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体制迷墙 >

第8部分

体制迷墙-第8部分

小说: 体制迷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扩,尤其在一些“985”高校,研究生扩招的速度令人吃惊。有的学校过去几年中净增研究生5000多人。而且学校将其作为办学的业绩,因为这样一来,研究生数量超过了本科生数量,似乎科研实力就大大增强。可由于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学校办学资源缺乏,研究生根本就达不到培养质量的要求。
杨福家一点没错,我们的扩招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在英国,剑桥和牛津是不扩招的。香港大学90周年校庆时,特首董建华说,香港大学要培养社会精英。我不是说其他人才就不重要,社会有分工,学校的人才培养也要有不同的定位。
熊丙奇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大学建设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钱。经费是影响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因素吗?
杨福家钱对一流大学的建设非常重要,但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当然,我们现在发展教育的钱还不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怎样用钱,现在有的学校经费比以前增加了好多倍,但用在人上面的费用还很不够。比如说,某个学校建了两幢33层的高楼,有必要建这样的超高层大楼吗?建这么高的楼适合大学的教学、科研需要吗?事实上,国外大学已经有关于建高楼失败的教训,美国匹兹堡大学曾经花了11年时间在1937年建成了一幢42层的大楼,后来证明是失败的。澳大利亚也有一所学校建了一幢高楼,同样证明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为什么错误?道理很简单,学生上下课,员工上下班,挤电梯方便吗?在超高层大楼里做实验安全吗?另外,超高层建筑有利于老师们互相沟通、讨论的氛围吗?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据研究,往上10米的心理感觉超过水平距离30米!”还有,超高层建筑的巨额运行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作者补记我国大学缺钱吗?当然缺。但是,缺钱不是办不好学校的理由,西南联大就是我们的先例。而在我国所有教育中,最缺钱的,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在他们那里,1000元可以解决几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可是,在大学里,1000元可能是教授们一次请客吃饭几分之一的费用。有所学校有个粗略的统计,每年花在请客吃饭上的钱是好几千万!接待领导要请客吃饭,申请课题要请客吃饭,申报成果奖励还要请客吃饭。这还只是一方面。所以,大学如何用钱的问题,是需要好好审计的。
熊丙奇既然大学不宜建设高楼,可为什么大学还如此热衷呢?
杨福家有人把高楼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事实上,相对于城市里的高楼来说,这个楼算得了什么呢?香港是一个高楼很多的城市吧?因为人多地少,香港到处盖高楼,造高楼大厦的技术世界有名,但是,就是在香港岛上,占地面积很小的香港大学最高的楼也只有20层。美国哈佛大学最高的楼是15层。我们常说,我们用二十年时间走过了别人一百年的道路,这一百年人家有很多好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于别人在过去一百年间发生过的错误,我们要想办法避免重犯。要懂这个道理并不难,但我们还是会犯别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第21节:管理制度限制
熊丙奇据我了解,有一些大学老师还是很欢迎盖大楼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办公室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目前一些大学老师的办公条件实在是太差,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共用一间办公室。虽然大学要重视大师,不要强调大楼,但是,大学还是要有大楼,没有楼,老师怎样工作,学生到哪里去上课?
杨福家我反对学校盖超高大楼,但绝对不反对学校为满足教师、学生因学习、研究需要而建造的大楼。这样的楼要盖得人性化。美国得克萨斯大学2004年11月18日,有一个重大的仪式,就是两幢大楼同时开工。一幢大楼是德州仪器公司投资30亿美金在学校旁边建设的二层大楼,这是一个芯片工厂。另外一幢楼是投资8500万美金在校园内建设的一幢四层建筑,建成后它将用于自然科学与电气工程研究,发展纳米科学以及其他交叉学科,成为美国最先进的大楼之一。在这里,各学科交叉,科研人员最容易接触,相互来往,交流学术思想。就在大楼开工仪式前,学校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纳米科学的研究文章。
中国的大学要不要造这样的大楼?当然要!应该按照需要多造实用的高科技大楼,特别是在今天的中国,90%以上的大楼是在高耗能的情况下运转,智力集中的高校应带头建造生态节能型大楼。宁波诺丁汉大学正在考虑设立培养研究生的生态建筑专业。
熊丙奇我们的大楼建设,没有考虑到人性化、学术化设计以及以教授、科学家为中心的管理。比如,有的大学,有的大楼宁愿空关着,也不肯分配给教师,而是按规定教授一人一间,副教授两人一间,讲师三人甚至四人一间,即便有了大楼,教师也不能做到一人一间办公室,这怪不怪?还有的大楼,规定晚上十点以前教师、学生要离开,楼下的职工要来清理,说是方便管理,为了安全,可是很多教师这时正研究得起劲呢!所以,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再多的楼也发挥不了作用。
杨福家大学的发展需要地理空间,地理空间太小,实验室、教学楼、办公楼等连基本的办学要求都达不到,就会影响发展。但是,有没有必要把学校发展到5000、6000亩呢?不一定有必要。建设这么大的校园,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和精力?这5000多亩的校园维护成本有多大?但似乎现在扩展校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全国的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包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都在扩张校园。
熊丙奇在经费的使用上,国内高校一般比较注重硬件投资,比如买设备、盖楼房什么的,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比如给教师多少钱等,往往做起来比较难,有各种管理制度限制。
作者补记有一次我对一所学校的领导说,一个学校发展新校区要20多亿,这20多亿为什么不能用到教师队伍身上呢?这位领导说,现在做什么都要立项,你把项立在教师队伍上,怎么可能拿到那么多钱,甚至通过的可能都没有,立到设备上、建筑上,往往就好批一些。发展大学就是征地盖楼,看来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思想,还与我们的政策导向有关。
杨福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大学的投资开始增加。我认为,国家应给大学更多的自由度,要让他们自己花钱,不能管得太多。具体操作管得太多,学校就会没有自己的特色。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也不是拥有所有的学科领域,也不是在所有的领域都很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在工程领域就比较弱,但他们不去追求。我们现在巴不得所有的方面都要先进,要办文科,理科也要先进,这是不对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靠你办系吗?这是追求大而全,是为了在学校评价中,获得更好的分值。世界上有些名牌大学很小,没有几个专业,但是这些专业都很精。学校可以发展一些新的学科,但是对新学科的要求,不能沿用一样的标准,一个学校的所有学科不可能全部建成一流水平,能有少数几个学科建成一流水平就不错了。政府要让学校自己决定学科的发展,要让同行来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由政府组织的学科评审,反而会影响学科的创造力。政府的评审,其目的是使学科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而规范化、标准化恰恰是创造性的死敌,因为不符合规范就不能存在,于是大家没有个性而去追求共性。
熊丙奇其实,不仅对学科,就是对具体的课程,现在国家也直接规定,比如要求某个学科,必须上多少门核心课程。
杨福家在美国,课程设计很宽松,它也有核心课程,但是核心课程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由教授来决定。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体现自己的特色,否则不同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就没有了特色。
熊丙奇这是政府参与过度所带来的一方面问题;另一方面,则可能分散办学的精力,要去应付各种评审,开各种会议,写各种文件。

第22节:躲不开的历史
作者补记有人肯定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他们已经把应付评审、开会作为生活的主题,更何谈办学精力的分散。没有了评审和开会,他们会不习惯这种生活。
杨福家我是很反对这样做的。政府介入越多,学校花在与知识学习和创造相吻合上的时间就越少。政府向学校提要求,学校要向学院提要求,学院就把要求压在教授身上,教授的创造性也就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政府过量、频繁的评估,将鼓励短期行为,同样不利于知识的创造。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减少政府对大学的干涉,减少得越多越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就会越快。政府的权威,不是通过评估树立起来的,而应该通过非常完整、简明、行之有效的法律,以及对法律严格的执行来实现。
熊丙奇杨院士曾经当过复旦大学多年校长,在担任校长过程中,你是否一直希望实现一流大学建设梦想,具体做了哪些事,感觉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杨福家在担任校长期间,我做了几件事,至今自我感觉不错。一是要求教授要上基础课;二是建立了一个思想库;三是学生谁作弊谁退学;四是进一步发展国际交流。到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我也把建设思想库的做法移植了过去,在那里也建起了一个思想库……中国政策研究所。至于阻力,我觉得主要来自于体制。其实,我们很多校长并不愚蠢,要说愚蠢,我可以算一个!其实做校长的大多都懂得怎么办学,只是受了一些限制,不大敢于讲话,而且并非心甘情愿地去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我们的体制约束了很多人。
熊丙奇根据你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了解,我们用多少时间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杨福家这个很难说。建一流大学与国家的经济形势有密切关系,即使经济条件许可,如果没有大的改革举措,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很困难。
熊丙奇我很反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一个时间表的做法,尤其是有的学校领导向外宣布,到多少多少年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这会导致急功近利的行为。而且,决定你是不是一流,要由社会来评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目的,培养一流的人才,做一流的科学研究,则是我们时刻应该做的。当你培养的人才达到一流水准为社会做出一流的贡献,你的教师做出众多国际一流的研究,你的一流地位自然就确立了。
原因8:躲不开的历史
大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早已习惯了整个体制在他们生命中的作用,他们已经有一种……我不知是抗体还是接受体的生理机能。总之,他们的身体里充满“体制”这贴药剂。
在大学里,有三种人,因为他们不同的说话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轨迹。
第一种人,约占40%,有点地位,有点权力,有选择地说话。领导面前,口吐莲花;布置工作,口若悬河;讨论问题,东拉西扯;面对矛盾,无可奉告。这种人,可以自嘲自己说的是马屁话,闲话,无关紧要、娱乐大众的话,可在他们心里,这才是最管用的话。
第二种人,约占60%,没有地位,没有权力,不说话。别人希望他说的,他认为是假话不喜欢说;别人不想听到的,他认为是真话说了也没有用还可能惹事。这种人,看透了人生,明白了很多道理,坚持少说话,少写字。因为写错字,说错话,就麻烦了。
第三种人,剩下的不到1%,游离在主流圈子之外,可能有那么一点本事,乱说话。看不惯什么就说什么,不顾对象,不顾场合,乱开炮。这种人,在很多人眼里,基本上就是个“傻蛋”,大家知道不说的真话、实话,却以为自己聪明抢着说。
在问题面前,第一种人没话说,第二种人不说话,只有1%的第三种人在乱说话。
对话观点:
经济出错,立即见效,立即付代价;教育出错,则不易觉察,它的代价,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
我相信会有一些海归在想: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是错误的……真的,我一点不希望情况像我说的那么糟糕。
这五十多年的历史成功地教会大家选择沉默……明天取决于今天,今天是被昨天决定的。我们很难绕开历史,但是我们又很难谈论历史。历史造成今天的问题,然后历史躲开了。
对话人:陈丹青
熊丙奇能不能这样说,因为我们今天身处教育,所以看到的教育问题会比较多,事实上,在经济领域、外交领域,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国有企业改革,也牵涉到行政管理问题。
陈丹青不一样。一方面,意识形态问题在经济领域没有像在教育领域这么敏感。另一方面,经济出错,立即见效,立即付代价;教育出错,则不易觉察,它的代价,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

第23节:大学的问题
熊丙奇提出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一直在想,大学的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
陈丹青我看不到解决的办法。
熊丙奇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么在当前的体制中,老师该怎么办?有人说,陈丹青先生你可以选择辞职,你可以逃离,因为你有本事,但很多老师是不能逃离的,他们甚至想方设法积极维护这样的体制,希望可以成为这个体制中的红人,希望把这碗饭吃得更好。对学生来说,学生也不能逃离,哪怕教育质量很差,除非有留学的机会,他只能在这里读书,拿一张文凭,每年的高考热和考研热就是一个例子。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和老师在这样的体制下该怎么办?
陈丹青我无法告诉大家该怎么办。对继续教书的老师们,我只能说,好好混下去,不要把饭碗砸了,千万别学我。
熊丙奇为什么跟他们这样建议呢?
陈丹青我从小就记住毛主席青年时代的名言:“世界上什么事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我们除了是“教师”,还是“人”,人要活下去。我对学生能说的就是,好好上学。我一直说,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今天能够考进大学的大学生,比千千万万没机会受教育的孩子,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