如,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惟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事实上,开始我也不明白这一点,是我的好友春容的宝贝女儿孜孜的一次异常“失态”,才使我想到这些的。
孜孜是一个很有礼貌很活跃的孩子,平时我们的关系挺不错。可是,当她长到两岁的时候,也就是俗称到了第一个叛逆期的时候,却变得很“没有”礼貌起来。即使是见到最熟悉的面孔,她也不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而沉迷于她个人的世界中。为此,常常使她的妈妈在朋友们的面前受窘。
一次傍晚散步的时候,我又在花园里见到了孜孜和春容。知道孜孜“没”礼貌,不愿跟人打招呼,于是,我和春容便没有理她,径直聊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我突然感到有人踹了我一脚,并听到旁边一个稚嫩的声音说:“我要杀死你!”
“你说什么?”我和春容都非常吃惊。
“我要杀死你!”
这时,我和春容都意识到,“小家伙”肯定那个地方“出了问题”,春容也没有责备她“你怎么能这样对阿姨说话呢?”我们蹲下来,与孜孜开始了一场有趣的对话游戏。
“你不是说挺喜欢阿姨的吗?怎么今天突然想杀死她呢?”
见孜孜保持沉默,我们又问:“你真的不喜欢阿姨了吗?”
“不是。”孜孜的回答很迟疑。
“那就是不喜欢阿姨的某一个地方?”
“我不喜欢阿姨穿的这条黑色的裙子。”
“阿姨的裙子很好看啊,怎么就不喜欢了呢?”
孜孜回答不出来,依旧不说话。这时,我无意中问了一句:“是不是因为阿姨只顾忙着与妈妈说话,你一个人觉得不好玩,于是便怪罪起阿姨的裙子来了?”
沉默了好一阵子孜孜突然欢悦地说:“阿姨的上衣很漂亮。”原来是因为我的出现,把孜孜和她妈妈的二人世界给破坏了!
知道了小家伙的“秘密”之后,那晚,我们陪孜孜玩了很久。好久不愿与人说话的孜孜,话匣子又打开了。
2.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解读孩子的内心秘密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创作”与其他艺术一样,有着独特的规则和方法。在这些规则和方法中,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态度和技巧是最为关键的。
如何才能掌握跟孩子说话的恰当的态度和技巧呢?在态度方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让孩子完全自愿地、自主地去体会自己的感情,并把它明确地说出来;而在技巧方面,则要采取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并具备说服孩子克制自己的情感的能力。否则,即使是面对最亲近的父母,孩子也是不愿将他内心的秘密向你敞露出来的。
只不过,要同时做到这两点,非常难,甚至可以说是难到了极点。原因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在对付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也没有所谓适当的办法,何况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克服强烈的情感,当面对孩子的暴烈情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像我们的父辈对我们所采用的方式那样,对孩子采取否决、压制、躲避,或讨好的态度。
比如,当面对孜孜的“失态”时,大多数妈妈所能采取的态度是:
否决的表达:“你并不是真心要这么说。我知道你是喜欢阿姨的”。
躲避的表达:“你怎么会是这种人?这么没礼貌。这不是你。”
压制的表达:“如果你敢这样再说一次,我就要好好地揍你一顿。”
讨好的表达:“你不是真的恨阿姨,可能你只是暂时不喜欢她。”
这一类的表达方式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情感如同洪流,不能阻止,只能疏浚。强烈的情感有如黄河发了大水,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也不能跟它理论,或拖延不决。如果打算不去理它,那就等于是招惹大祸。它可能会使孩子长期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内心真实的隐秘情感的存在。了解它所具有的力量,以重视的态度和“改道”的巧妙方法来对付它,将它导入正常的河道。如是,它必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与欢乐。
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一目标呢?答案是长期的努力与短期的计划相配合。其中,长期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关注孩子内心思想和感情的“潜台词”,而不只是仅关心他表露在外的不满和反抗态度。
我们怎能预知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这方面,孩子自己就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他们的感受是通过言语、音调、表情和举动而显露在外的,我们只要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发觉。
比如,当孩子高高兴兴地独自出门玩,却一声不响,懒洋洋地拖着脚步从屋外回来的时候,我们只凭他的脚步就可断定,一定又有什么事情,使他心里不好受。这时,我们不能用带有批评意味的话开始与孩子的交流:
“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啊?”
“你的脸怎么拉得这么长!”
“有什么事?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理你了?”
我们应当参考如下的说话方式,以陈述代批评,表示我们对他是很了解的:
“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今天这个日子真不好过。”
“累了。”
这样的方式要比问话好得多。问话所表现的是好奇,陈述所传达的是同情。长期在父母能“理解”自己的环境里生活,无疑,这会使孩子增加对父母的信任,减少内心情感压抑的焦虑。
3.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孩子内心隐藏的最大秘密,大多是情感性的。他们常常会因不能很好地表达或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情绪失控。但有时,他们也会表现得很“理智”,这种“理智”使他们常常陷入各种“莫名其妙”的忧虑和恐惧之中。这种忧虑和恐惧大多数做妈妈的都能警觉到,但往往却不知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4岁的皮皮一向机灵淘气。可最近两天却表现得有些神思恍惚。妈妈问他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他的回答总是支支吾吾。于是,妈妈决定到幼儿园去走一趟,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妈妈一到幼儿园就去找马老师。马老师不在。只听得一位老师解释说:“马老师生病住院了,现在由张老师接替她的工作。”妈妈想,既然马老师不在,干脆晚上问问皮皮再说。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跟皮皮商量说:“皮皮,听说你们马老师生病了,你不去看看她吗?”
皮皮一听,感到很突然,嘟嘟嚷嚷地说:“不去。”
“为什么?”
“我怕马老师骂我。”
“无缘无故的马老师怎么会骂你呢?”
“因为……因为……是我让马老师生病的。”
原来,前两天上午课间休息的时候,突发奇想的皮皮,趁马老师没注意的时候,将马老师的帽子藏了起来,害得马老师找了好半天。第二天马老师便生病了。于是皮皮便担心起来:“天气很冷,会不会是马老师没戴帽子才感冒的呢?要是真是这样,马老师肯定会查清楚,到时肯定不会放过我的。”
“马老师对我那么好,我真不该那样做。可是就算我跟马老师承认是我干的,她会原谅我吗?”
马老师的病自然不是由皮皮的淘气所引起的,但显然,这件事使皮皮产生了恐慌,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妈妈了解了这一点,第二天带皮皮看望了马老师。马老师很感谢皮皮,皮皮也承认了错误,内心如释重负。
事情常常就是这样,在孩子的内心中,他常常会因为违反了父母定的规则或道德标准,或担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与父母不一致,而忧虑,内疚。父母也可能会在话说多了,或作不必要的解释的时候,无意中使孩子自觉犯了错,让他深深地自责或内疚。适当的忧虑和内疚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发泄情绪、自我矫正的机会或出口。但过分的忧虑或内疚却会使孩子产生极端的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直到与父母“闹别扭”。
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过分的内疚或自责心理,父母在面对此类情况时,采取一个好技工修烂汽车的方式,将是必要的:不羞辱汽车的主人,只指出什么地方必须修理;也不责骂汽车所发出来的破烂声响,只利用这些破烂声响作为探察病源的线索——“这个毛病的根源可能在哪儿呢?”
使孩子内心感到他们可以真正自由地思想、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失掉父母的爱和赞许的适当说法,可参考的有:
“你有你的感觉,可是我有另一种感觉。我们两个对这件事的感觉不同。”
“你的意见对你来说是对的。我的意见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我有我的看法,但你的观点也没什么错。”
“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将是孩子最大的安慰与幸福。
第3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孜孜3岁生日的那天,我们送了她一件红色的毛线连衣裙。孜孜高兴极了,一定要当面穿出来,以表示对我和她叔叔的感谢。可是有一点麻烦的是,连衣裙的领开得比较高,孜孜有些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