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用不完的美筵。
——爱默生
勤俭朴素,人之美德。
——程颐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
世传的财富往往造成后代的恶行。
——乔叟
节约——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
——大仲马
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右手。
——谚语
由俭入奢,易于落水;由奢入俭,难于登天。
——格言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不能乱我家法——范仲淹教子的故事
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有名气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向生活俭朴,为人正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人品的写照。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受父亲影响,个个喜文善画,富有才气,为一些豪门大户所羡慕,都想把女儿嫁给他家。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做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之后,上门为孩子提亲的更是接连不断。
一天,有个人到他家为他的大儿子提亲,想把女儿嫁给范家。那人原以为宰相家里一定十分豪华,吃的、穿的也一定比一般人家好上几倍。可是进门一看,家里陈设十分简陋,既没有富丽堂皇的家具,也没有绫罗绸缎的服饰,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土布衣衫。但那人心想:范家吃穿这样俭朴,一定有不少积蓄,来日方长,和这样的人家成亲定有后福。再说范家孩子个个身体健壮,为人正派,以后肯定都是大有出息的。想到这里,那提亲的人当即答应将女儿许给范家。
范家的大儿子纯佑准备成亲了。女方心想:范家兄弟们多,家底厚实,结婚时应要点像样的衣物家具。如果结婚时不要,等过了门就不好张口了。而范仲淹呢,他再三向儿子交待:现在国家困难,老百姓也很穷,你结婚时不能添置昂贵的家具和华丽的衣服,一定要和普通人家一样,勤俭办婚事。
不久,范仲淹听说儿媳妇不要什么昂贵家具、华美衣服了,但是还要一顶绫罗做的蚊帐。范仲淹听了气愤地说:“我家素来节俭,钱财都用来帮助老百姓了,做什么绫罗帐子!”
后来女方提出,既然范家不肯做这样的帐子,我们家自己做一顶好了。
范仲淹听后,仍然不依。他说:“勤俭节约是我的家风,也是做人的美德,我家是不兴讲排场的。就是她家里带来了绫罗帐子,我也不许她挂,不能乱了我的家法。”
儿媳妇听说身为副宰相的范仲淹处事这样吝啬,担心过门后过窝囊日子,心里不免有些踌躇起来。不久,却有一件事深深地感动了她。
一次,范仲淹派遣他的大儿子纯信去苏州买麦子。纯佑将买的麦子装到船上,往家里运,走到丹阳,遇到范仲淹的好友石曼卿正处在贫困之中,连饭也吃不饱。范纯佑随即就把全部麦子救助了石曼卿,空着手回到家里。然后,他把事情的经过一一告诉了父亲范仲淹,父亲对儿子慷慨解囊济贫,感到十分满意,连声赞扬:“做得对!做得对!”
儿媳妇听了这个故事,深深地敬佩这父子二人。不久,她简衣简从,愉快地来到了范家。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贫贱忧戚,王汝于成。
——张载
困苦贫穷是最好的教育。
——雨果
太娇惯了,才得这种富贵病——古代儿科之圣钱乙的育儿经
钱乙(约1032…1113)是北宋时著名的儿科医生。他的父亲和姑父都是医生。他受父辈的影响,有感于治小儿病甚难,又缺少专门的论述,便悉心专攻儿科,终于一举成名。
公元1078年,宋神宗的姐姐长公主的女儿病了,她请遍京都的名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孩子的病还是不见好。长公主打听到山东有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叫钱乙,便派人把他请到汴京。
钱乙来到长公主的府邸,看到孩子身体瘦弱,脸色枯黄,便说:“请公主恕我直言,是因为您对孩子太娇惯了,才生这种'富贵病'。”
长公主喜欢他的直爽,便向他请教。
钱乙说:“大凡有钱人家的孩子,吃穿容易过于讲究,吃的油腻多了,脾胃阻滞,不思饮食;穿的过于暖和了,缺少锻炼,难御风寒。如果不加注意,这次把孩子的病治好了,以后还会再犯。”
长公主问他怎样办才好?
钱乙说:“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孩子饮食不要顿数太多,不要吃得太饱,以免伤及脾胃。穿着最好轻薄些,让她到户外游戏,可以活动筋骨,畅通血气。”
钱乙对症为孩子开了药方。
第二天,长公主又找他问:“孩子服过药后,喜欢睡觉,有时说梦话,推她也不肯醒,问她也不愿讲。这是怎么回事?”
钱乙说:“孩子思睡,懒得说话,正是身体里的正气和侵入的病邪交战,应当让她养精神,不要打扰她,才能对恢复健康有利。但是,有的父母由于爱孩子,看见孩子不讲话就呼她叫她,就摇她推她,听她说梦话就不停地问她,他们自以为这样就是爱孩子,结果却使孩子得不到安宁,反而害了孩子。”
长公主听了钱乙的话感到句句在理,她暗暗佩服这位“儿科之圣”。在钱乙的治疗和护理下,长公主女儿的病很快就好了。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达·芬奇
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富兰克林
食物之于人好像油之于灯;油很多,灯就会亮。油太少,灯就会熄灭。然而一盏灯却往往因油太多而熄灭。
——弗兰明
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
——蒂素
是中学生,一定得有这个气魄:有一个挨得起饿,受得起冻,经得起跌打的身体,有一个不怕风吹,不会失眠,不知道什么叫做晕眩的脑袋。
——茅盾
衣食当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
——曾国藩教子的故事
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位素为美。
——司马光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周恩来
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
——施耐庵
力能胜贫,谨能防祸。
——贾思勰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程颐
脱掉西装,到牛棚里去熏一下
——冯玉祥教子的故事
冯玉祥将军的二儿子冯洪国,先在苏联留学,后又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学习毕业回国后,立即跑到汾阳看望多日不见的父亲。
那天,冯洪国身着西装,脚登皮鞋,浑身散发着一股浓厚的外国香水味。他满面春风地走到父亲冯玉祥跟前,笑着说:“爸爸,我毕业回国了。”
冯玉祥坐在他那古香古色已经陈旧的办公椅子上,屁股动也不动,侧着身子,把洪国从头到脚打量了一下,说:“你学好了吗?”
冯洪国没有察觉父亲的表情,笑着回答:“学好了!”
这时,冯玉祥一下子站起来,指着洪国说:“早呢!不要癫大哥坐秤盘——自高自大!”
冯洪国涨红了脸说:“爸爸,我有啥不是,请您指点指点!”
冯玉祥望着他那一身打扮说:“你看你这味儿,再去看看我们的劳动大众!”冯玉祥停了停又说:“儿啊,你要脱下西装、皮鞋,到牛棚里去熏一下,闻闻牛屎儿味,才会知道五谷香。古人说,奢能灭志,俭以养德。你虽然还不曾掌管事业,谈不上奢化,但从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险的!”
“是,爸爸。你放心,回到国内,就按您的意思处事,决不给祖辈丢脸!”
冯洪国被冯玉祥“一板子”打清醒了!他真的脱下了西装。皮鞋,换上了大青年便衣,穿上了粗布鞋。
后来,冯洪国在宋哲元军学生团当大队长。日军进攻北平时,冯洪国率部抗敌,英勇献身,没有辜负爸爸的教诲。
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
——高尔基
心有天下人,胸怀天下事。
——许德珩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
衣服务求朴素,不可标新立异。
——华盛顿
千万不要华丽而低俗,因为从衣服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
——莎士比亚
时髦往往同无知结伴,而无知的时髦则倍加卑俗。
——尼比留柯夫
含辛茹苦抚双雏
——茅盾的母亲教子成才
茅盾是现代文学大师,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文化部长。其弟沈泽民,曾留学苏联,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茅盾兄弟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他们的父母,特别是母亲陈爱珠的哺育和教诲是分不开的。
陈爱珠是浙江桐乡乌镇上一位名医的独生女,19岁时嫁与同镇茅盾的父亲沈永锡。
沈永锡16岁便中秀才,为人正直,具有进步思想。平时又喜欢新的科学技术,对子女也十分注意用新学来教育。茅盾小时候就读了一些当时人称为“洋书”的新书籍。茅盾8岁时,父亲把他送进新式小学读书。在学校里,他很喜欢看小说,父亲不但不责备他,而且还鼓励他看。后来,父亲病重时,又将其所藏书刊全部交给茅盾,叫他好好收藏,将来不可不看。
茅盾10岁时,父亲去世,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落在母亲陈爱珠一个人的身上。母亲是一位性格坚强而有远见、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毅然决然地独自一人担起了养家教子的重担。她在丈夫灵前用楷书工整地写下了一副挽联:
的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良莫赎,从今誓宁遗言,管教双雏!
这副挽联表达了陈爱珠立志将“双雏”哺育成才的决心。
父亲去世时,茅盾只有10岁,泽民年仅6岁。陈爱珠勤俭持家,含辛茹苦,把父亲遗留下的微薄积蓄全部用来供茅盾兄弟俩求学受教育上,使茅盾兄弟后来都进入了浙江省立三中读书。在校时,茅盾的国文成绩出类拔萃,泽民的数理化名列前茅。兄弟俩喜欢看书,寒暑假中,他俩爱看《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有些爱管事的长辈对陈爱珠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些图书少看为妙。”陈爱珠却说:“看这些书没坏处,至少可长进国文知识,还可以晓得社会上的事。”
茅盾中学毕业后,报考了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就是文法高三科,这是茅盾向往的志愿,可是这个志愿与父亲的遗嘱有悖。原来沈永锡逝世前,立下遗嘱,要两个儿子将来学理工科,理由是:第一,国家要振兴实业,需要理工人才;第二,万一亡国,有了理工这个本领,到国外也能谋生。而如今,茅盾违背了父亲的遗愿,怎么办呢?他思前想后心里十分矛盾。最后鼓足勇气,把报考文科的想法如实地告诉了母亲。
陈爱珠听后,缓缓地说:“你父亲要你学理工,是为了振兴国家,今天你要学文,也是为了振兴国家,目的是一样的,不能重理轻文。你考文科,我支持你。”母亲的支持,终于使茅盾走上了学习“文科”的道路。
茅盾考进北京大学文科仅几年,弟弟沈泽民就考上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陈爱珠闻讯,十分高兴。那天,她与茅盾一起,送沈泽民到南京上学,路经上海时,她特地跑到书店,给两个儿子各买一套《西史纪要》、《东洋史要》等历史书,谆谆嘱咐他们:“要干一番事业,不能不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
1920年,沈泽民准备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辍学,同张闻天一起,东渡日本人东京帝国大学半工半读,一边学习一边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陈爱珠见小儿子中途辍学,很不高兴。茅盾兄弟俩说:父亲在遗嘱中不是说,中国大势,除非有第二次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