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0年前,大哥和爸爸在一个地方上班,所以下班之后总能坐同一趟火车回家。 那时,大哥还没有结婚,但是正与嫂子处于热恋中,大嫂的单位距她家也就500米,几分钟路程,但还是每天下班后在单位等我大哥,与大哥一同回来。 有一天,天降大雨,爸爸没带伞,而大哥带了,于是大哥陪着爸爸一路走回来。 外面下着雨,大嫂在空无一人的单位等大哥去接她。天渐渐黑了,没有伞,迟迟不见大哥出现,大嫂哭了。 感动于大哥的孝顺,现在如果再出现同样的事情,不知大哥会怎么处理。 二 我12岁那年,我们全家煤气中毒,爸爸在出去叫人后回来最先抱我出去。他们说之所以爸爸选择抱我,是因为我最小,最严重,但我宁愿认为是爸爸最爱我——他最小的女儿。...
19岁那年,我在休斯敦太空总署的太空梭实验室工作,同时也在总署旁边的休斯敦大学主修计算机专业。我整天处在学习、睡眠和工作之中,这些几乎占据了我每天的全部时间,但是,只要有一分钟的闲暇时间,我都会把精力放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上。 我知道,写歌词不是我的专长,所以在最近的一段日子里,我时时刻刻都在寻找一位擅长写歌词的搭档,与我一起创作。我认识了一位朋友,她叫“凡内芮”(Valerie Johnson)。自从我20多年前 离开得州后,就再也没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她却在我事业刚刚起步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年仅19岁的凡内芮在得州的诗词比赛中不知获得过多少奖牌。她的作品总是让我爱不释手,当时,我们的确合写了许多不错的作品,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那些作品充满了特色和创意。...
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这三句话确乎是中国式的,他们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的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的不断重复究竟会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究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认真反思。 关于听话 在我们小的时候,每天清晨上学前,父母总不忘叮嘱一句“不要皮,要听老师的话呀”,在日常的教育中也总是一再重申要听大人的话。应该说,在那个全民族独立思考能力普遍丧失或者说是这种权利被剥夺的时代内们难以觉出这样的叮咛有何不完备、不科学的地方,这样的要求也有可谅之处。但时代不同了,在强调创造、强调个性发展的现代社会,仅对孩子提出听话的要求,非但是片面的,而且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精神的低层面的。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沉思,一是许多高学历的父母也仍然把“听话”做为对...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做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梁在田野里漂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这天一擦黑,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假如让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最重要的事情,我仍然要选择我现在的妈妈再做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不一样,别人的妈妈操心孩子吃饭穿衣的那些事情,她都是马马虎虎的;可无论你对她说什么,她都仔细倾听,帮你出主意,就像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有人说她有一颗童心,我觉得他到是像一个女孩。所以和她在一起,总是很轻松很开心的。我认为一个家庭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如果有一个好妈妈,天上的太阳就会永远微笑。 假如让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我希望自己能长得胖一点,当然个头还是像现在这样。太瘦的女孩看上去像个精灵,人都以为你聪明得不得了,会让你很心虚。长相到无所谓,不要太丑就行,只是睫毛应该长一点,像个布娃娃,傻傻的好可爱。然后在扎一把粗黑的马尾辩,再系上一只漂亮的蝴蝶结,玫瑰红或天蓝色,我在风中奔跑的时候,蝴蝶结像翅膀那样飞起来,我就变成了一只风筝。...
前些天,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感动中国》,据说十分让人感动,我没有看,总听朋友提起。那天去吃饭,一桌男男女女,开始大家都说手机段子取笑。后来有人说到《感动中国》,于是有人提议,这样吧,我们一人说一件感动的事吧,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这个提议不错,大家纷纷同意。 第一个人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说起自己的婆婆。她是一个离婚的女人,虽然离婚了,可婆婆依然忘不掉她,总是记得她的生日,还知道她爱吃豆沙包,作了豆沙包会给她送来,不管天多冷多热。她离婚后一直叫婆婆阿姨,当有一次看到婆婆穿过人群喊着她的名字递给她一包腊肉时,她说自己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那天,她叫了婆婆一声妈,离婚了,婆婆还是她的妈。在场的六个人全流泪了,这样的婆媳情,的确让人感动。...
对人生我确实不是说特别乐观,但是你还得活下去,你总不能成天愁眉苦脸的,但总体上你感觉,人生苦难得很。我当年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就不主张再生孩子,我说大人都活得累,你何必再生个孩子?不光是你把她养起来,咱也要受很多罪,孩子长大了也是,将来要活受罪。你说现在这孩子,七岁就得上学,自从七岁以后一直到她死,她就没有一天能过得轻松,受那个罪干啥?当时我心里说,要生个孩子,还不如去种一棵树,树还无忧无虑的,种棵树总比你生个孩子要强。但是世俗吧,你不要孩子又不行,你还得过这种日子,那就过这种日子吧,那就只好这样受罪吧。小孩你要监管她,长大以后,上学、就业、结婚、生子那事情是多得一塌糊涂,咱这一生就为那些奋斗了,不说奋斗了,就挣扎了一辈子吧,生下那个娃又继续但是你想一想,人类本来就是这样过来的,你总得就像农村有句话说是,年儿好过,月儿好过,日子难过。这每一天它都难过,这每...
赤着脚,还脏兮兮的,那个女孩只是坐在那里,看着人们从她面前走过。 她从来不试图开口,也没有说出过一个字。很多人从她面前走过,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不知怎的,我决定能够第二天再去一次那个公园,想看看那个女孩还在不在那里。 她在那里-就在原地。目光悲伤。今天我想采取主动,走到小姑娘的面前,因为我替她担心,满是陌生人的公园并不是小孩单独玩耍的地方。当我走向她的时候,从她衣服的背影可以看出她的后背是畸形的。我猜想那就是从她身边走过的人们对她没有任何兴趣的原因。 当我走近她时,小姑娘双目微垂以躲避我的注视。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她后背的形状。是一种严重畸形的驼背。我向她微笑示意,我是来帮助她、跟她说说话的。我奇怪她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他们怎么能让她这样独自一人闲逛呢?...
2005年5月底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新西兰政府总理海伦*克拉克好不容易有了点空闲时间,她想让丈夫陪她去周围的农贸市场看看。自从当上了总理后,四年多来,克拉克很少有时间与丈夫一起,散散步、谈谈心什么的,她觉得欠丈夫的实在太多了。 可是,正当克拉克准备出门时,她家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是新西兰内阁部长马克*可斯克打来的。 克拉克忽地想起,可斯克上周三写来了辞职报告,她还没有最后决定是否接受他的请辞。因为,在克拉克看来,可斯克是一位十分难得的人才,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作为第一位出任太平洋岛事务部长的太平洋岛裔人,在新西兰毛利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新西兰政府因为可斯克的任职,减少了与毛利人的摩擦和冲突,各个民族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作者:毛志成 1951年,我11岁,正在读小学。那时有初中学历的人就可以被恭称为“知识分子”,就可以“参加工作”了。我的女老师大约也只有十六七岁,粗看上去仍有“孩子气”,但她在讲课时,第一句话往往是:“孩子们,你们好!” 应当说.她长得很美。圆脸,大眼睛,笑起来连睫毛都跳舞,可爱极了。她在来我村教小学之前,曾接受过几个月师范速成班的“正规训练”,至少看过一场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电影里的教师很爱学生,亲热地称他们为“孩子们”,还时时充满爱意地摸一摸学生的头,学生的脸。这位仅仅比我们年长五六岁的女老师.居然也称我们为“孩子们”.还时时摸我们的头、脸。一开始我们是羞怯的,本能地红了脸。何况几个年纪大些的同学也已经十五六岁(那时刚刚解放,上学晚)。...
索菲·蒙特娜是音乐天才。3岁时在微型木琴上模仿弹奏电视广告曲,父母连劝带哄才能把她从高高的琴凳上抱到饭桌前。她的父母在中国工作过,经常给她讲“狼来了”的故事。教她要诚实,不说谎话。蒙特娜聪明而刻苦,14岁练习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竟把手指磨出老茧。 15岁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因晚上坚持迎着暴风雪去上钢琴课而患了肺炎。 她住进了汉诺威医院。病床左面是位女教师,右面是位文化不高的老太太。女教师的女儿是医生。对母亲的病历总是严密收藏。 有一天,女儿不在,小护士竟把ECT(加强CT)诊断报告稀里糊涂地送到女教师手中。她见报告上写着:肝Ca(癌症的缩写)晚期。这无疑是一纸死亡宣判书。她掩面而泣,一头倒在床上再也没起来。由于精神崩溃,半月后便离开了人间。...
人的某些方面可以成为他人的手段,但是,生命永远都只能是目的。不仅对生命如此,对人的身体也应当如此。除非该当或者自愿,身体也只能是目的。 在法律规则中,有没有一种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认为人吃人是正当的呢?很难想像这样一种情况。然而,1884年,英国大法官劳德·科勒里奇审理的杜德里和史帝芬被 控于1884年7月5日谋杀理查德·帕克一案,就是一个这样极端的案例。 1884年7月5日,托马斯·杜德里、爱德文·史帝芬和另一位船员布鲁克斯以及后来的被吃者,一位17—18岁的男孩帕克,都是一个英国注册船只的海员,由于风暴,船只沉没在距好望角1600英里的海上,他们被迫进入了一条属于这只船的小艇上。除了两罐头萝卜,他们连续3天没有足够的水和食物。...
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此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欲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甚为优柔寡断。 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他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一日晚间,他在家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出去捕之。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本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他惊诧不置,并在好奇心驱使下,送给牧童一头牛犊,换取了那支笛子。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他决定离家出走,意欲经历一些其它奇事。...
2002年11月28日,是美国特有的节日―――感恩节。在这个节日到来的前三天,芝加哥巿一位名叫赛尼.史密斯的中年男子向当地法院递交了一份诉状,要求赎回自己去埃及旅行的权利。这样的诉求在美国社会,应该说十分普通。然而,该案在美国社会却引起轩然大波。 这起案子的案情十分简单。它发生在40年前。当时赛尼.史密斯6岁,在威灵顿小学读一级。有一天品行课老师玛丽.安小姐让他们各说岀一个自己的梦想。全班24名同学都非常踊跃,尤其是赛尼,他一口气说岀两个:一个是拥有一头小母牛;另一个是去埃及旅行一次。可是当玛丽、安小姐问到一个名叫杰米的男孩时,不知为什么,他竟一下子没了梦想。为了让杰米也拥有一个自己的梦想,她建议杰米向同学购买一个。于是,在玛丽.安小姐的见证下,杰米就用3美分向拥有两个梦想的赛尼买了一个。由于赛尼当时太想有一头小牛了,他让岀了第二个梦想―――去埃及旅行一次。...